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天那首小诗_校园文学
冯丽
那年我十三岁。
那天早上,我在妈妈的目光注视下,撕掉了昨天的日历,然后面对妈妈噘起了嘴。妈妈并不明白这一天对我的意义,仍忙忙碌碌地收拾屋子,我只好失望地走出家门。
我朝热闹的公园走去,边走边在心里写着一首忧伤的小诗:
一朵离枝的小花
被风吹出花园……
在公园里,我躲在亭柱后面,眼泪汪汪地盯着儿童游乐场。一队队身着五颜六色服装的“花朵”们在的带领下,正尽情地享受着“六一”节的欢乐。我的心继续写我的小诗:
……在这小花的节日
一个角落
一个被鞭打的梦幻……
一位叔叔走向我,关心地看着我。我低下头又扬起头,看游乐场。我听见叔叔自言自语地说:“花朵的节日!”“不是我的!”我说。叔叔笑了笑问:“你要思索这个节日吗?”我点了点头。叔叔说:“你思索着的时候,这节日便真正属于你了!”我不太懂,但觉出叔叔很了解我,便对他讲述了自己因家贫而辍学的故事,还说出了我心里未写完的小诗。叔叔沉思了良久,问道:“冬天有花吗?”我愣住了,不知该怎么回答。叔叔递给我一张名片,笑着说:“把诗改好寄给我。”然后就匆匆地走了。
我琢磨着叔叔的话回到家里,看见妈妈正呆坐在床边看今天的日历。我走近妈妈,妈妈一把搂住我说:“妈对不起你!”我偎紧妈妈问:“冬天有花吗?”妈妈声泪俱下地说:“有……有……你的名字不就叫小梅吗?”我也忍不住哭了。
那天我终于改好了那首小诗:
一朵枝头的小花
始领报春的风寒
这也是节日
一种清冷的思索
会融进不远的春暖
我将改好的诗寄给那位编辑叔叔,它成了我第一首发表的诗作。后来,我成了作家。
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仍难忘当年那首小诗,并想对每一位少年朋友说:“无论你身处怎样的境地,只要能昂起头来思索、奋进,成功就一定在你的前面!”
赏读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过多的渲染,也没有刻意的煽情,却能让读过本文的读者深深地感动。让人从心底迸发出一种希望,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这便是文章的巧妙之处。
作者把深深的情感牢牢地系在一首小诗中,不禁让人叫绝。开始,小作者想用“在妈妈的注视下,撕掉了昨天的日历”这一行动提醒妈妈,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是“我”的节日,可是妈妈却“不明白这一天对我的意义”,于是“我”觉得自己是“一朵离枝的小花”,失落极了,痛苦极了;接着,“我”看到了别的“小花”快乐地游玩,而“我”只能“眼泪汪汪”地看着,在其他小朋友快乐的衬托下,“我”显得格外痛苦,格外无助,于是便有了这个“被鞭打的梦幻”;直到叔叔的出现,“我”低下的头才扬了起来,就像一朵被风霜侵袭过的小花,重新拥有了阳光;妈妈的提醒让“我”找到了“我”的骄傲,虽然领略过风寒,但是“我”不久就会拥有“春暖”,读到此处心灵为之一震,仿佛打上了一支强心剂,让你有了新的情感寄托,有了新的港湾,有了新的航向。
“含蓄”是一种独特的美,耐人寻味,又让人回味无穷。本文很多地方写得都很含蓄,给读者留有思考的空间,让你不是直接品尝到美味,而是跳一跳,摘一摘以后得到美味,这样品起来就“别有一翻滋味在心头”了。比如:妈妈声泪俱下地回答“我”,“我”的名字“小梅”就是“冬天的花”时,“我”哭了。这“哭”中含有很多耐人寻味的东西,作者没有直接写出“我”有多不幸,没有写出家中有多贫困,更没有直接说明为什么和别的“小花”不一样,但是“梅花”在冬天傲雪盛开这一事实足以让读者找到上面的答案,与此同时让我们感受到这朵“离枝的小花”的坚强和高傲。
“平淡中见神奇”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章中没有更多抒情的语句,也没有更多华丽的辞藻,但是透过平实的语言,我们能够深深地感受到一份真挚的母爱和一份难得的童真。
看来,只要我们能够留心生活,观察生活,用心品味生活,就能找到生活中平实的事情。如果你能用平实的语言把它记叙下来,那就能传递一种不寻常的情感了。
(王艳斌赏读)
摘自《小阅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