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色等离子显示器的发光原理
单色显示器早在1964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就成功研制出来了。它是在两块薄玻璃基板之间充填Ne-Ar稀有气体。利用加方式,使气体内部的Ne原子产生电离反应。由于外部条件或引导单元激发气体内已存少量的带电粒子,其中电子被极间电场加速并达到一定功能时碰到Ne(氖)原子,使其电离导致自由电子增多而形成雪崩现象。由于稀有气体中含有极少量的Ar(氩)气体成分,两种气体之间发生电离反应,使混合气体的电离截面得以提高,加速电离雪崩效应。在这种气体电离雪崩过程中,电子不断加速与Ne原子碰撞,使Ne被激发至最高能级,但不稳定的激发态。这种激发态(10~8s)跃迁就产生光,其辐射波长为585.2nm,所以单色等离子显示器显示的光为橙色,即Ne气体的特征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