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理论问题综述的类型和写法
(二)理论问题综述的类型和写法
理论问题综述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对某一理论问题的走向、趋 势进行分析,归纳出某种观点;一是对某一理论问题的若干看法进行
综合,得出目前的一些观点。前一种综述,要求撰稿人对某一理论观 点的历史发展脉络有深透的研究;后一种综述,要求撰稿人对某一理 论问题的各种观点有全面的了解。
写法有两种:
1.认真研究最新资料,把有代表性的观点梳理出来。也就是在某一个理论问题上,把有关人士最近的发言、最新的文章、最新的著述 中的不同观点展现出来。比如,1998年第3期《理论前沿》发表《发 展股份经济推动国企改革——中国股份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观点综 述》(管理年)归纳出四个问题:一是股份制发展对国有经济战略重 组的作用;二是关于资本市场的作用;三是股份合作制是国有企业改 革的重要模式;四是问题和对策。每个问题下面都综合地介绍了有关 专家的观点。“与会者普遍认为”,指大家的共识,比较-致的看法, '‘与会者认为”,指的是有的专家、政府官员、企业界人士的看法。而 另-篇观点综述《中国革命与中国现代化》(刘旭增)则归纳三个问 题:-是关于民主革命与中国社会现代化;二是毛泽东和邓小平与中 国社会现代化;三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共产党。文章综合了 “中国 中共党史、党建、中国革命史研究生学术讨论会”的观点,每个问题 下面,有“大家一致认为”的,也有“有的论者指出”。有的观点作 了具体介绍,如邓小平的现代化战略思想的五个方面的问题。撰写这 种观点综述,转述别人观点时,一要准确,二要具体。
2.认真研究动态资料,把理论观点发展的趋势阐述出来。任何理论问题经过一个时期的探索,都会有新发展、新变化、新走向,回顾 过去,展望未来,综合叙述发展轨迹是这类综述的特点。这种综述, 比前一种写法更有历史感、预测感。如《二十一世纪中国哲学的走 向》(赵剑英,《光明日报》,1998年5月1日)文章提出:真正的哲 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20世纪的中国哲学发展史有两次富有成果的 高潮。实践唯物主义必将在21世纪随着中国的强盛、民族的振兴, 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文章对未来的主流哲学的五个特征进行了阐述。《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趋势》(贺来,《光明日报》,1998年4月24 日)考察社会科学近几十年来的最新发展趋势,认为当代社会科学正 处于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崭新的发展趋势将影响下个世纪社会科学的 总体格局与存在方式。当代社会科学四大发展趋势是:从各学科的界 限分明到各学科间的综合与融汇;从追求普遍性理想到设定本土化目 标;从与自然科学的硬性区分走向二者的内在渗透与互动;从形式 化、学院化的追求走向回归现实生活世界与贯注人文关怀。
3.写综述时,应当介绍背景,说明何时、何地、何人讲了什么观点。背景,写在综述的导语中。如果是归纳别人文章、讲话的观点, 也要-一注明来源。如果是综述学术讨论会,要说明会议时间,会议 全称,有哪些人参加。介绍学术观点时,有时标明姓名,有时不必。 有的重要观点,应当和本人核实,不要有误传现象。
例文:
当前美学研究的特点
陶伯华
一门学科、一种理论在一个民族的盛衰,取决于该民族的需要程度. 接受程度以及它能否满足这种需要的成熟程度。美学的兴衰也是如此。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 体制转变,人民生活从求温饱向求小康、求丰裕转型,经济转型过程 中出现的一系列新现象、新问题、新追求,需要美学从深层次上作出 自己的理论回答。然而没有完成相应的理论转型与操作转型的各派美 学,却无力回答实践提出的新问题,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新需要。现 在,我们已走到了 20世纪与21世纪的交接期。站在世纪之交作历史 的回顾与未来的瞻望,我们看到经过一段时期冷静反思与积极探索的 美学界,呈现出三个特点:
一是实用美学异常活跃。近年来,许多美学研究者纷纷走出书 斋,走向社会,寻找美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点。市场经济特有的运作 机制,使商品美学、营销美学、广告美学、服饰美学、烹任美学、建 筑美学、旅游美学、科学美学、技术美学、工艺美学、影视美学、城 市管理美学等实用性极强的部门美学,更深地渗进经济领域,更广地 为消费者接受。商品的审美文化含量日益成为产品竞争力、市场占有 率的关键因素,实用美学工作者也相应获得了更多的经济支持。更重 要的是,实用美学大发展,必然要对主要以艺术美学的趣味标准、范 畴概念为理论构架的传统美学,对以“非功利性”为核心范式的近现 代西方美学理论,产生体系上的挑战与冲击。
二是审美教育呼声日高。在社会的经济转型期,人的信念、素 质、价值观问题非常突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更多的 “四有”新人,这就要求强化素质教育。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 少的重要部分。没有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教育,就没有人的素质的全面 发展。审美教育从悦耳悦目、到悦心悦意、到悦志悦神的三个层次递 进,又纵贯了人的一生从胎教、童教、青少年教育到成人教育与老年 教育的全过程。现代意义上的美育,不仅要训练幼儿的感性能力,更 重要的是要培育人的终极价值观。这就反过来凸现了美学的人学性 质,催促美学从传统的艺术哲学的狭隘视野中解脱出来,上升到哲学 人类学的高度。
三是哲学美学酝酿新的理论突破。90年代美学热的降温促使美学研究者冷静反思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是否合理。在50年代、80年代两次美 学热中逐渐成为主流学派的实践派美学首先遇到了质疑与挑战。一些学者 提出要建构“后实践美学”,以“生命”、“生存”、“存在”等范畴取代 “实践”作为美学本体的地位。由此,便引发了一场关于“实践美学”是 否应该“超越”,往何处“超越”,如何“超越”的论争。在这场论争中, 美学界又重新回到难以绕过的“美的本质”等美学基本问题,并力图从美 学本体论方面找到中国美学发展的突破口。
应该肯定,主张超越“实践美学”的学者对社会实践派美学的批 评有其合理性。笼统地将实践作为美学的逻辑起点,这种实践范畴只 能区分人与动物的不同,无法进一步区分认识、价值、审美三种人类 活动的不同,从而也不能直接揭示美的独特本质。但“后实践美学” 以生命、生存等更笼统的概念来代替实践性作为美学的本体,不仅无 法区分真、善、美的不同,甚至无法区分人与动物的界限。
面对美学基础理论上这种进退两难的局面,出路何在?我认为只 有回到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起点,才能找到当代美学革命的突 破口。第一,美学作为一门人学,其哲学基础只能是实践本体论,则 不能是其它的什么本体论,例如“生命本体论”、“生存本体论”、“存 在主义本体论”、“人类学本体论”。第二,必须在人化自然范围内赋 予实践范畴以本体论意义。马克思确立的实践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 义“新世界观”,不仅导致了认识论上的根本变革,而且导致了价值 论与本体论上的根本变革。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实践的价值论与本 体论意义,只在认识论的框架中讲究实践范畴,社会实践派美学的历 史局限不在这里。第三,正是实践的本体论意义规定了人的最高生命 意义,规定了美的本质。在同一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主体与客体可以 产生三种不同的联结关系,产生求真、求善、求美三种不同的活动。 认识论领域的“真”,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合客观规律性; 价值论领域的“善”,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对象属性合主体的功利目 的性;本体论领域的“美”,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创造对象的超越性 显现人的自由创造本原性。在这里,美区别于真、善,又可以在同一 社会实践基础上寓于真、善。因而,美不是康德的“非功利而生愉 悦”,而是“超功利而生愉悦”,这样我们就可以为不脱离功利性的各 种实用美学的存在找到合法依据,又可以为被社会实践派美学非难的 抽象的科学理论美找到合理的解释,还可以为现代美育的人学升华提 供理论基础。
(《光明日报》1998年7月3日)
- 上一篇:(一)理论问题综述的含义
- 下一篇:(一)科技论文的含义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