勋伯格《钢琴组曲op.11》第一首自由无调性音乐特征解析
“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使事物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由肯定走向否定,再由否定进到新的肯定,即否定之否定,从而显示出事物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经过两次否定产生的事物,仿佛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即第三阶段会重复第一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但绝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在新的基础上的回复和更高阶段上的综合。经过两次否定产生的事物,是更高级的新事物。”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指出了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音乐的发展同样如此,如杨荫浏教授所著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提到“音乐起源于劳动”,“在原始社会中,是诗歌、音乐与舞蹈三者结合为一体的。一般说来,音乐比较简单,它的基本因素是节奏。”尽管原始音乐的具体形态已无从考证,但从事物的发展规律看,人类最初的音乐形式是没有调性的,是一种完全感性化的情感表达。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音乐形式的完善,调性音乐逐渐发展起来,到十九世纪末已经到达了顶峰。二十世纪初期,人们开始追求新的表达方式,开始反对传统,否定传统调性的统治地位,并立足于打破调性,此时的音乐走向了无调性音乐创作时期。但此时的无调性音乐并非原始时期的无调性音乐,而是一种比其更富有逻辑性、思想性、创作性的音乐形式。如郑英烈所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次‘复古’,但历史上的任何循环都不是简单的重复,不是绕一个平面圆圈又回到原地,而是经过螺旋形的发展而进入更高的相似层。”因此,二十世纪又回到无调性音乐是音乐发展的必然结果及第二次升华。
身处二十世纪新音乐时期的美籍奥地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阿诺尔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年),是二十世纪无调性音乐创作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首创了十二音体系的无调性音乐,并且培养了一些十二音体系的作曲家。他与他的学生贝尔格、韦伯恩被合称为“新维也纳乐派”,即“表现主义”音乐流派。《钢琴组曲OP.11》是勋伯格从有调性音乐创作走向无调性音乐创作的过渡时期作品,为一部自由无调性音乐作品。本文分析的视角聚焦于《钢琴组曲OP.11》第一首作品的写作特点,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证明这部作品的自由无调性音乐特征。第二部分则通过这部作品中大量不协和音的使用产生的大量不协和音响且不予解决的现象,证明此时不协和音响地位的提升与解放。
一、从有调性音乐走向无调性音乐的足迹
调性的构成主要包括两方面要素:一个是调性中心音的存在,一个是调中各音对这个中心音的倾向性和依附性。欣德米特曾如此形容:“调性是一种自然的力量,就像地球引力一样。”由此可知,想要打破、摆脱调性的引力,改变人类长期以来的调性审美感是件多么艰巨的任务,同时这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彭志敏在《新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一书中指出:“所谓‘无调性’。是一个具有多义性和相对性的复杂概念。宽泛地说,这个概念既可以用以指示一切没有调性的音乐,也可用以指示既没有调性又不属于序列音乐的那种音乐,还可以用以指示调性音乐之后、序列音乐出现之前那段时间内的音乐。相比之下,当代音乐理论对‘无调性’这个概念的一般性认识是:它所指的,并不是‘像18、19世纪大多数音乐那样建立在围绕着调中心转的和声关系和旋律关系的音乐’。”
想要打破调性、走出调性并非容易之事,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就勋伯格而言。从有调性音乐走向完整的“十二音体系”无调性音乐之前,他已经经历了一个创作的重要阶段,即“自由无调性时期”,这也是他创作生涯三个时期中的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作品从根本上来说仍为无调性音乐,但因局部调性元素的存在,使其具有一定的调性含义。如勋伯格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之一《钢琴组曲OP.11》中局部重复音及三和弦的存在。使其具有一定的调性元素。
谱例1为勋伯格《钢琴组曲OP.11》第一首中的音乐片段,在这个音乐片段中,钢琴的右手为旋律声部,左手为柱式和弦织体。从音乐片段中所出现的临时变音记号(#f1、#g1、bG、ba、bb)及钢琴左手声部的非三度音程叠置的和弦来看,半音化元素明显,功能和声已不存在,因此并不能找出明确的调性。由此可知,勋伯格此时的音乐作品已经进入无调性音乐创作时期,但还并不属于他后来所创的“十二音体系”音乐作品。因为在十二音体系作品的音列中,十二个音在完全出现之前,其中任何一个音是不能重复出现的,若重复出现了,则意味着这个音的地位相对的提高,十二个半音则处于不平等状态。通过排列谱例1音乐片段中所出现的音,发现共有10个音,且“a”这个音出现了两次。“a”音级的重复出现强调了“a”音在这个音乐片段中重要地位,成为调性的残留因素。
谱例2的第一小节至第二小节第二拍的前半拍为该音乐片段的动机原型,在这个动机原型中钢琴右手旋律声部“e1→g1”的旋律进行、钢琴左手声部出现的“d、#f、a”大三和弦的分解和弦织体判断,这个和弦具有明显的G大调属和弦的痕迹,右手声部的b和g1这两个音的出现更加显示出G大调的特征。这组音型被勋伯格变化重复多次,他通过改变动机原型的节奏及强弱规律重复这一动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钢琴组曲OP.11》的第一首为勋伯格从有调性音乐创作走向无调性音乐创作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具有过渡性质的自由无调性音乐作品,是里程碑式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的创作表明此时的勋伯格已开始摆脱长期以来在音乐史上占据统治地位的功能调性体系,十二个音基本平等的概念与形态已经孕育在此时的音乐作品中。由于彻底打破调性与走出调性如同摆脱地球引力般困难。此时的勋伯格还处于不断探索与完善中,因此部分重复音的存在及局部三和弦的存在使其仍具有一定的调性因素,但这些也仅为一些调性因素而已,并没有严密的功能进行。
二、不协和音响的解放
协和音响与不协和音响,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的对立与统一的交替构成了音乐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动力。与此同时,受人类审美观的影响,不协和音响对协和音响有着强烈的依附关系,并需要最终解决到协和音响,从而实现由不稳定到稳定的进行过程,最终实现音乐的统一。纵观音乐的发展,无一不遵循着这个规律。二十世纪初,一批追求个性、反对传统、试图打破调性、走出调性的作曲家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常态。如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作曲家勋伯格立足于打破调性,实现十二个半音的地位平等。由此,不协和音响也随之平等化,并能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于音乐作品中。不再需要依附与解决。正如于润洋所说“其中的每一个音都是作为整体中独立的因素而存在的;对和声的张力总是从十二个音的单个音响的角度来理解的。一个单个的、独立的和弦。有能力在其自身中产生一种音乐的力量,使潜在的情感力量有力地展现出来。”
- 上一篇:咏叹调《你可知道,好妈妈》演唱浅谈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