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论文知识 > 最新论文资料 > 管理 > > 详细内容

陕西省文化翻译产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引 言

  随着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翻译所起到的桥梁纽带作用也日趋明显。作为全球化时代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有利于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文化创意理念的提出,翻译产业的飞速发展以及世界文化的融合,都表明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进程的速度在不断加快 [1]。

  陕西是文化资源大省,发展文化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陕西又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西部省份,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是实现“文化强省”战略目标,建设“西部强省”的重大历史抉择。近年来,陕西的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从“以文补文”“多业助文”到经营创收、产业兴文,为陕西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2]。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在全球影响的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的输出性和外向性也日趋明显。而翻译作为文化输出的重要手段,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文化翻译产业就是在对外交流日益广泛和深入,文化产业和翻译产业蓬勃发展且不断相互融合的历史条件之下产生的。

  文化翻译产业的提出

  1.翻译与“文化赤字”

  语言是文化传播和文化输出的一种重要媒介,而翻译正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得以交流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3]。张今认为: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4]。黄有义也指出,翻译工作作为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交流的纽带,是文化传播的必经之道,是决定文化传播效果的直接因素和基础条件,从某种角度讲,也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体现[5]。

  在“纪念全国翻译产业创立10周年暨中国思想文化走出去翻译研讨会”上,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张卫峰指出,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升和话语权的加强,我们越来越需要将我们的声音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世界人民以读得懂的方式和语言,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理解我们的文化。在这里,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和中国对外贸易“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是严重“入超”,存在“文化赤字”。以图书为例,多年来我国对欧美的进出口比例超过100比1。2007年4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武在北京举行的“中译外——中国走向世界之路”高层论坛上表示,近年来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严重“入超”,“文化赤字”巨大,而翻译工作已成为改变这一现象、推进中国文化更大规模“走出去”的重要环节。作为沟通中外交流的桥梁和媒介,翻译工作直接决定中国对外传播的效果,也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体现。更完整、系统、准确、深入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真正实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汇通与融合已成为翻译工作者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2.文化翻译产业

  翻译产业,尤其是文化翻译产业,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特别是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国际经济大家庭中的一员,以及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增强了翻译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力,翻译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发展翻译产业的呼声逐渐高涨。

  2006年5月28日至29日首届中国国际翻译产业论坛在上海举行;2007年12月中国第一届翻译产业管理论坛在北京召开;2011年中国翻译服务产业论坛在福建召开。经过二十多年的开拓,翻译产业已经发展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并呈现出内容多样性、服务社会化、企业专业化、市场规范化和手段信息化的特色。

  2009年4月7日,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翻译协会、西安翻译协会、陕西省作家协会承办的“首届东西部文化翻译产业论坛”在西安举行。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文化翻译产业,第一次将文化翻译事业纳入经贸洽谈活动,也是陕西省人民政府首次将文化翻译产业论坛纳入一年一度的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是一次东西部以中译外为主题的高端论坛。

  文化翻译产业是翻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对外宣传我国文化、加强文化交流为使命,主要体现在将中国历史、宗教、人文、旅游、饮食、文学等具有强烈文化色彩的信息通过翻译的渠道,输送到海外各国;按照翻译对象的不同,又可分为旅游文化翻译、历史文化翻译、饮食文化翻译等。

  随着文化产业在我国的蓬勃发展,作为传播中国文化重要渠道的文化翻译产业却显得力不从心,尤其是在将文学、历史等方面的文化推向海外时,遭遇到了发展的瓶颈。

  翻译——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翻译一直在各种不同的文化之间充当一种协调者和翻译者的角色。在此意义上的翻译早已经超越了其简单的语言文字上的转换功能[6]。随着翻译产业的逐渐形成及不断壮大,翻译必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软件支撑。翻译可以提供语言服务,引入新的创意理念,对外传播优秀文化,提升地方文化产业知名度,扩大海外影响,吸引外资、提高外汇收入,多方面刺激文化产业的发展。

  陕西是我国文化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文化产业作为其支柱产业之一,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投资与扶持。陕西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2014年,陕西将大力促进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力争文化产业增长25%以上,将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扩增到10亿元 [7]。

  尽管陕西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但陕西文化产业的总产值仅为北京的 1/15,山东的 1/6,广东的 1/4。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少峰就曾指出:“古城西安的文化遗产比深圳多,但旅游收入却不如深圳。来西安旅游的人流量是1200万/年,而到深圳的是2200万/年,虽然没有文化底蕴,但是有活动,有交流,就能够吸引游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