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07 > > 详细内容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层次分析研究_人力资源论文

    【摘要】文章阐述了大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运用集合、权重和模糊方法,构建了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对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为衡量和提高大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大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大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ies)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哈拉哈德(c.k.prahalad)和哈默(g.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首次提出的。1994年詹姆斯和弗雷德里克对核心竞争力的本质特征进行了阐述。1995年美国管理学者巴尼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求。综合中外管理学者的论述和观点,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可以持续产生独特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
    相对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个人而言,同样具有核心竞争力问题。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个人以其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在不断学习中创新,在不断创新中整合各项可供利用的资源,充分凸现资源要素的效用而使自我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大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综合索质的集中体现。这种综合素质包含有自信自立、良好个性、人文精神和不怕挫折的精神,并能够触类旁通、能够百折不挠、能够在失败面前东山再起。只有具有这种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管理才能及含有人文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二、大核心竞争力特点
    大学生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也是一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独特性也决定了大核心竞争力不同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其他一般的竞争力,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创新性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在竞争中取胜靠的是人的内在素质和发展后劲,这种内在素质和发展后劲又必然外化为一种创新的能力,一个大学生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创新能力和潜力,没有“你无我有”的优势,就很容易在工作和生活中成为可替代的人。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显身手,就必须注重自身的独立性的形成,这种独立性与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认为创新性是大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二)实践性
    实践能力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实践能力一般指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力,如实验能力、管理能力、操作能力等。广义的实践能力还包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能力,如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及其构成要素的认识应该从广义的决度去考察。其中包括了的生产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实验能力等。
    (三)专业性
    牢固地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是对大学生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学习外专业的基础课程,或参加各种相应的考证对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开发自身潜能和改善知识结构有很大的帮助,也是增强大竞争力直接和有效的途径。
    (四)异质性
    个人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其他人所不具备的,或者是其他人暂不具备的,即他拥有的在某一项工作中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至少应当领先于或区别于其他人,才能成为其成功发展的关键因素。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决定了每个人之
    间的能力和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差异性。
    (五)稳定性
    坚强的意志品格、专心致志的精神,诚信明礼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等都不是一促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磨练和培养,也最不容易被别人具备赶超,因此拥有这样的稳定性就具备了一定时期内的竞争优势。稳定性由此成为大
    核心竞争力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三、大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
    (一)大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根据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特点,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和层次分析法可以构建大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在指标选择方面,按照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系统性的要求将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极其子指标分类如下:目标层为一级指标,即大核心竞争力评价(代码g);准则层为二级指标,分别为:创新性(f1)、实践性(f2)、专业性(f3)、异质性(f4)、稳定性(f5);二级指标下设指标层(代码t)(见表1):
    (二)相关指标的解释
    t1:培养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全方位地寻找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具备这一思维能力,对培养稳步发展的开拓创新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t2:形成创新人格:即使创新成为大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并内化为他们人格的主要素质。
    t3:营造创新氛围:其中包括多层面构造大学生创新文化生活、培养自信自强的精神品格、构建竞优争先的学习环境、营造知识创新的合作氛围等。
    t4:形成创新机制:其中包括形成创新兴趣动机的激发机制、形成创新活动的指导机制、形成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等。
    t5:生产实践: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能力己经成为当代大社会素质的一个方面。
    t6: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个人和所在企业工作效能的提高,在为企事业单位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的价值。
    t7:实验:是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也是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的体现。
    t8:牢固掌握本专业知识:即在校期间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优良成绩。
    t9:通过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取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
    t10:熟练掌握外语及计算机知识:流利的口语,较强的实践和运用能力。
    t11:取得与专业有关的其他资格认证:学有余力情况下参加社会其他资格认证。
    t12:学习外专业基础知识:开拓知识面,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
    t13:团队合作能力:勇于创造协作精神、凝聚力和积极向上的内部环境。
    t14:自学能力:通过自我学习掌握知识的能力。
    t15: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交流顺利进行以及增加互相了解的交流特长或技能。
    t16: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要求,积极迎接挑战。
    t17:坚强的意志品格:败而不馁,挫而不弃的生活学习态度。
    t18:专心致志的科学精神:严谨对待,全心投入研究。
    t19:诚信明礼的生活态度:为人的道德基准,现代职业道德的核心。
    t20:健康的体格:工作学习的必要前提,即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t21:良好的心理素质:遭遇挫折失败时积极,乐观的态度。
    (三)评价方法的选择
    指标体系评价可采用的方法有直接评分法、加权结合平均法、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各种评价方法,都涉及到给各个不同的指标赋予权重系数的问题。权重系数反映了指标在总目标中的重要程度。权重的确定对总体评价结果有重要影响。同一组指标值,赋予不同的权重值,会导致相差很大甚至相反的评价结果。以上评价方法各有特点,但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观赋权,另一类是客观赋权。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方式不同。在这里,我们可以采取主观赋权。
    (四)评价方法的应用
    第一步,将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分为五等,如“表2”所示,由相应的分值来代表从“不太重要”到“非常重要”的程度变化。为了使决策判断定量化,从高层次到低层次逐层将同层次与上一层次同一指标相关联的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由专家根据它们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分别给出自然数1~9(或其倒数)中的一个。
    第三步,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各级指标,包括二级指标分别构造各评价指标相对指标重要程度判断矩阵,并检验各矩阵的一致性。为了把有量纲的实际评价指标值化为无量纲的标准指标值,再进行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以下给出了第三级评价指标权重表。
    第四步,综合所有各级的权数,得出汇总权数表。
    第五步,对各指标所占权数进行定性的分析。
    四、大核心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的模拟
    在了解了层次分析法在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上的运用过程后,为验证该体系的可操作性,我们在某大学内选取了40位评委对该指标体系打分,在评委中包括了、辅导员、从事思想工作的等。首先由各位评委填写了各级相对重要度测评表。
    以第二级指标,选取某一的测评表为例:
    从综合权重表的数据可以分析出,该校师生认为稳定性是组成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最主要因素,也是一个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强弱的最大影响因素。相对于稳定性来说,异质性被普遍认为是不太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权数最大的稳定性指标的下级五个三级指标中,权数较高的三级指标是专心致志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可见,现代大已经越来越重视心理上的健康,把心理健康看作是适应当今社会积累竞争的关键因素了;在专业性因素中,持有大学四六级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仍被视为求职的法宝;在实践性因素中,生产实践和实验被认为同样重要,但对社会实践的重视度不够;在创新方面,师生们把创新机制看成创新中最核心的内容。
    五、层次分析法于大核心竞争力评价运用的推广
    将层次分析法用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是把系统工程的理论与高等教育理论相结合的尝试。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可以根据调查对象的实际情况和调查目的的需要,自行选定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在确定各个指标权重时,也可以根据不同填表人的身份进行调整,如在得出普通权重后,设定学生权重为0.3,辅导员为0.4,从事思想工作的为0.5,再加权平均得到最后的修正权重。层次分析法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评价的运用可以客观、实证地考察特定范围大的核心竞争力情况,有利于促进高教工作的开展和深入。
    【参考文献】
    汪应洛,陶谦坎.系统工程及应用[m].北京:出版社,1990.
    丁文仁.工业企业实用系统工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
    裴平,等.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j].软研究通报,2001,(3).
    翟薇.大素质综合测评的一种指标体系及ahp方法[j].安徽机电学院学报,1994,(12).
    王玉敏.刍议大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j].现代,2003,(2).
    杨雪梅.浅谈大素质与能力的培养[j].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