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公文写作资料   详目点击"导航"

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 促进我市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非国有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引导非国有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市非国有经济不断得到发展和壮大,税收不断增加,工业生产向好,商品销售畅旺,投资大幅提高,已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从总体上看我市非国有经济发展规模较小、层次不高。因此如何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理清思路,研究探索加快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是一个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我市非国有经济的现状
  一、我市非国有工业企业发展较快
  1、非国有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我市非国有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今年我市非国有工业企业达36713个,比1998年增长31.0%,平均每年递增6.98%;占整个工业企业的91.86%,比1998年高15.52个百分点;实现工业总产值153.8亿元,比1998年增长55.2%,平均每年递增11.61%;占整个工业企业总产值的71.17%;比1998年高15.17个百分点;从业人员达21.8万人,比1998年增长75.52%,平均每年递增15.1%,占整个工业的82.58%,比1998年高11.47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54家,比上年增长11.59%,比1998年增长81.18%,平均每年递增16.02%。占整个独立核算规模工业的的比重由1998年的27.69%,上升到今年49.84%,比上年提高5.03个百分点,比1998年提高22.17个百分点。拥有年末固定资产88508万元,比上年增长12.34%,比1998年增长95.33%,平均每年递增18.22%。占整个独立核算规模工业的的比重由1998的9.96%,上升到60.33%,已占独立核算规模工业的半壁江山,比1998年提高了50.37个百分点。实现工业总产值228354万元,比上年增长25.49%,比1998年增长1.23倍,平均每年递增22.26%。所占比重由1998年的24.48%,上升到26.81%,提高了2.33个百分点。
  2、非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较低。由于非国有工业企业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其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因此经济效益不如国有工业企业。非国有工业企业今年人均总产值为113479元,比国有企业少18667元;与1998年相比平均每年递增12.24%,比国有低17.03个百分点。人均创利税7104元,比国有企业少18592元;与1998年相比平均每年递增22.62%,比国有企业低8.17个百分点。百元固定资产创利税16.53元,比国有企业少9.07元,比1998年相比,平均每年递增10.1%,比国有企业低1.98个百分点。百元产值创利税6.3元,比国有企业少13.1元。
  3、非国有工业企业滞后于周边市。由于我市受交通瓶颈的影响,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发展滞后于周边市。今年我市非国有规模工业企业占规模企业的比重(下同)为49.84%,比衡阳市低3.07个百分点,比邵阳市低2.95个百分点,比郴州市低20.67个百分点,比全省今年的平均水平低7.4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所占比重为16.03%,比衡阳市低19.11个百分点,比邵阳市低3.1个百分点,比郴州市低20.23个百分点,比全省今年的平均水平低2.65个百分点。总产值所占比重为27.70%,比衡阳市低29.6个百分点,比邵阳市低16.23个百分点,比郴州市低19.56个百分点,比全省今年的平均水平低9.6个百分点。创利税所占比重为35.68%,比衡阳市低20.04个百分点,比邵阳市高2.51个百分点,比郴州市低16.49个百分点,比全省今年的平均水平低2.37个百分点。
    二、我市非国有企业已开始步入高新技术产业
  我市非国有高新技术企业目前的情况是数量多,规模小。今年末,全市非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4家,占全部高新技术企业的77.78%;比衡阳市高55.84个百分点,比邵阳市高5.78个百分点,比郴州市低5.56个百分点,比全省今年的平均水平低2.32个百分点。人数1947人,占全部高新技术企业的21.6%。实现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2.03亿元,比上年增长8.2%;占全部高新技术企业的5.73%,比衡阳市低16.21个百分点,比邵阳市低30.7个百分点,比郴州市低72.28个百分点,比全省今年的平均水平低67.71个百分点。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利税0.25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占全部高新技术企业的5.79%,比衡阳市低22.47个百分点,比邵阳市低28.76个百分点,比郴州市低71.14个百分点,比全省今年的平均水平低70.81个百分点。我市非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在食品、药品、特种养殖等产业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三、其他非国有企业在行业中已成为主导地位
  今年我市非国有经济建筑企业47个,占全部建筑企业的81.0%,实现建筑业总产值9.29亿元,同比增长39.6%,占全部建筑业总产值的73.15%;比衡阳市高0.68个百分点,比邵阳市高20.04个百分点,比郴州市高11.28个百分点,比全省今年的平均水平高10.92个百分点。非国有经济房地产开发业今年完成投资额1.13亿元,同比增长10.4%,占全部房地产投资的67.7%;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3.94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6.1%。比衡阳市低2.78个百分点,比邵阳市高3.78个百分点,比郴州市低0.57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52个百分点。
    四、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缓解了国企深化改革过程的压力
  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所有制结构调整,拓宽了就业领域。今年,全市非国有企业从业人员13万人,个体工商业从业人员18.2万人,非国有经济已成为我市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再就业的重要渠道,为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五、非国有企业规模偏小
  由于受历史和现实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市非国有企业存在企业规模总量偏小。今年,我市非国有独立核算规模工业企业154个,从业人员2.06万人,企业年末固定资产8.85亿元,平均每个企业的年平均人数为134人,比衡阳市少182人,比邵阳市少45人,比郴州市少80人,比全省今年平均水平少332人。平均每个企业拥有固定资产575万元,比衡阳市少307万元,比邵阳市多167万元,比郴州市少462万元,比全省今年平均水平少340万元。今年,非国有建筑企业51个,从业人员1.95万人,企业平均固定资产296.7万元,分别占全省同类企业的3.9%、2.7%、52.9%。
  目前影响我市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创新能力不强,管理方式陈旧,除由国有中小企业转变而来的之外,我市多数非国有企业还没有进行改制,仍实行家族式、粗放式管理模式,缺乏现代科学管理理念,企业总体技术水平不高,产品附加价值较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二是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据调查,私营业主认为我市投资环境很好及较好的仅占7.5%,认为一般的占37.5%,认为较差及很差的占55%。三是贷款担保机制不健全,融资渠道狭窄。据调查,私营业主认为我市融资环境很好及较好的仅占10%,认为一般的占40%,认为较差及很差的占50%,大大高于认为融资环境很好及较好的。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党的十六大强调了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坚持,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及“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优化发展环境、放宽进入领域为突破口,把所有制结构调整与体制转换结合起来,完善鼓励和扶持政策,加快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层次和水平,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大力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使民营经济这个亮点更“亮”起来。

  一、膨胀骨干优势非国有企业。非国有骨干企业带动能力和创新能力强,是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对中小非国有企业发展也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要坚持增量优化与存量调整相结合、资本运作与科学管理相结合,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发展具有本地特色产业和产品,集中力量扶持一批象熙可罐头、金浩植物油、天龙米业、异蛇山庄等民营企业,不断壮大规模、提高素质。同时应引导这些具有一定实力和市场前景的民营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通过联合、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实施低成本扩张,尽快形成规模经济,形成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民营企业群体,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二、推动非国有企业加快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积极推动非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通过参股控股、吸引外资、企业间相互持股等多种方式,加快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运用现代管理模式和科学经营手段,改革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尽快实现从粗放、分散的低水平重复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转变。积极推动民营经济提高产业和科技水平,引导非国有企业努力增加积累,增加技术投入,加快科技进步,尽快改变装备落后、工艺技术落后、产品档次比较低的现状,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济实力。

  三、加快载体建设,推动民营经济实现聚集化发展。经济园区在聚集人才、引进技术、传递信息、吸引资金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是各种经济类型企业发展的平台和载体。要依托现有的经济园区,把发展非国有经济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按照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重点搞好基础设施和各类批发贸易市场建设,吸纳更多的民营企业进入园区发展,进入批发贸易市场经营,带动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和民营企业向小城镇集中。这样即可以加快城市化进程,又可以加速我市国民经济的发展。

  四、把发展非国有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非国有经济发展要实现新的突破,没有政策的支持和政府的宏观指导是不可能的,必须把非国有经济放在国民经济的大体系中,进行统筹规划并做出科学安排。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所有制结构变动的总体趋势,把促进民间投资增长和支持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作为加快发展和调整结构的重要内容,作为产业升级、区域布局优化的关键环节,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要从总量与结构、机制与体制、资金与项目、政策与环境等方面,完善政策措施,加强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更多地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引导与促进民间投资,调控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五、切实放宽对私营经济的市场准入条件。招商引资工作的有关政策已经出台,为了达到预期目标,凡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领域、行业、商品,都应允许民营经济生产经营。有关部门和单位在用地、税收、贷款、公司上市以及其他资源配置等方面,国有、外商、内商民营经济都应一视同仁。核发行业许可证、资质等级证书时,对不同经济类型的企业要采取同一标准。要改革企业注册方式,简化前置审批和登记手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除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规定的要求前置审批的项目外,对市内自行设置的前置审批项目予以清理取消。

  六、拓宽非国有企业融资渠道,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融资渠道过窄、资金来源困难是制约当前非国有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少的民营企业因为资金短缺而无法扩大生产规模。因此,为了确保我市民营企业有较大的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金融机构要根据民营企业发展的需求状况,适当下放贷款权限、扩大授信额度,切实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七、努力营造有利于非国有经济发展的大环境。
一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政府鼓励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宣传非国有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贡献,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关心支持非国有经济发展的舆论氛围。二是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把主要精力切实转到制定规划、政策引导、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服务上来,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抓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真正做到对非国有经济少干预、多服务,少限制、多支持的工作作风。三要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审批行为,除国家法律政策规定需要审批的事项外,一律取消各种审批事项,需要审批的也要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四要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彻底清理对民营企业的不合理收费,进一步规范税费征收行为,切实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五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投资咨询、设计、招标代理、工程监理等中介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政策、法律和市场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上一篇文章:国债投资的波及效果与需求拉动
下一篇文章:实施流域经济产业化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