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09 > > 详细内容

初探活动区的生成性功能_区域活动及指导

 

 

 

 

  “活动区活动”是完成园任务的一种有效手段,因而近年来似乎成为了改革的一面旗帜,研究者为数不少。我园也于98年起即开始了对活动区的研究。在二期课改中,更恰旨在以活动区拓展儿童生成性课程,让活动区真正地成为儿童喜爱的乐园。在活动区的定位上突破陈规,渗入更多“游戏”成分,充分发挥活动区中游戏的生成功能。

 

 

  一、理论框架 合理定位

 

  课程的自然生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敏感地觉察到幼儿的学习兴趣与需要,并且根据这种学习兴趣与需要,及时地组织与指导幼儿展开相应的学习活动,帮助获得有关的学习经验。

 

  幼儿的生成性课程是依据自身的特点、兴趣和需要,来展开课程内容,自发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课程设计依据教育过程本身的价值,而非依据所希望达成的结果。重视幼儿自己发现和探索知识的过程,以及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积极和创造性。确定一般性的长程目标和方向目标,借以为幼儿提供自发性活动的时间、空间、活动材料、设施,以及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关注、支持、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和幼儿间的交往,满足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确保个体不断地进步,成就尤其是探索精神、思维方式得到充分地发展。

 

  虽然国内外众多的儿童心理学家都罗列提供了每一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征,教学大纲也规定了每一年龄的教学内容的范畴和要求。但是由于一方面二十一世纪儿童的整体水平在提高,一方面家庭环境及所在地区的社会文化背景与条件的差异,先前生活经验的不同,以及遗传素质个性特点的差异,即使在,同一班级或同一年龄的不同班级之间,园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的兴趣与需要也不会完全相同,表现出千差万别的个性。

 

  为此,要发挥活动区的生成性功能,前提在于对幼儿学习兴趣,需要的了解,要在的游戏、学习活动中去进行。游戏是了解

幼儿学习活动特点、需要与兴趣的最好途径。故把活动区的定位偏向于“游戏”,将对个性的发展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新世纪对皮亚杰理论的再认识,更主张教育要适合不同逻辑发展水平的儿童的发展,教育要着眼于儿童自身的活动,以同化为主的游戏活动是儿童学习的根本。在此基础上,依据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来激发和形成儿童目前还平完善或不存在的心理机能。此理论是以师生互动为框架的立体结构。倡导一种尊重个体差异,关怀每个孩子发展的价值观。突现了“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人性化思想。

 

 

  二、个别指导 支持扶助

 

  教师对幼儿活动区的指导,重点应放在对幼儿学习活动的指导上。这里的学习活动是指以活动区为依托的幼儿自由游戏活动。是幼儿在幼儿园游戏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幼儿在园的游戏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直接的或间接的、适当的或不适当

的干预。所以,幼儿在幼儿园活动区的游戏,是利用游戏“再造”出来的游戏,带有“性”“目标性”,尽管是长程的、方向的、隐蔽的。

 

  教师的指导,基本任务是为幼儿创设适合他们年龄特点与学习需要的,由不同内容的活动区构成的游戏活动环境(包括游戏活动所需要的心理环境等)。幼儿可按照自己的兴趣与需要,自由选择活动区,自主解决与环境相互作用或活动的方式方法(包括玩什么、怎么玩、和谁玩等)。在幼儿园游戏过程中,尽量不直接(或少直接干预),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包括与环境、材料、同伴的互通,产生互动作用的方式方法),以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发展状态,对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以及表现,作出适宜的、及时的反应,提供适时的、适当的隐性指导与帮助,并对活动区活动进行调整、补充、修正,支持和扩展幼儿的学习活动,使在活动区的游戏中探索与认识周围世界,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与人交往、合作,调节与表现自己的情绪。这是以个别指导为基础,以支持和扶助为特征的。

 

 

  三、尊重儿童 评价

 

  由于对活动区活动理解和定位的不同,产生了评价上的差异。而今天我们对它的研究,更有效地反映了过程性模式,更多关注了个体的活动。因此,活动区的评价可通过个体的过程评价与集体的交流评价为主要方式。评价要了解幼儿是否有活动的需要,身心发展是否有新的可能性,是否创造了最近发展区。

 

  如个别的过程评价,教师根据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进行不同的适当评价。能力强的幼儿,评价是为了下次更高层次的活动。因此,需要教师多激励其创造性的发挥:“你这么聪明,下次肯定还能做出更好的,不一样的,等着你的新作品”等等,使其永远不满足于现状,追求更好的。能力弱的,评价是为了其自信心与积极性的建立与提高:“哟,你今天真能干,这个问题都解决了,真棒!”“今天你的想法真不错,等会儿小朋友肯定都会向你学习的,”

 

  而集体评价,除了让幼儿展现各自的作品与个性外,更多的则是引起幼儿的共鸣、分享成功的快乐(内容可以是幼儿的作品、热点、认识的障碍、难点、解决的办法等等),开放性地展开一些讨论,激发继续在

活动中探索的欲望,自然生成出他们自己的活动内容、方式方法。

 

  通过在活动区中生成自己的游戏或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更活了,兴致盎然,回味无穷,产生的效益常常是们所不能预想的。然而,的自然生成一旦为教师所发现,有的放矢地投放活动区中,很容易转化为教师预设的活动;而预设的活动,也常常发现被孩子生成出不同的活动内容和方法,产生出不同的效益来。

 

  因此,我们常常说:“教无定法”。孩子是活的,让我们的活动区活动也活起来,使之更接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成为幼儿园自己的活动。照顾到每个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使集体的、小组的、个别的教学活动互相配合,才能使每个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与进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