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论文知识 > 最新论文资料 > 医学 > > 详细内容

怒族民间医药现状调查

 摘 要:通过调查分析,怒族民间医药受生存环境影响较大,主要依托生物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就地取材。而人文社会在 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的状况下,无文字记载,只能言传口授。怒族民间医药的传承就有了一定局限性。因此挖掘、整理其民间医药资源从多角度入手,以怒族宗教人 士、长者、药商、民间医生等深入调查其对民间医药的认识(包括当地特用的民间医疗技术、药物加工技术、动物药、草药、矿物药)。

  关键词:怒族医药;现状调查;民间医药

  根据“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民族医药发展关键技术示范研究”——民族医药抢救性发掘整理研究课题技术方案要求,结合前期研究工作所 获得的信息,同时为能全面了解怒族民族医药发展历史沿革、常用的医技医法、对于疾病的防治与养生保健的认识、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和秘方等,以座谈、访 谈、专访等形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福贡县等地开展相关实地调研工作,现将此次调研过程相关情况与建议等作初步阐述。

  1 怒族基本情况

  1.1 人口及居住情况 总人口怒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云南省境内共有2.77万人,占怒族的96.45%。另外,怒族人口在云南境外地区集聚地均不足100人。怒族有自己的语言, 四个支系分别使用四种不同的语言。这四种语言都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但语支未定。其中,怒苏语、若柔语和彝语支语言相近,并有一些词根相同的词汇;而阿龙 语和阿怒语与彝语支语言相去甚远,有类似景颇语的特点。尤其是阿龙语和独龙语基本相通,是一种语言的两种变体方言。许多怒族人除了本民族语言外,分别都能 说傈僳语、汉语、藏语和白语。无本民族的文字,大都使用汉文。

  怒族于唐朝就已存在,主要居住在“怒江”“澜沧江”流域,是这两江两岸最古老 的民族。”其逐渐迁徒到兰坪县境内的澜沧江两岸[1]。最后又进入怒江地区。至今分布在丽江县所属的九河乡、剑川北部及兰坪一带,其村名保留有早期怒族先 民居住过的痕迹,如丽江县九河乡的“龙邑”、“大格拉”、“小格拉”;剑川县的“堂朗”村;兰坪县的“弥洛衣”、“恩照”村等,都是历史上怒族先民居住过 的村寨名称。而贡山北部的怒族则在一千多年前就繁衍生息在那里,其语言、习俗和传说皆与独龙族有极为密切的亲近关系。怒族共分为四个支系,“若柔”、“诺 苏”、“阿怒”、“阿龙”。以贡山县、兰坪县等地较有代表性。

  1.2 居住情况 怒族地区群山绵绵,山高谷深[2]。怒江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黄断山脉谷地,属低纬地区。加之,这里的相对温差太大,形成了集北热带至寒带的多种气候类型于 一谷,从总体上看,怒江的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递减,降雨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气候类型从谷底随海拔的升高而变化,其气候类型的具体情况是河谷南亚热带, 河谷中亚热带,河谷北亚热带,山地暖温带,河谷中亚热带,河谷北亚热带,山地暖温带,山地凉温带,山地凉温带,山地寒温带,高山亚寒带、寒带等在此都有分 布。每当阳春三月,山巅的白雪还未消融,江边河谷地带却早已是鸟语花香,蜂蝶纷飞了。高黎贡山与碧罗雪山山峰的积雪期均达7个月左右,它们为怒江提供了不 绝的水源。由于怒族多集中在海拔为1500 m~2000 m的坡地上,气候类型属亚热带和暖温带,空气湿度太大,使怒族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特殊的地理特点及气候类型又影响着怒族的民居、饮食、服饰文化等诸方面。

  1.3 文化情况 怒族没有文字,本民族的诗歌、曲调、传说、故事等均靠口口相传一代代延续下来。过去人们在日常生活及一些重大事情发生时以原始的刻木、结绳方式来作记录。50年代以来。怒族地区的教育得到了发展,以上述原始方式记事的情况有了改变。根据目前情况,本课题组初步确定在福贡、贡山县集中调查怒族医药状况。怒族崇拜图腾,信万物有灵。部分怒族信仰喇嘛教或天主教。 怒族社会形态接近于原始部落社会

  2 怒族医药现状

    2.1 怒族医药人员及其行医现状 目前在怒族聚集的乡村均有乡村医生,或者怒族民间医药人员。祖传从事怒族民间医药较少。本文主要对怒江州贡山县境内怒族居住的乡村展开调查;贡山县有茨开 镇和独龙江、丙中洛、捧当、普拉底等4个乡,一个镇。重点对丙中洛乡、捧打乡的4位怒族民间医生进行调查;怒族民间医生李汉良55岁(世传三代),居住丙 中洛乡双拉村。2002年被评为云南省民间艺人,初中学历,信仰天主教。个人采药占70%,购药饮片占30%,当地药材,由海拔1000 m~5500 m地带采用。有少量诊疗记录。对风湿病胆结石等有治疗经验。有从西藏、六库、兰坪的患者来诊;孔学华38岁(家传),居住捧打乡迪麻洛村。每天接诊2~3例,对接骨、风湿病,胆囊炎有治疗经验;王文胜(赤脚医生)60岁,行医33年,居住捧打乡迪麻洛村。信仰天主教。对接骨、风湿病有治疗经验,有多个接骨经验方。能应用针 灸、推拿医疗技术治病,药物多用当地药材,由海拔1000 m~5500 m地带采药;彭恩光67岁(世传六代),居住捧打乡迪麻洛村。信仰天主教、原始宗教。其祖上对原始宗教有涉及,常有怒、独龙、傈僳、藏族同胞来看病。对治 疗骨折、跌打劳伤、风湿病,胃肠系疾病,肺病、感冒,毒蛇咬伤均有治疗经验。通过手诊辅助诊病,对治疗脑膜炎的当地药材,有特殊的炮制加工方法。药物多用 当地药材,由海拔1000 m~5500 m地带采药。祖上曾有手诊诊病医书,未见文字;通过对4位怒族民间医生专访谈话整理,发现他们提供了可靠、详实的怒族民间资料。譬如:对骨折、跌打劳伤怒 族民间医药均有医技方法和治疗药物。对风湿病,胃肠系疾病,肺病、感冒,毒蛇咬伤等怒族民间医药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民间医生均以采用当地中草药为主(海拔 1100 m~5500 m的范围)。怒族民间医生表示其有本民族的针灸方法(未见实例及文献记载)。彭恩光怒族民间医生还有手诊诊病方法,但无文献,仅靠口授。有一种特别传统药 材的炮制方法,无文献记载。经座谈与访谈初步发现了怒族民间医药的医药诊疗活动状况。

  2.2 怒族医药的历史及现状 为了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中生息繁衍,怒族同胞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 积累了一定的传统医药知识,尤其是通过生产实践和文化积淀、文化交流等方式逐渐认识了许多药用植物。因为没有文字,怒族医药至今没有形成完整医疗体系,在 用药经验上结合了傈僳族医药、独龙族医药、藏医药、白族医药、汉族医药、纳西医药的特点。怒族战胜病魔的经验和知识主要是通过言传口授方式流传下来,总的 来说,还只是停留在实践应用阶段,尚未上升成为自己的医药学理论,属于继续发展和渐进系统化的民族医药。巫术的存在以及巫师参与治病活动,成为怒族医药经 验积累阶段的突出特点,如:“米亚楼”和“禹古苏”用占卜生老病死,民间残留的五毒降头之术用于精神调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