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19 > > 详细内容

如何处理好小班活动中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_小班幼儿教育专题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指出“预设和幼儿生成是园课程形成的主要方式”教师预设主要是指由根据目标和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设计的教育活动,强调在活动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动态性调整,以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活动.幼儿生成是指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环境交互作用中自主产生的活动,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和物质环境,关注、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和交往,满足幼儿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在以往的园活动中,更多是教师的预设活动,特别是小班,对幼儿生成的活动则觉得很难把握。通过学习二期课改理念的讲座培训和《课程指南》的学习,我认识到预设和幼儿生成对发展具有同等

的价值,不管是预设还是生成共同指向目标。

如何处理好的预设和幼儿的生成?是二期课改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小班通常是以自我为中心,同伴之间的交往较多以应和的方式,而主动提出问题,大家一起讨论的现象较少,孩子的注意力不够持久,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以下,是我班尝试开展“汽车”主题方案教学中的不成熟的做法与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     日常生活中注意捕捉孩子的热点与兴趣

在探索性主题活动中,不再是一味的关注教学如何实施,教学目标如何完成,而应该时时关注孩子,倾听还还的声音,捕捉孩子的兴趣所在,并且及时的加以引导,鼓励孩子进行讨论,探索,从而促进主题的产生。小班的孩子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但有的孩子不善于表达,有的孩子胆子小,就将这些可能成为主题的火花熄灭了,不禁让人为直惋惜,而有些话题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同样不能产生主题,也令人着急。这天入园时,潘诗怡带来了一辆小汽车,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看着,叶智炀说:“我家也有玩具汽车,是爷爷在我生日时买的警车。”顾浦帆说:“我家有赛车。”范徐悦说:“我还有一辆遥控汽车。”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一时间对汽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家都想看一看玩一玩潘诗怡的车,而潘诗怡却把车抱的紧紧的,惟恐被其他小朋友拿走。这时叶智炀说:“我舅舅是开车的,我让他开车到园来,我们一起看我舅舅的车。”这时,我就及时满足孩子的兴趣需求:“唐带你们一块儿看车去好不好?”“好!”约十分钟后我带着孩子出发了,我们在马路上看车,由此“汽车”主题活动产生了。其中,使我认识到选择这一主题活动进行预设的价值所在:这是一个孩子生成的活动来源与孩子本身的热点所在,是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关注孩子的生成活动,是二期课改的理念之一。

二.     努力创设与之有关的、丰富的活动环境

环境在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探索性主题活动的开展往往与环境材料密切相关,环境的创设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探索兴趣。在探索活动中,由于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十分有限,特别是小班

幼儿,各方面的知识经验都十分的欠缺,要让他们自发生成主题好象有一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创设生动、活泼的活动情景,通过对开放性问题的讨论,让孩子寻找资料,组织参观访问,让孩子制作和展示作品等活动,引发孩子的兴趣,能满足孩子进一步探索的需要。汽车的主题形成后随着幼儿们探索的不断深入,他们一不满足对现有的进行探索。有一次,叶智炀说:“我的车会飞!”“我的车会变形!”……他们觉得自己可以造出更有本领的车,于是他们画的画,剪的剪,涂的涂,凌玉龙说:“这是我的双层汽车,下来是可以玩滑滑梯。”钟珊珊说:“我的车可以飞,有翅膀的。”连能力较弱的叶鹏飞制作了一辆汽车,他高兴地喊道:“看,,我的车!”活动中,材料的提供环境的创设和预设的一些活动保持了幼儿持久的探究兴趣与愿望,激发了的创造力 。孩子们回生成许多没有预先的学习内容,并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活动。

在实践中,小班的主题开展应当浅显有趣的,针对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形式应以幼儿喜闻乐见为主。我们觉得的生成和教师的预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截然分割的,孩子的生成来自于起自身的兴趣,需求,知识经验的积累,来自于教师精彩的预设,比如丰富的环境刺激,有趣的探索主题,循循善诱的引导,来自于教师的分析、观察与捕捉,而捕捉孩子的兴趣及时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是二期课改对教师提出的必备要求。满足孩子们探索的需要,提升生成活动,使和幼

儿都成为课程的主动建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