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电子设备技术 > 电器电路基础 > > 详细内容

放大电路负反馈类型的选择

 如何选择负反馈的类型,与放大器本身电路结构、工作状态息息相关。有些输出级采用低μ、低内阻三极管作功率输出级,其驱动信号幅度已属顶级.致使普通管驱动困难。如再在输出级加入负反馈无疑雪上加霜,即使勉强为之,也必然使前级增大,可谓得不偿失。而且此类输出级输出极低。失真不仅不大且多为并不惹人讨厌的二次,显然加负反馈纯属画蛇添足,结果还将逗人喜爱的二次谐一并赶走,使放大器效果变得毫无特色。犹如化妆店出来的新娘,通通形同姐妹。此类失真的重点部分是在前级,即使非要加入负反馈也是在前级加入<l0dB的负反馈量已足矣!例如常见的2A3、300B功效,其输出级谐波失真为5%左右;且多为二次谐波,三次谐波可达忽略的程度。但是驱动级在额定状态下谐波失真<5%并不容易,加入适当的负反馈是必要的。  

 较理想的方式是在第一,二级放大器中加入串联负反馈,在第一级中附加的5dB左右的负反馈.以改善大信号输入的线性。而两级间电压负反馈可使驱动输出THD<2%,第一级选高μ三级管增益可达’20~30倍的增益.第二级即使用lOdB负反馈也足以改善效果。此方式中2A3完全无反馈也足以使音响效果尽善尽美。有的国内2A3功放采用两级6SN7放大器.而且全无负反馈,从增益而言两级可达170~196倍,2A3功放额定输出3.5W时输入灵敏度可达230mV,增益勉强满足,也毫无加负反馈的余地,从输出失真考虑则难理想。根据沙尔文实验数据.6SN7单级RC耦合输入0.5Vrms,输出7.4Vrms时,增益14倍左右,谐波失真1.2%。此状态说明第一级放大在小信号输入状态是较理想的。但当输入达到lVrms时,谐波失真极易超过4%,所以第一级如改用高μ管加负反馈,本级闭环增益达到14倍以上是可能的。

 关键是THD,可降至1%以下。至于6SN7组成驱动级,在额定输出时,输入不低于3Vrms的大信号状态方可能得到>45Vp-p(为31.8Vrms)的驱动信号输出,但其THD已达4.5%以上。加上2A3输出级本级失真,将此功放失真度能作到7~8%已属不错了。

 对多级管输出级功放而言,加负反馈是不容置疑的。五极,四极束射功率管的高内阻,和极差的线性,以致不加负反馈时无论性能指标还是听音效果都跟要求甚远。所以讨论的中心不是要不要负反馈,而是负反馈的电路结构和负反馈量的剂量以何为限。

 上世纪四十年代具有20dB大环路负反馈的威廉逊放大器问世.取得了惊世的成就,自此之后大剂量的大环路负反馈在多极输出管功放中风行全球.在音响界一度认为高效率的四、五极输出管功放,只要施加足够的负反馈量完全可以取代低内阻三极管。经六十余年后此论点却遭到普遍质疑.以致出现了“NO.NFB”(无负反馈)。上世纪八十年代用半导体EET管作输出级的音响放大器已实现了“NO.NFB”的输出级,其实就输出级NO.NFB而言.胆功放是由来已久了。若多极管输出级NO.NFB显然难达Hi-Fi水平,似乎加入适当的负反馈还是难以避免的。

 负反馈遭到质疑的原因.主张NO.NFB的一派主要论点有二:一日大剂量负反馈使放大器无特色,全篇一律的音色听之令人乏味,语音重放变成毫无感情色彩的“大声筒”。此说法不无道理,负反馈本身有衰减失真和噪音功能,凡是在放大过程中产生的成分都被抑制,使各种放大器特色尽失。发烧友贯称某器材声效中庸平和,华丽感好,声音甜润,透明……其实上述效果并非现场演奏所具特色,而是音响放大器的润声作用,其贬意词可称为“失真”。

 三极管输出级所具有的二次谐波本系失真,但称之为颇有韵昧者大有人在。音乐信号中谐波成分不同,其比例放大后也有改变,给人以不同的感觉,有好也有坏。但是当负反馈量过大时,将部分谐波斩尽杀绝,也就只剩下形如棒子骨的感觉了。事物总是物极必反,抗菌素的滥用则使“超级细菌”问世。所以产生特色全无的罪魁祸首不是负反馈而是人们极力追求THD%≈0,而无止境增大反馈量的结果。二日负反馈如同味精.是人造的音色,声音录制从始至今都盛行人为的添油加醋,目的是取悦于人的听感。在音乐厅现场听过交响乐的人都有以下感觉,尽管一流音乐厅设计不俗,但无论在何位置听耐,总感有的乐器听不清,而有的乐器震撼心田。毕竟人的耳朵听音范围有限。而音乐软件在录音时往往不止一路,多通道麦克排成多路收音,然后由调音员以适当比例混合成为模拟现场的音乐。认为负反馈是味精者可能没注意音乐录制中已在多道工序中加了不知多少种味精,咖喱粉了。大量施加负反馈的结果不是使味精,咖喱味道更浓:而恰恰是消除了一定成分,使听感觉得不真实而被骗了,其实还是大剂量负反馈导致部分信息丢失的结果。本人认为任何录音软件都非绝对现场的重现.如果用模拟人的双耳录下任何一点音乐的声场,任伺人都不会感到保真。添油加醋,人为加工难以避免.关键加的是皮毛,保的是骨架。有人以为无负反馈就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音乐,请你亲临音乐厅一试,恐怕会对录音技巧有一番感概了。当然此说法不是说现场听音一踏糊涂,现场的气氛首先有助于情节的感染,再者现场听音乐并不是关注某乐器音质如何.是否听到小提琴的松香味(松香味之说即充分证明录音产生的效果特点,现场绝不会听到,只可有心灵上的感受)。上述个人观点只供参考,以此质疑负反馈量越大越好的观点。

 大环路负反馈的特点是电路简单,一路负反馈即可使环路内各级放大管的线性得到改善,自威廉逊以后应用日广。但是大环路反馈也有其应用上的难点:

 首先是移不易控制.大环路反馈包含的放大级数常在三级以上,而且由于电抗性元件的影响,其相位移也会随信号有较大变化。当相位移达到180°时,则会在相关的内产生临界振荡。其次,对持续的振荡极易发觉而加以避免,但对临界振荡则易被忽视。当输入信号幅度改变时产生,极大地破坏音质,负反馈量越大则越易产生。放大器的相移还与频响曲线衰减斜率相关,在频响高端和低端总有一定的衰减频率,电路级数越多使基准频率的衰减速度过快,当此衰减斜率超过12dB/T时,加入负反馈则极易产生低频、超低频,或者高音频振荡使负反馈效果前功尽弃。因此大环路负反馈电路简单,但实现良好效果并不容易。欲顺利施加较大反馈量的大环路负反馈.不仅需要对每级放大器频响严密考虑,还需在电路安排上使每级频响基准频率精密设计.以使总频响曲线既有足够的频宽,又有不过陡的下降斜率。必要时还需对高频和低频衰减给予必要的补偿,方能顺利实现较大反馈量的施加,使放大器能稳定地工作。

74485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