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iss Ikon ZM —— 一篇迟来的试机报告
我个人不太喜欢烧相机(兴趣远低于镜头),但是对相机有点特殊的“外观控”
M口的机身林林总总,外观最合我胃口的就是银色Zeiss Ikon ZM,非常的端庄典雅
(莱卡M3也比较合胃口,那些后辈们的倾斜倒片钮就有点接受不了了,而不喜欢MP是因为那个看起来像塑料的饰皮……)
所以,打算开烧M口镜头的时候就直奔Zeiss Ikon了(当然也有一些其他理性的理由,后面会谈)
本来这篇试机报告准备发在Zeiss Ikon ZM俱乐部的
可是一搜竟然没有搜到?只找到一个
所以只好新开一贴了,欢迎其他Zeiss Ikon相机用户共同来交流
谈相机使用心得也好,发片谈M口镜头也行(品牌不限,呵呵)
关于取景器——
Zeiss Ikon相机取景器的大和明亮,初看是有点震撼的
周围那些用数码单反的同事看了无不惊叹
连我这个用过不少单反/旁轴(M口除外)的老鸟也吃了一惊
透过它,拍片的欲望都大大提升了
关于取景线框——
投影在取景器里的取景线框也是非常明亮,室内看让人疑似是LED照明,在户外也同样清楚,不知是如何做到的
每个线框的下面有数字提示焦距,不会弄混,很贴心
试了一下,85线框的大小还行,应该不会太难用,其实康泰时G用90的时候即使整个取景器都用上了放大倍率也就1左右,比这个大得有限
不过28的线框有些太大了,带眼镜的话很难看全,为了舒服地用28毫米可能得被迫去配一片死贵的原厂矫视镜片
在取景器左边28和35线框之间,有LED投影的快门速度和曝光锁提示,在强光下有时不易看清
关于黄斑叠影——
黄斑叠影非常好用,稍一适应就爱上了,比单反上用广角头灵敏得多的多
黄斑永远在取景器正中不会随取景框做补偿视差的移动,所以多数时候不在取景框的正中
个人对这个设计没有意见,因为很少会把主体放在画面正中,对完焦都要重新构图的
找不到黄斑的情况没有遇到,试了一下,黄斑有效的范围还是比较大的
当眼睛偏离中心到黄斑消失的时候,35毫米取景框都看不全了,这个情况比较极端
关于快门声——
Zeiss Ikon的快门声大小介于单反和镜间快门之间(废话!)
对于一个靠机械动力运作的快门(电池应该只是提供计时,动力来自卷片机械力)来说,已经是难得的小了
和同样类型的尼康FE2预升反光板的快门声比,要小不少(当然后者是1/250秒闪光同步要吃些亏)
可以想象,莱卡的布帘快门声音会更低沉,应该更难被人发现
但Zeiss Ikon能把金属快门做到这个份上,也已经不错了
关于测光——
之前看资料上说Zeiss Ikon是偏重中心测光,觉得不如莱卡的局部测光,因为用惯了单反上的点测
不过拿到机器一试,发现测光只对画面中心部分敏感
研究了一下,虽然中间那片快门帘整个都涂灰了,但测光元件只瞄准了这片快门帘的中间部分
所以,Zeiss Ikon的测光应该是和莱卡一样的中心局部测光,算是个意外之喜
关于曝光——
配合类似点测的这种局部测光拍反转,曝光补偿和曝光锁是必须的
Zeiss Ikon的曝光补偿盘和康泰时相机的传统设计位置一模一样,很亲切方便
曝光锁按一下就能记住20秒,非常喜欢这样的设计(不知道为什么大多数相机都要设计成按住不能放)
可能大多数用旁轴的都是拍负片和黑白,所以对纯手动曝光没有太大意见
因为这不光是个速度的问题,还牵扯到精度
拍反转的话,纯手动曝光想达到1/3档的曝光精度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建议以拍反转为主的同学,还是选择带光圈优先功能的机器为好
我个人不太喜欢烧相机(兴趣远低于镜头),但是对相机有点特殊的“外观控”
M口的机身林林总总,外观最合我胃口的就是银色Zeiss Ikon ZM,非常的端庄典雅
(莱卡M3也比较合胃口,那些后辈们的倾斜倒片钮就有点接受不了了,而不喜欢MP是因为那个看起来像塑料的饰皮……)
所以,打算开烧M口镜头的时候就直奔Zeiss Ikon了(当然也有一些其他理性的理由,后面会谈)
本来这篇试机报告准备发在Zeiss Ikon ZM俱乐部的
可是一搜竟然没有搜到?只找到一个
所以只好新开一贴了,欢迎其他Zeiss Ikon相机用户共同来交流
谈相机使用心得也好,发片谈M口镜头也行(品牌不限,呵呵)
关于取景器——
Zeiss Ikon相机取景器的大和明亮,初看是有点震撼的
周围那些用数码单反的同事看了无不惊叹
连我这个用过不少单反/旁轴(M口除外)的老鸟也吃了一惊
透过它,拍片的欲望都大大提升了
关于取景线框——
投影在取景器里的取景线框也是非常明亮,室内看让人疑似是LED照明,在户外也同样清楚,不知是如何做到的
每个线框的下面有数字提示焦距,不会弄混,很贴心
试了一下,85线框的大小还行,应该不会太难用,其实康泰时G用90的时候即使整个取景器都用上了放大倍率也就1左右,比这个大得有限
不过28的线框有些太大了,带眼镜的话很难看全,为了舒服地用28毫米可能得被迫去配一片死贵的原厂矫视镜片
在取景器左边28和35线框之间,有LED投影的快门速度和曝光锁提示,在强光下有时不易看清
关于黄斑叠影——
黄斑叠影非常好用,稍一适应就爱上了,比单反上用广角头灵敏得多的多
黄斑永远在取景器正中不会随取景框做补偿视差的移动,所以多数时候不在取景框的正中
个人对这个设计没有意见,因为很少会把主体放在画面正中,对完焦都要重新构图的
找不到黄斑的情况没有遇到,试了一下,黄斑有效的范围还是比较大的
当眼睛偏离中心到黄斑消失的时候,35毫米取景框都看不全了,这个情况比较极端
关于快门声——
Zeiss Ikon的快门声大小介于单反和镜间快门之间(废话!)
对于一个靠机械动力运作的快门(电池应该只是提供计时,动力来自卷片机械力)来说,已经是难得的小了
和同样类型的尼康FE2预升反光板的快门声比,要小不少(当然后者是1/250秒闪光同步要吃些亏)
可以想象,莱卡的布帘快门声音会更低沉,应该更难被人发现
但Zeiss Ikon能把金属快门做到这个份上,也已经不错了
关于测光——
之前看资料上说Zeiss Ikon是偏重中心测光,觉得不如莱卡的局部测光,因为用惯了单反上的点测
不过拿到机器一试,发现测光只对画面中心部分敏感
研究了一下,虽然中间那片快门帘整个都涂灰了,但测光元件只瞄准了这片快门帘的中间部分
所以,Zeiss Ikon的测光应该是和莱卡一样的中心局部测光,算是个意外之喜
关于曝光——
配合类似点测的这种局部测光拍反转,曝光补偿和曝光锁是必须的
Zeiss Ikon的曝光补偿盘和康泰时相机的传统设计位置一模一样,很亲切方便
曝光锁按一下就能记住20秒,非常喜欢这样的设计(不知道为什么大多数相机都要设计成按住不能放)
可能大多数用旁轴的都是拍负片和黑白,所以对纯手动曝光没有太大意见
因为这不光是个速度的问题,还牵扯到精度
拍反转的话,纯手动曝光想达到1/3档的曝光精度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建议以拍反转为主的同学,还是选择带光圈优先功能的机器为好
关于卷片倒片——
Zeiss Ikon的卷片阻力非常之小,如果不装片的话更是小得让我吃惊,用惯了其他手动相机还真不太适应
倒片也很顺畅,但竟然没有设计防回弹的机构,如果不是一口气卷到底,一松手能弹回去好几圈
这是试机发现的一个小遗憾
关于做工——
这是Zeiss Ikon的软肋所在了,别说和莱卡比,和康泰时G比也会被比下去
好在本来期望值也不是太高,比尼康FM(FE)的业余系列精致已经让我满意了
不过,没有想到厂家会用塑料来做那个后背解锁钮,至于节省这个成本吗?算试机发现的另一个小遗憾
关于性价比——
有人认为Zeiss Ikon的性价比还不如福伦达,因为做工好不了多少
这个就看你怎么看待旁轴和拿它来是拍片还只是把玩了
在我看来,旁轴的精华就在那个精密的集取景器一体的联动叠影测距仪上
这也是旁轴相机成本的重头(当年成本干不过单反不就是因为它吗?)
所以才会出现——去掉了取景器的Zeiss Ikon SW比福伦达还要便宜得多——的现象
这么看的话,即使就把Zeiss Ikon当作是一台装备了最先进(甚至超过了莱卡)的联动叠影取景器的福伦达
它也是值现在6K多的二手价的
何况这个最先进的取景器是基于蔡司强大的光学设计能力基础上开发出来的
就这一点来说,Zeiss Ikon ZM相机确实流淌着部分蔡司的血液,与那个贴牌的Rollei RF性质还是有所不同的
最后,来一张“外观控”拍的器材图,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