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无为 品书香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第一财富 > 病痛 > > 详细内容

给胃打一针,吞咽更顺畅

    许多美味佳肴摆在她面前,她很想吃,可进得了口,却难咽入肚。原来,她患有“贲门失弛缓症”。怎么办?

一针下去,贲门打开

 当美味佳肴摆在面前,很想吃时,却难以下咽;好不容易吃下去,却莫名其妙又呕吐出来……这种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整整折磨了张女士10年。

 张女士是来自山东的45岁妇女,最近10年来,她反复出现进食不畅、吞咽困难、餐后反食、胸痛等症状。在当地医院拍片检查,诊断为“贲门痉挛”、“巨食管”,辗转多家医院治疗,症状时轻时重,难以根治。因反食,餐后胃内容物易在并无恶心和没有用力的情况下涌入口腔,故吃饭是她最怕的事,以致整个人明显消瘦下去。医生给她进行了多项检查:食管造影显示食管中上段扩张,下段逐渐狭窄,呈“鸟嘴样”;食管压力测定表明,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明显升高,松弛显著不良。结合临床症状,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医生经胃镜向张女士贲门部注射一支称为“肉毒素”的药物,贲门随即在5分钟内开放。张女士当天的进食即明显比以往顺畅,吞咽自如。第二天,检查显示,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明显降低。如今,时间已过大半年,每次电话随访,张女士总会高兴地告诉医生:“进食顺畅,人精神了许多。”

 

    为什么打这一针竟能像念“芝麻开门”咒语般,发挥如此神奇的效果,令贲门松弛开放?

 其原因在于,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动力障碍性疾病,是因食管及贲门部主管肌肉松弛的物质产生减少,而主管肌肉收缩的物质(乙酰胆碱)相对增多,结果贲门部肌肉常常处于收缩状态,当食物自口腔经食道到达贲门时,贲门不能松弛,食物不能顺利地进入胃内。久而久之,因食物过多滞留,导致食管扩张,病人进餐后感到胸部胀满,甚至胸痛、反食。而扩张的食管及不能松弛的贲门,在食道造影时表现为“鸟嘴样”改变。

    肉毒素是一种称做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细菌分泌的一种毒素,其可以抑制肌肉中乙酰胆碱的释放,使肌肉松弛。该药广泛用于面瘫及美容除皱治疗,通过松弛紧张的肌肉,使面瘫得以治疗,通过麻痹面部肌肉,使皱纹消失。肉毒素用于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同样是利用其具备的松弛收缩贲门肌肉的能力,使贲门开放,吞咽时得以通过食物,从而使患者恢复顺畅进食,解除吞咽困难、反食等诸多不适。

“开门”之法,谁最灵验

 除了肉毒素注射,对于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目前还有口服药物治疗、气囊扩张、外科手术或腹腔镜手术治疗等。这些能让掌管食物入胃通道的“门”开放的方法,均似民间传说中“芝麻开门”的咒语,但谁最灵验呢?且让它们比拼一下:

 口服药物治疗 口服药物治疗由于疗效短暂,效果差,且有头疼、便秘等不良反应而在临床应用不多。

 气囊扩张 气囊扩张具有相对较长的症状缓解期,但该方法是经内镜用气囊将贲门部紧张的肌肉撕裂开,从而使贲门开放。由于是创伤性治疗,存在一定程度的穿孔、出血等并发症风险。

 手术治疗 是在气囊扩张治疗以及肉毒素注射治疗效果不佳时的最后选择。

 肉毒素注射 可避免扩张治疗及手术治疗的风险,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注射治疗后,患者的一年症状缓解率与气囊扩张相似。不过,肉毒素会在体内随着时间推移而降解,其治疗效果会随时间而降低(大部分可达到一年缓解)。幸好,当患者症状反复时,经肉毒素注射治疗仍然有效。

“开门”后,进食悠着点

 经内镜下肉毒素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患者,均需经消化科医生尤其是胃肠动力学专家进行相应的检查,如食道造影、胃镜、食道压力测定、胸片或胸部CT,先排除假性贲门失弛缓症的可能(有时食管癌、贲门癌、纵隔肿瘤等浸润食管肌层的肿瘤也可表现出与贲门失弛缓症相似的症状,称为假性贲门失弛缓症),尤其是年龄大于50岁且近期出现失弛缓症症状的患者,更应注意排除。

 肉毒素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后,患者症状往往在当天即可部分缓解,在治疗后三天到一周的时间内效果最佳。但无论经何种方法治疗的患者,由于其本身疾病的原因,均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尽量避免狼吞虎咽,避免过热、过冷饮食,不要躺着进食、进水,尽量保持坐姿进食,餐后应适当站立或适当运动一段时间,有利于食物进入胃内,进食时应尽量避免紧张、生气等不良情绪。进食时保持一定的饮水量,有利于食物进入胃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