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管高μ三极和五极管RC耦合放大器
电子管高μ三极管μ三达30以上,如常用的6SL7μ达70,12AX7则高达100。高放大系数的直接效益是可实现很高的增益,这在音响信号源输出极低的年代里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二十世纪后,各种电声元件输出电平日益提高,输出信号电平低到1mV以下的器件已经极少见到,即使是原本电声转换率极低的器件,也绝大多数内置半导体组成的放大设备,使光电拾音、磁电拾音的输出电平超过1V以上,此环境下高u放大管负面效应日益显现,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高μ放大管的应用。
高μ三级管的μ在30以上,后期开发的型号常达70~100,此举完全为适应上世纪高增益放大器的要求,当时的信号源,电声转换器件输出电平很低,例如M的输出最低可低至uV级。高级唱片拾音器也多在1mV以下,即使要驱动3W的2A3A类放大器,前级电压增益也常在50000倍以上,高u管、五极管的高增益当时几乎是不可或缺的设计。
无论高μ、低μ三极管,其结构原则相同,由于U的提高,根据u=RixS,则内阻和跨导两者必有其一为高值方可,鉴于S的提高涉及技术水平、阴极发射能力的限制,故小功率电压放大管均采取高内阻的方案(后期开发的高跨导三极管均用于UHF、TV,电子计算机除外)。所以说高μ三极管,同时必有高内阻。根据前文关于低μ、中μ三极管特性的分析,可以确认高内阻必有负面效应。同时,在目前高μ也并非完全必要,名中采用高μ管无非是为了弥补其深度负反馈引起的增益损失,或者驱动低输出的阴极输出器。除上述情况以外,以目前音响输入电平而言,采用高μ管是须谨慎的,为了说明高u管的特殊性,此处仍按负线特性分析其工作情况。
下图A为常用高μ双三极管6N9P、6SL7的特性曲线族。由图中可直观看出,在6SL7最高板极供电300V时,允许栅负压变动在Ug=-5V以内,如涉及截止区,则Ug应在-4V范围内。为此,图中以Ea=300V,各作出Ra=50kΩ的线AB,和Ra=150kΩ的负载线CB,两种负载条件下的工作点分别为O点和01点,工作点Ia0、Ua0,以及板流Iamax-Iamin如图所注。由下图A中可见高u管工作特点是:
1.Ug和la动态范围大为减小,由于工作点为Ug=-2V,所以上述Ra=50kΩ、Ra=l00kΩ时输入信号幅度均以2Vpp为限。所以高μ三极管即使用于数字音频放大器的第一级小信号放大,也难免有大信号失真,故负反馈是必不可少的。
2.Ra值由50k0增大到100kΩ,单级增益由37倍增大到48倍(计算同前),但由于大信号失真的限制,此高增益放大仅适用于输入0.5Vpp以下的弱信号放大中。美国沙尔文公司给出的数据表明,为了使输出信号失真度小于1%,输入信号不宜大于0.1Vpp,THD允许到5%,则可输入0.5Vpp的信号,此为高u放大器无反馈应用的限制。需注意的是,此为Ea=300V时的限制,当Ea降低,负载线的长度缩短,工作点Ug进一步减小,而且负载线斜率变缓,负载线所涉及瞬时板流均处于Ug~Ia特性弯曲处,使非线性失真更大,输入动态受限。使用中继续增大Ra的后果也相近,即使Ea保持不变,另将Ra增大到5xRi以上,负载线跨度虽来减少,但已近似为平行于X轴的水平线,基本负载线处在Ug~Ia截止点附近,极难得到线性良好的放大。沙尔文公司给出12AX7在Ea=l00V,Ra=470k的应用警示例当输入0.lVpp信号时THD为3.2%,信号输入增大到0.17Vpp,THD即上升到5%以上。上述结论说明,在无负反馈条件下采用高μ管,在数码音源放大器中既无必要也属自讨苦吃。
3.u越高三极管动态范围、栅负压值必然越小,允许失真度下输入信号也越小,6SL7的栅负压以Ug=-2V(Ea=300V)为限,μ=l00的12AX7则Ug=-1.5V,12AU7的μ<20,Ug=-8.5,因此在CD机中用12AU7,即使无负反馈,输入2Vpp信号,前级失真也不会超出1%0如此结论是否说高μ管就无用武之地了呢?物尽其用,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高μ管仍有其优势,在现代的音响中也不能舍弃。
首先是高μ、高增益放大是负反馈的良好搭档,为提高负反馈,必须有足够的开环增益,如果要在不增加放大级数的条件下得到高开环增益,采用高μ放大管是最佳方案。音响放大电路中某些功能电路完全依靠反馈作用完成其特有功能,如自平衡倒相器、长尾式倒相器,其平衡度取决于反馈量。采用μ值较高倒相管,可保证高度平衡,兼顾到倒相器的动态范围与全机的配合,当采用高μ管6SL7等作倒相时,倒相器宜置于前置级之后,且倒相器后需设置足够动态的对称平衡放大器。如果输出级驱动要求不很高,也可选择μ在30左右的6N7P、6DJ8等中μ双三极管,后期有足够的平衡度且兼具较大的动态。
阴极输出器的优良特性使之在名机音响中广泛采用,为了弥补阴极输出器的增益损失,高μ三极管也成为其良好搭档。即使阴极输出级本身为了有更低的输出阻抗,μ也极其重要。当电子管μ远大于1时,可以认为阴极输出器输出阻抗Ro≈Ri/μ,所以,采用高μ管可使阴极输出器得到更低的输出阻抗。但是绝不要忘记,千万勿轻易让高μ管介入NDNFB的Hi-Fi放大器。
高μ三极管的“同党”五极管
从性能上说,五极电压放大管属高μ三极管的顶级产品,从放大系数而言,根据五极管的内阻和跨导推算出的μ可达1000以上(业界历来不以μ区分五极管,因为Ri过大,μ与增益的关系已无直接联系,高μ五极管的提法是“外行语”)远高于三极管,Ri也近乎天文数字。
此条件使五极管可拥有高达200以上的单级电压增益,遗憾的是仅此而已,它也把高μ三极管的负面效应发挥到极致。下图B为五极管6J8、6SJ7的特性曲线族,不难看出,高μ三极管的弱点更甚于三极管,同时线性又远不如三极管(由曲线族看出,同样△Ug为o.5v的变置,Ugl从-0.5V到-1.0V,板流变量比Ug-3V~3.5V将近大过两倍…)。所以,在目前Hi-Fi音响中五极电压放大器已近销声匿迹,即使少数欧洲各机偶有采用,也必将伴有多路、大剂量的负反馈。
- 上一篇:电容触摸传感技术简介
- 下一篇:温度传感器的工作过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