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概念、判断、推理
(四)概念、判断、推理
任何一篇社论都离不开概念、判断和推理。这里要强调:概念要 准确、判断要恰当、推理要有逻辑性。
1.概念要准确
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获得的感觉和映象反复多次,就在脑子里 形成了认识的突变,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 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 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实践论》)有的概念在不 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比如, “爱国主义”这个概念准确的内涵是什么呢?列宁讲:“爱国主义是由 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 (《列宁全集》第28卷,据新译文)这就阐明了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 范畴,它的具体内容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发生变化。如何使概念准 确,这里不仅仅是遣词造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对事物认识的深化。 只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明确地、准确地表述事物的本质。要准确 地使用概念,首先要理解它的内涵。应当注意,没有把握的概念、容 易引起异议或误解的概念,一律不要使用。要下苦功夫观察、分析、 理解客观事物的本质,力求用准确的概念来表述。对使用的概念,要 反复推敲,反复修改,最后才有可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这就需要 有一番“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得金”的功夫。杜甫说:“语 不惊人死不休。”那种运用语言高标准的要求,至今还是值得铭记的。
2.判断要怡当
判断是一种思维形式,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事物,或指明它是否具 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判断是否恰当,关键是看它是否合乎客观事
物的实际情况。与客观事物相符,说明判断恰当,相反,说明判断失 误。要想避免判断上的差错,就要在思维过程中注意精密性,对写出 的文字要反复思索,看看有无纰漏。要注意词语的搭配、注意是否合 乎情理、注意因果关系,等等。细工出巧活,经过深思熟虑,才有可 能达到判断上的准确。
3.推理要有逻辑性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的判断 (结论)的思维过程。推理,分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直接推理,由 一个前提推出结论。间接推理,由两个以上的前提推出结论。一篇文 章,关键是观点要正确。只有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 法去分析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运用准确的概 念,进行科学的判断,才可能有合乎逻辑的推理。毛泽东同志的《中 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一篇逻辑性非常严密的著作。文章讲什么 是“战争”、什么是“革命战争”、什么是“中国革命战争”,接着讲 “我们应该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也应该研究革命战争的规律;最后, 我们还应该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下面逐点批判了那种只要研 究一般战争规律等错误观点。文章把问题阐述得非常明确,一层一层 地进行分析,从正面到反面反复论证,使观点得到深刻的阐述。
推理要有逻辑性,它要求在写作上注意形式逻辑的“同一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排中律” (在同一时间和同一条件下,互相矛盾的两个判断中,必有一个正确, 另一个错误,没有介于二者之间的判断)、“矛盾律”(在同一思维过 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得出两个矛盾的判断)、“充足理由律” (对于对象所作的判断,必须有充足的根据)。有的文章讲同一个问题 出现了几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这就是违背了 “同一律”;出现了 似是而非的折中主义观点,这就是违背了 “排中律”;出现了前后互 相矛盾的说法,这就是违背了 “矛盾律”;出现了以点代面、强词夺 理的情况,这就是违背了 “充足理由律”。
- 上一篇:(三)社论的基本框架
- 下一篇:(五)分析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