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发展无公害蔬菜的建议
关于加快发展无公害蔬菜的建议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菜篮子”工作,城区蔬菜生产和供应有了长足发展,解决了市区300万人口吃菜问题。部分品种蔬菜形成了一定规模和特色,每年有十几个品种近万吨蔬菜出口。但是,我市蔬菜生产和供应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由于气候条件的制约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市蔬菜生产供应存在季节性、结构性矛盾,城区部分蔬菜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为此,我们对我市蔬菜生产供应及蔬菜污染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为促进我市“菜篮子”工作献计献策。
一、我市“蔬篮子”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走访市农委、环保等有关部门,对部分无公害蔬菜基地、不宜种植无公害蔬菜菜地和蔬菜批发市场进行实地踏查,感到我市“菜篮子”工作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蔬菜安全隐患依然存在,蔬菜质量令人担忧
——部分菜田蔬菜污染严重。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我市目前蔬菜生产基地有13000公顷。其中,部分菜田位于**河城区段下游、**水库周边,污水严重超标;部分菜田位于**厂周围,粉尘污染十分严重;部分露天菜田,不具备灌溉条件。初步统计,我市有36个村屯793公顷菜田受到污染,约占菜田总面积的6.1%,也就是说我市每年有2万余公斤受到污染的蔬菜进入市民的餐桌。
为进一步了解污染菜田的污染状况,我们恳请市环保局对污灌区水质及其土壤情况进行了监测,请市农委对部分蔬菜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不容乐观。其中,各灌区水质中总镉、石油类、粪大肠菌群全部超标;对土壤主要监测其重金属含量,各灌区土壤中总镉全部超标,且超标倍数均在10倍以上。蔬菜检查结果,重金属镉超标1至4倍。
重金属超标,不仅仅影响蔬菜质量,而且对人体将产生不良影响。其中镉可引起肺障碍病症和肾功能不良,长期摄入微量镉,可引起骨痛病,如早期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中的富山事件,就是由人吃了含镉的米造成的。汞化合物进入人体,被血液吸收后迅速弥散到全身各器官,对肾脏等器官引起损害,日本的水俣病的致病物质就是甲基汞。
——蔬菜药残超标现象依然存在。据了解,农业部对各重点城市蔬菜质量抽测结果,我市蔬菜药残检测结果不容乐观,有近三分之一蔬菜药残不同程度超标,在37个重点城市中排名在中下游。抽样检测的蔬菜有地产菜,也包括外埠菜。
(二)检测资源配置不尽合理,蔬菜安全检测力量薄弱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市在蔬菜质量及其产地环境方面监测力量情况,我们对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市环境监测中心、市水产品安全检测中心、市动物卫生检验监测中心等单位进行了实地走访。了解到我市共有市级检验、监测单位7个,仪器配置均在百万元以上,基本能够满足日常检测需要。但是,我们也感到,我市各家检测单位所具备的检测仪器,有很多是相同的,如气象色谱、液相色谱、原子吸收等。一方面存在监测资源的整合问题,另一方面还存在基层如蔬菜基地检测仪器匮乏的问题。
目前,在蔬菜安全检测方面,基本上是市级检测力量相对集中,市场检测简易,产地无监测仪器的局面。对蔬菜质量难以实施有效的安全监督检测。尤其是在市场蔬菜质量安全检测方面,虽然在两个蔬菜批发市场和各大超市配备了药残速测仪,但其检测行为只是市场本身行为,因缺少有效的监督检测,在检测频次、检测覆盖面、检测有效性等方面难以保证。
(三)缺少源头控制,市场准入制不能有效实施
我市已于去年9月实施蔬菜市场准入制度,规定凡使用国家禁用的甲胺磷、氧化乐果、对硫磷等农药,以及使用非禁用农药残留量超过国家标准的本地蔬菜,禁止进入市场。对于外埠进长销售的蔬菜实行备案制。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蔬菜须有产地省级以上认证机构发放的认证证书原件及复印件才可入市。
目前,我市乃至全国 “菜篮子”产品基本由农户分散生产,自产自销。对这一极度分散的群体,对其生产过程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事后责任更是难以追究。个别菜农为提高蔬菜“质量”,使用禁用农药,用受到严重污染的污水灌溉等现象仍然存在。加之市场管理方面的弊漏,这个市场进不去,就到另一个市场,要不就到早市,总会找到销路。
另据报道,张家口市张北县河北省8个重点省级“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之一,“无公害”蔬菜在受市场宠爱。当地菜农透露,为防虫治虫,往菜上喷打氧化乐果等农药已是公开的秘密。但是因取得了无公害认证证书,每年10多亿公斤的所谓无公害蔬菜进入北京等大城市一路绿卡。由此可见,实施市场准入制,还是有空可钻,有“证”的蔬菜也不一定安全。
(四)缺少相关法律法规,管理力量薄弱
据了解,国际食品法典对176种农药在375种食品中规定了2439条农药最高残留标准,而我国的食品卫生标准只对104种农药在粮食、水果等45种食品中规定了残留量。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完整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作为准绳,我市也未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如我市某蔬菜批发市场通过检测,发现河北毒韭菜,因缺少相关法律、法规,只能是拒之门外,毒韭菜最后流向不得而知。
目前,我市市区年消费蔬菜8.5亿公斤,其中地产5.2亿公斤,占61.2%,外埠3.3亿公斤,占38.8%。全年有8个月靠外埠菜来供应。作为一个蔬菜生产和消费大市,我市目前“蔬菜办”仅3个人,且与其他处室合属办公,力量明显不足,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
二、 对策建议
(一)加快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对达不到相关标准的种植基地,尽快退出蔬菜种植
793公顷受污染菜田,因多年的污染物积累,不可能在短期内通过打地下水等方式予以解决。因此,建议必须加快我市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步伐,尽快淘汰受污染的蔬菜基地,尽早让市民吃上放心菜。
对于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我们建议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抓紧实施城区菜田外移,远离工矿企业等污染源,为取消受污染的菜田打好基础;二是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做好新的基地的环境影响评价,对基地大气、水质、土壤等综合检测,对不适宜的土地不再发展为蔬菜种植基地;三是分步实施,重点扶持,对有条件的城区先行发展,并积极引导农民生产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四是对目前污染严重的蔬菜种植基地,一方面通过城市化发展,作为建成区用地,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当地农民发展花卉种植、苗圃业等来取代蔬菜种植。
(二)抓住产地和市场两个重要环节,强化源头控制
一是要加强对蔬菜产地环境的监测,对蔬菜基地实行动态管理,以保证产地环境符合“菜篮子”产品质量卫生安全要求。要做到定期监测与抽测相结合,并定期公布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状况,让市民知晓,以促进蔬菜基地的优胜劣汰。同时,要加强管理,采取坚决措施,严格禁止向蔬菜基地排放含有重金属的废水、放射性废水、未经处理的含病原体的污水、有害气体,或者倾倒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对污染农业生产环境的行为,要加大监督检查和处罚力度。
二是要加强产地蔬菜质量的检测与监督管理。应建立健全 “菜篮子”产品监测网络,及时对蔬菜质量进行自检和抽检。指导、监督农民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对“菜篮子”产品安全构成威胁的农药应尽快予以淘汰,对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农业投入品的行为,要依法严肃查处。对卫生安全不合格的蔬菜禁止上市,能进行无害化处理的,进行无害化处理,不能作无害化处理的,应予以销毁。
三是加大对蔬菜等农产品入市的检测力度。对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要重点监测。条件允许,不仅要开展农药残留监测,对蔬菜等农产品本身质量还应进行监测,对有毒有害物质超限量标准的不合格产品不准销售,并由有关部门依法进行查处和源头追溯治理。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规范检测行为,确保市场检测真正起到作用。
(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卫生安全的产销体制
农户分散式生产问题不解决,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难以控制。因此,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全面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制定政策吸引企业和农民投身于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开发。鼓励采取“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和“订单农业”等多种经营方式,带动农户按照标准化、专业化、区域化的要求,进行“菜篮子”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同时,通过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生产过程中农药和化肥等农用化学物质的合理使用以及最终农产品的环境安全质量检测,从产前、产中和产后对农产品进行全程质量控制,生产出符合标准的无公害农产品,进一步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
(四)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实施蔬菜市场准入管理,对批发零售市场实施检测,对有害蔬菜的处理,对不适宜种植无公害蔬菜产地的退出等等,都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持。因此必须制定无公害蔬菜管理的法规,依法进行监督管理。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封存报告、依法销毁、购销台帐、质量安全档案、商品索证索票、不合格产品退出等制度,积极推进农产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的作用,大力宣传有关农产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教育引导农民和经营者自觉抵制有污染蔬菜生产和销售,对生产和经营无害蔬菜好的典型积极宣传报道,对违法案件及时曝光,督促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加强行业道德和规范,重视企业信用,自觉地建立自律机制。
建议要进一步加强蔬菜管理部门的机构建设,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实施全过程管理,把好生产关和市场准入关。要把集中整治与日常监管结合起来,以集中整治强化日常监管,以日常监管深化集中整治,对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有毒有害蔬菜等违法行为,要做到早发现、早控制,依法严厉打击。
总之,“菜监子”是件平常事,但确确实实是百姓生活中的大事。它需要政府各有关部门的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我们相信,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就一定能把“菜篮子”工作做好,让百姓真正吃上放心菜。
上一篇文章:县委关于加强执政能力的若干意见
下一篇文章:项目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