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论文知识 > 最新论文资料 > 管理 > > 详细内容

缺位标准有望出台 航空冷链迎新发展


  今年5月,中国航空运输协会表示,航空冷链运输行业标准《航空货运冷链运输服务规范》初稿已编写完毕,正式方案预计明年出台。对于航空货运业来说,这一规范的出台是一巨大的推动力,为航空冷链物流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也给航空货运业带来新的挑战。

  市场需求巨大

  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航空运输中鲜活易腐货物明显增多,包括鲜花、海鲜、蔬菜瓜果、食品、药品等。对于航空冷链物流的旺盛需求,其原动力一方面来自于消费市场对温控商品总需求的日益高涨,另一方面来自于消费市场对商品品质要求的提高,一些对品质要求比较高的商品也进入温控产品序列,致使冷链物流市场日渐扩大。

  据LifeConEx公司统计,全球最畅销的医药产品中,有20%属于温度敏感型产品,该类产品的市场总值高达1300亿美元,所有疫苗和68%的生物科技产品必须在2℃~8℃的温度条件下存放和运输。广义的医药产品包括医药原料、中间体、半成品和成品药。部分高端产品需要全程冷藏。在我国一些大型机场的整个货运业务中,药品运输已经占据较大的份额。

  此外,由于物质资源的分布不均衡,使物流对象呈现地域差异性。与昆明机场大量的花卉物流不同,我国沿海地区则大量空运鲜活鱼虾等海产品。大连、青岛、上海、厦门、深圳、广州、海口、三亚等机场,海产品运输量占据了机场货邮运量的较大份额,尤其是类似威海、湛江、北海等这样的机场,海产品几乎是其运输的主要对象。

  但是,在现有的航空货运体系中,针对温控货物的物流服务还相当不足,这无疑会给冷链物流各方带来损失,同时也导致相关产品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货源流失。为此,航空冷链物流服务标准亟待完善。

  2012年,中国航空运输协会接受民航局委托负责组织编写《航空货物冷链运输服务规范》行业标准。中国航空运输协会组建了标准编写课题组,并先后走访和调研多家航空公司、机场,在充分征求相关方建议和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主标准、五个分标准的初稿编写。

  2013年1月23日,卫生部新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对药品的航空冷链物流服务提出的更高要求,标准课题组制定出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为主的航空医药冷链试点方案,计划同步组织开展航空医药冷链试点工作。

  2013年4月16日,由中国航空运输协会标准化办公室组织召开了《航空货物冷链运输服务规范》标准编写及航空医药冷链试点方案研讨会。

  2013年5月,航空冷链运输行业标准《航空货物冷链运输服务规范》初稿编写完毕,正式方案预计明年出台。

  现状堪忧

  航空冷链运输行业标准的即将出台,不管对物流需求方还是物流行业来说,都是利好,但目前航空冷链物流市场的问题却颇多,要想抓住这一领域的未来商机,现阶段的发展问题还需解决好。

  冷链物流设备设施需完善。因为冷链的特殊性,普通仓库难以满足冷链物流的温度与湿度要求。诸如浦东机场那样拥有四个冷库,总处理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能分别满足-18℃、-8℃~-2℃、2℃~8℃等不同温度范围的要求的机场毕竟是少数。另外,广州白云机场也拥有近2000平方米的冷库,能够满足年处理量9000吨的货物要求,在北京、深圳、昆明、杭州、郑州等机场,也都建有不同大小的冷库。但到目前,拥有冷链物流设施的机场总体不多。另外,飞机的货舱也需要配置相应的温控装置,以便为相应的货物设置对应的温度区间。

  现有货运流程不能满足冷链货运要求。在现有的航空货运流程中,只有通过流程再造,才有可能达到冷链的要求。这意味着在安检入库时,必须设立快速通道,如果有可能的话,甚至可以将后续包装的环节前移到入库前。由此带来的就是安检设施设备的要求提高,或者安检环节的改良,甚至围绕冷链进行的整个流程再造。此外,还涉及到海关、动植物检验检疫、边防等环节,这些环节也需改善。

  专业人才缺乏。长期以来,航空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的重点都集中在客运领域,航空货运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则较为薄弱。尤其是在现代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更为专业的细分领域,专业人才更是缺乏,这也是造成航空冷链物流方面人才捉襟见肘的主要原因。国外航空冷链在人才方面就比较完善,对于所有温控货物,每一类别货物都有不同的最适宜储存温度,并不是一个温度范围就能满足冷链温度要求的,这些都需要专业人才来完成。

  服务意识和信息共享方面。对于类似美国那样空运服务主体只有一家,由航空公司自主完成机场地面服务的运营管理模式来说,我国现有的机场与航空公司两套服务模式的管理体制,要保证冷链物流的无缝对接,显然要困难得多。如果进一步考虑到国际货物的进出境问题,那么我国现有的海关与检验检疫的管理制度与服务要求则离冷链要求更远。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机场第三方服务代理机制的形成、政府服务部门与企业之间服务流程的无缝连接机制的形成,以及相应的海关、检验检疫管理政策与服务的改革问题等,都将是更为漫长的行政机制变革过程。这种由于冷链服务意识不足造成整个冷链支离破碎的状况,不是仅靠寻找到冷链专家就可以解决好的。

  未来发展方向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果要形成一站式冷链物流模式,以最大程度地平衡温度、时间和质量关系,就需要建立功能完备的冷库。比如在昆明机场,就分别设有- 22℃~0℃的低温冷库和0℃~12℃的高温冷库。新加坡机场也有专用的机场冷库中心,处理抵境、出港或转运的易腐货物。该冷库内分为营业区、收货区、称重区、组装区、存储区、待装区等,提供- 28℃~19℃的冷藏冷冻温度范围。其中,深冷区为-28 ℃;冷藏区为0℃~5℃;恒温区为19 ℃,所有收货、装箱、打板、存储、发货等作业均在冷库内完成。该冷库不仅提供冷冻运输环境,也是全方位的地面处理中心,有专门设施处理紧急医疗货物,能根据客户需求提供货物分拣、分类再组装等服务。该冷库中心可从收货至装机前提供全程温控。对于涉及有外场作业的冷链业务来说,还可购置有温控设备的集装箱,但是,温控集装箱成本很高,只适合于药品等高价值产品。为了节省成本,可在空运过程中使用装有干冰作为冷却剂的箱子或集装器,对目前的拖车进行密封盒绝缘改装。隔热毯和真空冷藏车等也有助于保护鲜活易腐产品的新鲜度。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对于希望从事航空冷链业务的承运人和代理人而言,首先应组建一支拥有专业技能的队伍。至少要让你的冷链团队清楚哪些货物是需要温度控制的,以及如何控制,还要培训他们在进行温控货物的分区域处理时,苹果和香蕉是不能放在一个区域的,因为苹果释放的物质会催熟香蕉,缩短其商业流通期限。另外,在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的同时,也必须告诉代理人和发货人,以确保货物得到合适的包装,并避免让货物过早地送到机场。例如,可以学习德国汉莎航空的经验,他们根据长期为医药客户服务的积累,能制出一套专门应用于高附加值、对温度要求严格的商品如胰岛素、抗生素和疫苗等的运输解决方案。

  加强监督执行力度。在冷链物流的全过程中,设立冷链质量监督小组,记录温度变化,确保冷链不间断和防止温度发生大幅度的变化。此外,监督范围还应包括:承运人须推行标准的操作流程,要求在20分钟内快速装卸货物;确保预冷过程和在转运地采取再冷冻措施;在运输途中对货物温度和电池功率进行检查;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开舱门暴露货物的时间,将温度敏感型货物放到最后装运;建立恒温质量管理方案,对理货商服务质量进行监控;制定冷链应急计划,应对因天气原因而造成的航班延误等不正常情况;将冷链货物的清关和检验检疫过程设置在冷库内进行,并采取便利化通关措施,保证冷链业务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完整性等。

  我国的冷链产业蕴藏着巨大商机,从长远发展来看,《航空货物冷链运输规范》的出台,将改善冷链空中运输与地面运输的衔接,提升航空物流服务水平,提高民航高端货物运输市场占有量,为航空冷链物流带来新的机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