学海荡舟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19 > > 详细内容

儿童与研究性学习_课改与自主学习

    在新一轮国家基础课程教材改革中,对儿童的学习方式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关注儿童学习过程的本身。创设一些新的学习情境,使儿童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与思考,从而发现并提出一些问题,然后能积极主动地去尝试解决问题。这样就有更大的可能促使学习方式有一个根本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则是学会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的能力基础。

    探究不是成人的专利,儿童也想并且也能探究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关键是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所关注的并不是儿童探究的课题有多大的价值,他们的探究方法有多少性,探究结果是否有社会效益,我们真正关注的是儿童是否有了探究的意识,是否参与了探究过程,是否获得了积极的体验,是否学会了认识世界的一些方式。
研究性学习给儿童带来的发展:

1.儿童自主学习的空间扩大。

    对于儿童来说,研究性学习的开设,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现个体发展、展现其问题解决能力的舞台,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思路,选择自己探究的主题和探究的方式。同时,儿童的学习空间得到大大拓展,从课堂拓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而且,儿童获得知识、和能力的途径大大增加,从单一的教材和听讲、阅读和练习,扩展到社会所提供的各种文本和媒体。

2.对的专业成长有利。

    对于教师来说,研究性学习也是一个新的、促进其自身发展的课程载体。它有助于教师改变对儿童的看法,重新认识儿童;有助于教师改变以往习惯了的、单一的传授式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教师自身形成问题意识并获得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拓展文化结构和素养。

3.有效促进学校的课程建设。

    研究性学习的设置,丰富和完善了学校的课程内容和结构,使得学校课程对于人的整体发展的促进功能得到体现,并使得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大大增强。同时,它的设置还能有效地改变以往学校教育中单一的、只有传授式教学方式和接受式学习的状况,从而丰富了学校开展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促进学校的变革。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设置,还增强了学校内部教师的团队合作以及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发展。因为,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实际上是由一个团体,包括、、和其他社会成员共同设计并协同进行的一种开放性的活动,所以,对我们来说,无论是对学习地位的理解,还是对角色的把握,研究性学习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儿童在学习中的地位产生了变化,儿童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研究性学习本身是一个提供给不同儿童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平台,在这个空间内,可以不受任何人的强行指令,他们可以自己提出学习任务,选择学习伙伴,考虑学习时间,设计学习过程。在以往的学习中,尽管也

会组织儿童进行一些小组讨论,但是,学习小组的成员几乎都是由教师规定好的,而且何时讨论,讨论什么,也是规定好的。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儿童可以自由地组成学习小组,可以确定自己想探究的时间和内容,并可以自由地将自己的发现、想法和结论进行交流和共享。

4.在学习中的角色发生了转变。

    一是教师由学习的控制者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在以往学科课程的教学中,常常是教师依据规定的学习目标和任务,精心设计好学习过程,并以此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但是,在研究性学习中,无论是学习任务的提出,学习过程的计划,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小组的组成,甚至是学习结果的构想,都完全是由儿童自己决定的,的控制性地位受到了挑战,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伙伴和协同者。因为在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过程中,常常可能会遇到困难,受到阻力,或者希望改变自己原来的学习任务,修正自己原来的学习,调整自己原来的学习方式,甚至还会在探究的过程中生成新的想法或课题,这时就需要给予指导或帮助。

    二是教师由一个学习的预设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合作者。如果说在学科的学习中,是让一群毫无准备的学生去面对一个经过充分准备的教师的话,那么,在研究性学习中,常常就可能是让一个无法充分准备的教师去面对一群经过充分准备的学生。对此,上海园南小学一位教师就感受颇深,他说原以为那些四年级的孩子提出的问题不会有多深奥,哪知道,就在第一次的课堂讨论中,学生就会提出那么多的问题,对有些问题,我根本无法判断它们的准确性和可能性。最后只好用一个最简单的办法,那就是干脆不作任何评价,让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去证明或说明自己的想法。显然,研究性学习的非预设性特点,对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三是由一个学习的权威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引导者。长期以来,在学习过程中,面对,教师基本上都是以一个权威者的身份出现的,是一个说一不二的裁判。而在研究性学习中,

教师的这种权威性受到了挑战。显然,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不再是一个惟一的知识的拥有者和的传递者,对儿童的学习来说,只是一个顾问、一个参谋、一个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