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区域活动中教师的介入_区域活动及指导
区域性活动作为近几年来在我国幼教实践中兴起并迅速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方式,弥补了以往中以集体活动为主造成的局限性,旨在给提供自由的活动空间,
区域活动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带有学习性质的游戏。它不是由教师事先设定教学程序,引导幼儿一步步按教师的思路完成活动,而是在教师创设的有利于幼儿成长的环境中,由幼儿自己设定选择目标、规则、方法,在玩中学,自主地完成整个活动。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幼儿实现自已的设想,并鼓励幼儿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向自己挑战。然而很多在活动中所充当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纪律的维持者,矛盾的调节者”,东走走西看看,未能注意观察了解的活动情况,不考虑时机,随时介入
幼儿的活动,反而影响了的活动。
在区域活动中到底应该在何时介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介入,才能有助于幼儿进行区域活动,从而使可以自主选择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并以自己适合的方式与步调进行活动,使其个性与创造能力得到主动、充分的发展呢?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区域活动中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介入
小班幼儿年龄小,介入次数、时间可相对频繁,理解语意的能力差,这时就要求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富有趣味的语言去启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通常以妈妈、姐姐式的身份介入,会给幼儿以安全感,信任感。中班幼儿语言有了一定的发展,理解语意的能力由逐渐增强了。就要运用带有启发性、建议性的语言来指导引导孩子们,主动地去参与活动。大班
在理解分析问题上都有了一定的经验。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这样在抛给孩子们的指导语要趋于理性,使幼儿从中能悟出一定的道理。随着年龄逐渐增大,介入行为逐渐降低到最低限度,以朋友的身份介入,给以平等、和谐的心理氛围。
二、区域活动中根据活动表现的介入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学习过程是探索和发展的过程,是通过幼儿和材料的不断作用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因此教师不能急于用自己心目中的游戏水平做标准去要求幼儿。在幼儿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活动、了解当前幼儿已有的经验是什么,观察幼儿对什么感兴趣,考虑教师应在哪方面给予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应有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的权力与可能。不能急于求成,要学会观察等待,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先观察再指导,给自由选择与自己决定的权利,让他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要充分了解幼儿活动的内容,熟悉每一区域材料的功能,使用方法,对班中每一位操作使用的情况要心中有底,给予他们充分的活动时间、空间,有的放矢地观察,最低限度地适时介入,给予支持性的帮助,启发引导。
三、区域活动中介入的最佳时间
幼儿进入区域开始活动,教师的角色是观察者,通过观察,达到了解。教师要相信孩子,幼儿并不是一些“无知无能”的弱小群体,而是一群非常能干、富有创造性的小主人。在幼儿活动的中途,切勿随意地去干扰。这样会打断幼儿原有的思路,使原本富有创意的想法因为一个正确答案的告知而终结。当幼儿确实遇到超出其能力范围的困难时,教师应给予直接的帮助和支持。而当幼儿快失去信心时,要及时介入,帮助,重新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找到问题的突破点。应随时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关注幼儿遇到的困难,根据幼儿的需要采用间接或直接的方式和一起解决困难,从而产生一个新的探索火花,
使活动得以延续下去。
四、区域活动中根据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的介入方式
来自不同的家庭,受遗传、环境、因素的影响,对象个体的差异构成多彩多样,互补的人群。就儿童而言,年龄趣小,差异越大。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通过观察理解不同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不同幼儿的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诊断,承认差异,认识差异,尊重差异是因人施教的基本前提,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求,允许甚至鼓励他们与众不同,引导每个在发展方向,起点,速度及最终达到的缩短水平上的差异距离。耐心等待,善于引导是因人施教的根本保证。要给予适合个体差异的介入方式,指导行为。
总之,区域活动这一学习方式正在被各所幼儿园普遍接受并运用,成为一种幼儿进行特定学习的活动。它打破了传统的空间布置格局,重视幼儿的自主活动,重视幼儿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重视在幼儿活动过程中与的互通。
因此我们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观念,采用正确的方法介入幼儿的活动,真正体现的引导者、支持者、倾听者和欣赏者的作用,推动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园探索型主题活动案例》 上海科技出版社 王厥轩 主编
中国和科研计算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