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司Planar T* 50 F1.4 ZF.2/Distagon T* 35 F1.4 ZF.2简评
自从进入数码时代,自动对焦镜头凭借着高效的抓拍能力以及易用性一直占领市场。但卡尔蔡司这家老牌镜头厂商仍然坚持设计手动镜头,并且凭借其出色的对焦手感以及超高品质的画质占领了一席之地。小编最近就收到两支尼康卡口的蔡司手动镜头Planar T* 50 F1.4 ZF.2已经Distagon T* 35 F1.4 ZF.2,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之后,写下这篇简评与大家分享。
左为35 F1.4右为50 F1.4
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下Distagon T* 35 F1.4 ZF.2(以下简称35 F 1.4),经典的35mm人文焦距,辅以F1.4超大光圈,给我们带来广视角和浅景深。镜头采用Distagon结构,利用反望远的原理,能极大地控制边缘变形,而且中央成像区的解像力极高。镜头上的红T*则是蔡司高级镜头镀膜的象征。
35 F1.4的Distagon结构由9组11片的非球面镜片包括一片不规则局部散光特殊玻璃组成,同时采用浮动镜片设计,这一切设计都是为了校正近距离对焦时像场的偏差,消解影像边缘解像力劣化的问题。不过这么多组的镜片以及全金属的镜身也使得该镜头体型巨大,重量达到830克。
图片来源于蔡司官网
一共9片光圈叶片能很好的控制景深,并且使得焦外过渡十分平滑。
光圈全开
代表高品质的红T*镀膜,在灯光下呈现出湖绿色,十分漂亮。得益于该镀膜,镜头的眩光控制能力十分之强。
机身上标有各种刻度
虽然不是德国制造,但是日本工厂也是请来德国工程师参与设计镜头。镜头的做工十分完美,对焦环、光圈环的阻尼合适手感极佳,对焦行程也是刚好。
接环同样为全金属,坚固耐用,安装时十分顺畅
小编同时收到的另外一支镜头为Planar T* 50 F1.4 ZF.2(以下简称50 F 1.4),因为各方面的高质表现,民间称其“标头之王”。50mm的标准焦距,同样的F1.4超大光圈以及红T*高级镀膜,只不过该镜头采用了Planar双高斯结构,使得镜头体积大大减小,比起35 F1.4,这一支更适合当挂机头使用。
紧凑的体积
图片来源于蔡司官网
同样9片的光圈叶片能很好控制景深
50 F1.4的镀膜呈现出红绿蓝三种颜色
镜身上的各种刻度,50 F1.4的对焦环、光圈环阻尼同样合适,手感极佳,不过相对35 F1.4阻尼较松,对焦行程也较长。
这次的两个蔡司镜头都是ZF.2尼康F接口,镜头上的光圈环无法在尼康数码机身上使用,但是可以从尼康机身实时控制光圈,具体方法为现将光圈环调至最小光圈,如下图:
然后将图中白线对准机身卡口附件的白色定位点(红框中所示):
最后将镜头往最大光圈方向转动:
介绍完镜头的基本信息,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实际拍摄能力如何。
镜头畸变:
35mm和50mm均出现了十分轻微的桶形畸变,两个镜头对畸变的控制能力都很强。
35mm F1.4
50mm F1.4
暗角:
现如今很多的镜头缺陷都被人们接受甚至吹捧为镜头特色,暗角的出现被认为有氛围感。小编认为拍照还是得忠于眼睛所见,尽力的还原原景才是拍照的第一要务,各种的效果还是交给后期为好。我们循例来测试一下两个镜头的暗角。
35mm F1.4 GIF
可见35mm F1.4在光圈F4就已经几乎没有暗角,而F1.4的暗角也尚可接受。
50mm F1.4 GIF
50mm F1.4的暗角消除能力更强,在F2.8时就几乎没有暗角,F1.4时的暗角也可以接受。
总结:
经历了两个星期的试用,两个镜头给我的印象十分之深。扎实的做工,优异的画质无愧与蔡斯的招牌。虽然搭配D90机身让习惯了使用峰值对焦的小编一时不大习惯,特别是光圈大于F3.5时很容易跑焦,但出色的对焦手感确实让小编爱不释手。经过一番摸索,小编发现利用镜头上的距离标识,直接估焦再配合较小的光圈,对焦成功率会高些。
两只镜头的最大光圈表现都较肉,而且会出现紫边,所以还是推荐使用F4以上光圈进行拍摄。总的来说两只镜头很适合厌倦了数码镜头,想尝试胶卷时代拍摄节奏的摄友。
实拍样张:
F5.6 1/25秒 iso100
F1.6 1/100秒 iso800 -0.7曝光补偿
F3.5 1/100秒 iso640 -0.7曝光补偿
F2 1/250秒 iso2500 -0.7曝光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