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诱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与思考
摘要: 放射治疗是目前许多恶性肿瘤的重要的有效治疗手段, 但放射线本身具有诱发恶性肿瘤的远期效应。随着治疗手段的提高, 长期生存的患者逐渐增多, 放射诱发肿瘤的病例也在逐年增加, 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对放射治疗诱发第二恶性肿瘤进行综述和辩证思考。
关键词: 放射治疗,放射诱发肿瘤,辩证法。
放疗就是放射治疗,即用X 线、线、电子线等放射线照射癌组织,利用放射线的生物物理作用, 杀伤并破坏癌组织。目前临床常用的放射治疗可分为体外和体内两种, 本文主要讨论外放射治疗的影响。
放疗对头颈部肿瘤、乳腺癌、妇科肿瘤、食道癌、直肠癌等恶性肿瘤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放射线的远期效应包括放射野内器官功能丧失, 皮肤纤维化等, 其中较少见但最严重的是诱导肿瘤的发生。
随着时间的延长, 放疗诱发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随之增加, 是影响患者生存及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1] 。因此, 该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从哲学的观点出发, 放疗在治疗肿瘤的同时, 又存在诱发肿瘤的危险性, 本身就是矛盾的个体, 符合辩证法的思想。
1 放射诱发肿瘤的发病率、潜伏期。
Ko ng 等[2] 报道326 例接受放疗的初治鼻咽癌患者, 中位随访时间为5. 6 年, 6 例在受照射区域发生第二恶性肿瘤, 发病率为1. 8%。有学者对于放疗后鼻咽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发现放射诱发肿瘤发生率约为0. 5%[3- 4] 。另有文献报道, 头颈部肿瘤放疗诱发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为0. 143%, 原发肿瘤的平均年龄为56. 3 岁, 诱发肿瘤的平均年龄是64. 5 岁, 平均发病时间为原发肿瘤放疗后11. 5 年[5] 。
乳腺癌放疗后诱发胸壁肉瘤的文献报道: 放疗后5 年发病率0. 07%, 10 年为0. 27%, 15 年为0. 48%。潜伏期为3 年~20. 6 年, 中位发病时间为9. 3 年, 且放疗患者与未放疗患者的标准发病率之比为10. 2 ? 1. 3[ 6] 。提示放疗诱发第二恶性肿瘤的发病危险随时间延长而增加。另有文献报道, 统计美国某地区1973 年~ 2003 年确诊为子宫癌患者, 经过外放射治疗后, 发现子宫旁的高剂量区发生第二肿瘤以及白血病的危险度最高; 选取其中经过放疗且存活5 年但又并发第二实体肿瘤的患者, 发现与放疗有关的占11%, 放射诱发实体肿瘤的发病率最高存在于存活10 年的患者中[ 7] 。[论/文/网 LunWenNet/Com]
放射诱发肿瘤的发病率比较低, 潜伏期较长, 一般见于肿瘤放射治疗后长期生存的患者。
2 发病机制。
- 上一篇:试论骨科辐射效应的线性与非线性关系
- 下一篇:神经外科护理缺陷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