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公文写作资料   详目点击"导航"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问题浅析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问题浅析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比较纵深的一个层面,一方面它是区域经济的微观基础,另一方面其增长规律的宏观特性又十分鲜明,县域经济的表象更直接地反映了经济运行的要害问题。从区域经济的宏观特性分析,其增长要素可解析为三:资金投入、劳动力投入和科技进步,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各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不是一成不变的,贡献大、起主导作用的要素是相互转换的,依不同阶段各要素贡献份额的函数特征关系,可将经济发展分为劳动投入主导阶段、投资主导阶段和科技进步主导阶段。本文试图结合笔者对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思考,就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做些粗浅的分析。
县域经济的阶段性评价。就全国而言,经济运行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这是由起主导作用的发达地区的经济运行水平决定的。自七十年代末,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一直领跑全国经济,并对全国的经济走势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从发展特征看,这些地区的投资一直在高位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投资拉动仍然起着主体作用,但其经济内涵因素的作用也日渐增强,昆山等代表性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达到45%,这表明这些地区的发展已经处于投资主导阶段的末期(笔者称之为后投资主导期),将逐步进入科技进步主导阶段。对照分析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特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本在70%左右,但投资增长却严重滞后于发达地区,近十年年均增长基本维持自然增长水平,徘徊在10-15%之间,经济增长也一直在13%上下徘徊,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足30%,有些地区甚至不足10%,这表明这些地区的发展正处于投资主导阶段的前期或中期(笔者称之为前投资主导期),距科技进步主导阶段还有相当长的时间距离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运行特征。处于前投资主导期的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运行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一是社会体系和经济体系的开放度差。随着发达地区的发展拉动,全国的经济社会运行形态正发生根本性变化,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按着发达地区的发展导向,不断向新的发展阶段转变,这种转变不断引发经济和社会系统的自适应性调整,形成了大量的非政府性质的经济、社会现象,如股份制等超出旧体系外延的新的经济组织形式、新型社区等新的社会组织形式、超出原有城镇规划设计能力的劳务流动、金融企业无法包办的金融产品、民间资本膨胀后的资本变相流动……各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合理紊流现象层出不穷。这些合理的紊流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创新力,同时也对旧的运行系统特别是经济社会管理体系产生了巨大冲击。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运行系统还不具备从容应付这种变化的能力,管理体系难以主动适应这些积极的变化,往往通过限制紊流来实现阶段效果的平稳控制,这必然限制了自身的开放程度,也严重抑制了创新力的形成。
二是市场化主体支撑薄弱。欠发达地区投资增长过于依赖国家政府的政策调整和直接投资,资源配置和资本配置过于依赖政府的直接干预,无法最大限度地提升区域性资本聚集能力,也无法按市场价值实现本地资源效能,市场化的投资主体及龙头资本(龙头资本系指对某一区域、某一领域、某一经济板块或某一产业发展具有主导作用的资本集合)缺乏足够的利益空间和发展空间,难以迅速壮大,市场体系的支撑力明显不足。市场体系支撑力不足是欠发达地区市场体系不完备、市场配置功能软弱的根本原因,也是县域经济行政依赖性太大、自主性不够、活力不足的根源所在。
三是投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根本拉动力。对欠发达地区而言,没有快速的投资增长和必要的投资总量规模,劳动投入要素、科技进步要素就没有必须的存在基础,县域经济就无法完成发展的阶段转换。从欠发达地区各要素贡献水平和规模构成来看,投资总量规模和龙头资本规模都很薄弱,经济增长对投资增长的依赖程度依然很高,投资高速增长的资本聚集期还没有到来,因而相当长的时间内,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增长只能通过投资拉动来实现。
四是在宏观区域经济结构中表现出明显的从属性。现阶段,欠发达地区由于自身体系和基础缺陷、资本导向力和聚集力不足、产业配套和市场配置能力薄弱,在全国宏观区域经济结构中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其战略方向和战略目标不能单纯地按照自身的区域特点来确定,很大程度上要服从于发达地区的经济走势和战略方向,具有明显的战略从属性。以上特征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主要问题的基本概括,也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对策选择的基本依据。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指向。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县域经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各不相同的。欠发达地区的对策选择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注重当地的经济运行特性,注重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比较研究;必须有利于相对独立的、具有较大开放度的市场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经济发展要素及资源的有效聚集和合理配置,有利于经济要素主体和经济运行环境的形成和巩固。现阶段,通过坚定地加快市场化进程,特别是着力解决好市场体系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最大限度地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强化经济发展基础,培育经济主体,提升经济活力和资本聚集力,提高效能、效益水平,是解决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根本出路。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中的体会提出以下四点对策选择意见。
一、确立以市场化为主体的发展路线。政府主导型发展路线是欠发达地区的一贯选择,这从各地规划方案和发展轨迹中都有清楚的表现。政府主导,一方面较好地保持了当地经济的平稳运行,但另一方面,也由此减弱各经济要素的自由度,丧失了体制变革过程中孕发的大量市场机遇,抑制了市场主体的快速形成。面对发达地区业已成熟的市场化格局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强劲推动,市场化进程滞后已成为制约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结症所在,欠发达地区必须认真审视与发达地区间的比较优势和市场关系,在宏观区域结构中寻求市场定位,坚定地开放体制,开放结构,突出市场机制的主体地位,给资本、人才等要素以充分自由的市场空间,在开放中吸纳力量,在市场中寻求突破。只有如此才能尽快摆脱目前沉闷、被动的发展局面。
二、依靠市场机制实现资本快速聚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还处于前投资主导期,推动投资增长是加快发展的首要任务。我国的财富分配已经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主导过度为市场主导,有效资本流动已经基本依赖市场渠道来实现,在这个前提下,投资增长应主要依靠拓展市场空间,提高市场支撑力和支配力来拉动。一是要尽快推动政府资源向市场资源的转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政府控制资源的资本吸纳能力,国企改制,事业重组,区域综合开发中出让开发经营利益等都是政府资源向市场资源转化的有效渠道;二是要集中力量培育龙头资本,充分利用资本流通规律,不遗余力地推动产业资本的区域间转移,谋求产业资本的有效聚集。
第三、放松政府级次制约,激发经济的基础活力。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比较,省级对地市级,地市级对县级的级次间行政制约过多,县级改革和发展的自主权少,县域经济负担重、活力小,发展步履沉重。扩大自主权,增强主动性,涵养创新力,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削弱地市一级政府部门权力,减少中间管理部门行政本位主义的消极影响,放开县级改革与发展的自主权,给县级以充分的经济资源配置权、经济利益分配调节权,适度提高县级财税分成比例,增强县级财政支付能力,必将较大地激发县域经济的基础活力,为市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应鼓励县级根据发展需要自主进行适应性改革,并根据县域经济发展需要调整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增大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投入,积极支持县级自主发展中小企业,扩充县域经济的企业基础,提高县域经济创新能力
第四、进一步确立市场经济的中心地位,努力改造经济发展环境。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不足,增长缓慢。在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应该作为一切工作的前提,成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各项事业发展都应服从于这个中心,围绕着这个中心展开。在区域资本聚集的基础阶段,城市建设、社区建设、文化建设等社会基础性工程,要立足于为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环境进行针对性改造,要以自身发展为市场经济创造契机,在适应和服务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寻求自身的发展出路。(完)



上一篇文章:产业群导向的中部崛起基础和战略研究
下一篇文章:论区域产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