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电子设备技术 > 维修入门基础 > > 详细内容

彩电自动关机的故障维修技法

    (1)从故障机的特点分析入手,有针对性(有的放矢)的进行检修,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科学实践,值得借鉴。
  
  (2)凡是设有各种保护电路的彩电,由于自动关机(待机)故障原因,往往与保护电路动作有关。因此,检修时,首先通过检测保护电路特征点(即保护电路动作检测点),来判断保护电路动作与否?
  
  如果保护特征点电压发生了高/低变化,则证实保护电路已动作。例如:TA7698(30)脚电压从OV变化至1V左右时,则表明其进入“X射线”保护状态;采用保护电路的机型,其可控硅控制触发极电压升高至0.7V左右时,则说明可控硅保护电路已触发导通而进入保护状态。
  
  (3)确认保护电路动作后,采用“断开法”,即断开CPU保护检测取样点(如PROTECT/保护脚)外接电路的方法,来进一步确定故障部位,即确认哪一部分保护电路出故障。这对于具有多支路保护取样点交汇于一个接点的保护电路来说,更有实际意义。
  
  “断开法”是检修保护性关机故障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不过如何“断”是必须要掌握的重要技法。在“断开”保护电路之前,分析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其危害性,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采取事先接好后通电,检测时间尽量短且快,或者必要时采用接假,关闭亮度或拔下显像管管座等措施),以防万一。
  
  (4)进一步判别保护电路动作的原因,即其属性(性质),是因被保护(保护对象)电路故障而其正当防护,还是因保护电路自身故障而“误”保护(误动作)。
  
  判别方法可采用“休克法”。例如,具有“X射线”保护端,或PROTECT(保护端)的电路,采用瞬间对地短接的方法,人为地解除保护,不让“X射线”保护和CPU保护端动作。此时,若仍有保护,则说明保护电路本身有故障而“误”动作;反之,被保护电路有故障,进一步检查相应电路及元器件。
  
  (5)要判断故障是发生在遥控系统电路,还是电路或行扫描电路中,判别方法可根据遥控开/关机控制方式而定:①对控制机型,可采用继电器触点短接法:②对光电耦合器和电子开关控制机型,可采用断开驱动电路等方法,使开关(或行扫描电路)处于不受遥控系统控制状态。此时,若不出自动关机(待机),则说明故障出在遥控系统电路。反之,故障出在主机开关或扫描电路。也可采用监测遥控主电源开/关控制端电平及变化特点来判断:若其电平随着遥控开/关机状态而发生变化,则说明系统工作正常。反之,故障则出在微处理器及驱动接口电路中。
  
  (6)对微处理器(CPU)的故障,应采用“先外后内”的检修原则。先通过检测CPU正常工作所需的外部条件电路(如:5V工作电压、复位电平、时钟振荡和键矩阵电路等),来区别故障是发生在外部电路还是其本身。在CPU外部条件电路故障中,因性能不良而引起的自动关机故障较为常见。由于晶振不良故障很难用万用表检测来判断,故往往采用“替换法”。
  
  (7)开关电源电路及负载电路的故障,可通过“假负载法”来判断区别。在开关电源电路中,因取样比较电路和脉冲电路(如取样、耦合性能不良,或电位器接触不良等)引起输出电压升高,而过压保护电路动作所造成的自动关机故障屡见不鲜。
  
  (8)对于因元器件虚焊或接触不良,或性能不良而引起的自动关机故障,检修起来比较麻烦、费时。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是:①“敲击法”,通过不同部位的敲击来发现松动的元器件;②“肉眼扫描法”,借助于放大镜或灯照的办法,发现“耍圈”焊点和因烘烤而变色的元器件;③“并联法”,对可疑元器件(如电容)采用同规格(容量)电容的“并联法”来查找漏电或性能不良元器件:④“替换法”,对怀疑元件进行代换试验。总之,综合采用上述方法,总会找到故障点的,需要过细、耐心。
  
  (9)对于I总线彩电自动关机故障的检修,由于其电路结构、控制方式与普通彩电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因此检修时必须更换思路,了解和掌握IIC总线彩电“软、硬”件故障特点,很有必要且不可或缺。
  
  在IIC总线控制彩电中,当IIC总线(SDA数据线和SCL时钟线)电压异常(偏低),或被控器(IC)相关接口和本身电路损坏时,IIC总线往往被保护。此时CPU开/关机引脚执行关机(待机)保护程序,整机进入保护待机状态。因此检修时,首先检测IIC总线(SDA、SCL线)电压和对应电路的接口电压以及CPU保护端(PROTECT)、遥控开/关机(待机)引脚电压及变化特点,来判断I2C总线保护情况。当确认IIC总线保护后,采用“断开法”,依次断开被控IC中的SDA数据线和SCL时钟线接口的方法,来确定故障部位。这种检修判断方法,往往有事半功倍效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