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加快发展动力转换 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
孙政才在市委四届六次全会上的讲话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加快发展动力转换
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在市委四届六次全会上的讲话
(12月22日)
孙政才
本次全会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总结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分析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部署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乘势而上,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发展动力转换,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刚才我受市委常委会委托向全会报告了一年来市委常委会的工作。一年来,我们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立足重庆实际,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着力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实现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年主要目标和任务可望全面完成。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加快健全配套政策体系,各区域、各区县着力推动特色发展、差异发展、协调发展,全市一体化科学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效益明显提高,运行风险总体可控。预计全市gdp增长10.8%左右,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40%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左右。特色效益农业稳步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有序开展,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133项改革任务顺利推进,25项重点改革专项取得明显突破。进出口增长40%左右,实际对外投资增长超过20%。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加快发展。8部作品获“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全市新增文化企业近万家。
——民生工作持续加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升。22件城乡民生实事成效显著,完成37.33万人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解决411.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妥善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民生难题。城镇新增就业65万人,城乡养老、医保参保率分别达92%、96%,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教育、卫生改革发展稳步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都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有望达到246天,pm2.5平均浓度下降7.1%;城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6.7%,长江、嘉陵江和乌江干流水质良好;森林覆盖率达到43%。
——平安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大力推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群众到市信访总量、人数分别下降7.91%、8.53%,八类主要案件下降22.1%,安全生产事故总量和较大事故起数分别下降8%、21.6%;有效应对“8·31”“9·13”等暴雨洪灾并科学组织灾后恢复重建,最大限度维护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利益。
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各种问题挑战不断涌现、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这些成绩,十分不易、难能可贵。这是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四大班子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各条战线和广大干部群众积极进取、扎实工作的结果,必须充分肯定、倍加珍惜。
关于明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我讲四个方面意见。
一、深刻认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明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开局之年。做好明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判断未来走势,是基本前提;历史地、辩证地、全面地、科学地把握好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关键。中央在科学分析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和国内“三期叠加”等复杂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常态,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并对新常态带来的一系列趋势性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认识和判断上来 ,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完成中央确定的工作目标和部署的各项任务上来。要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认清新常态是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发展条件和要求的新变化;要把握新常态的历史与现实背景、内在动因与外在特征,及其带来的趋势性变化,明确下一步的发展方向、要求和重点,切实增强做好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科学性、主动性、实效性和前瞻性。
一要辩证看待经济运行的起伏,更加注重看整体、看主流。发展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的过程,经济运行出现阶段性波动符合经济规律,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正常现象。就我市今年以来经济走势看,在局部和一定时段有高低起伏,但总体上平稳向好;尽管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横向比较仍处于较高增长水平,实际增量依然可观,就业、物价和居民收入情况良好;部分经济指标较去年有所回落,但经济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经济结构和增长动力进一步优化。当然,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比如,基础设施投资下滑、部分实体经济生产经营困难等,有的是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碰头,有的是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交织,有的是普遍性问题和局部性问题相互影响。但总体上看,这些矛盾和问题仍处于可控范围,可以预期,明年我市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对此,我们既要正视问题、增强忧患意识,更要把握主流、坚定发展信心。
二要辩证看待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更加注重看质量、看内涵。从当前国际国内宏观经济运行大趋势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会下降,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我市自然不能置身其外。我们要全面地、具体地、动态地、联系地看待发展速度问题,决不能只讲发展速度“一点论”。即便是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只要增长速度真实可信、增幅波动在合理区间、质量效益不断提高、就业局势基本稳定、经济发展动力逐渐转换,就应当保持定力。当然,也不能片面地、错误地认为增长慢了就是转方式调结构工作抓得好,增长得相对快一点就不利于转方式调结构;化解政府性债务必然影响增长速度,增长得快一点就必然会增加债务。如果真是这样,只能说明发展方式有问题、发展方式转变不够有力,是不科学、不可持续的,不符合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中央提出,在经济增长速度上不要求整齐划一、齐步前进,“在有质量有效益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得快一点也是要鼓励的”。我市“双欠”和“四大加一大”的市情决定了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是完全必要的,发展现状和潜在空间也表明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是完全可能的。因此,客观上能够达到的增长速度,必须全力以赴实现,努力释放经济增长潜力。
三要辩证看待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取舍,更加注重看潜力、看可持续性。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换挡调整是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根子是结构性问题。我们要抓住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有利时机,大力做好增减取舍的文章,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保持好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平衡。要深刻认识到,增速度、增规模、增总量是发展,减物耗、减浪费、减污染也是发展。增以减为前提,减以增为目的,二者要辩证统一于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目标要求上来。要把稳增长和促转型、调存量和引增量有机结合起来,既加大存量调整力度,又注重把增量做大,更注重把增量做优,通过做大做优增量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要进一步突出特色、增强统筹性,促进全市区域结构、城乡结构调整优化。这看上去做的是“量”的文章,实际上追求的是“质”的发展,是发展动力的转换、结构的调整。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更加注重经济长期的平稳健康发展。
四要辩证看待经济发展趋势的衍变,更加注重看苗头、看规律性。当前,世界经济总体延续缓慢复苏态势,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世界各经济体经济增长明显不平衡,美国复苏加快,新兴市场国家总体放缓,欧洲、日本依然步履维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虽面对诸多困难、挑战,但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市经济发展的基数较小、后劲较足、潜力较大,中长期仍将保持持续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但“不变”之中蕴含着变量,新常态也给我市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苗头性、趋势性的变化。比如,大众化、模仿型消费正悄然变化,网购、旅游等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互联网经济加速发展,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环境约束趋紧,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势在必行;我市面积大、区域城乡差异大,互联网、信息化等新技术应用以及新能源开发,使得发展相对落后的功能区域和区县有可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加快发展、绿色发展,等等。这些变化将给我市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我们要善于把握趋势、发现问题、捕捉机遇,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在思路上及时调整、在政策上抓紧对接、在措施上更加有力,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中积极作为、加快发展。
五要辩证看待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更加注重看后劲、看协同性。动力转换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要特征和必然要求,是大势所趋。这种转换,不是要搞推倒重来,而是一个无缝接续、均衡协同、优化增强的过程,是一个逐步转换的过程。发展动力转换,要抓住三个关键:其一,高度重视“三驾马车”协同发力。现阶段,投资对经济增长起着关键作用,稳增长必先稳投资;消费的基础作用和出口的支撑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好,确保“三驾马车”更均衡协调地发力。其二,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培育新的发展动力。要立足新常态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开放型经济体系,充分释放当期增长动能、增强未来增长潜能。其三,把创新作为驱动发展新引擎。在工业化时代,技术变迁往往是递延式的;进入信息化时代,技术变迁是跳跃式的。谁能抓住当前技术变迁的主动权,谁就占领了未来发展制高点。总之,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既要打好“三驾马车”协同发力的组合拳,增强混合动力,解决当前稳增长的动力问题;又要注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创新驱动,解决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动能问题,真正使经济发展动力加快转换,培育新的增长点。
六要辩证看待经济发展环境中的利弊,更加注重看大局、看长远。眼下,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新一轮产业革命和产业转移浪潮正在兴起。我国经济腾挪空间广、回旋余地大,这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重庆市是内陆超特大城市,只有坚持扩大开放,加强区域合作,强化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深度融入,加强协同,统筹联动,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部署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新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及我市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这些都能为全市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发展环境总体良好。当然也要看到,我市还面临着支柱产业相对单一、创新驱动不足、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挑战。这些挑战,有自身的也有外部的,有短期性的也有长期性的,有结构性的也有体制机制性的,彼此交织、错综复杂。机遇与挑战都是客观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我们要在长周期中分析把握机遇与挑战,立足当前、善谋长远、顺势而为,把经济发展环境中的机遇和有利条件转变为推动改革发展的有力支撑,把面临的挑战和现实困难转换为倒逼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
上述这样的形势变化,对各级领导干部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提出了新课题、新挑战。同志们都要有紧迫感,有“本领恐慌”,要认真学习、努力提高,研究在新常态下如何去立足市情、把握机遇、创新思路,实现后发优势。否则,按照老办法,靠拼优惠政策去吸引项目,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是不行的。或者眼里只盯着困难,讲起困难头头是道,但不去积极主动作为,也是不行的。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战略上要保持清醒,有定力、有耐心,战术上要高度重视,有创新、有办法,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谋划好明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二、科学把握明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思路
做好明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换发展动力,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强化改革、开放和创新三大动力支撑,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风险防控,全面推进依法治市,促进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概括起来,要把握好五句话:有定力、善作为,转方式、提质量,重统筹、促公平,防风险、补短板,打基础、可持续。
——有定力、善作为。就是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沉着应对复杂形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既要对增长速度的快慢冷静分析、全面认识,保持战略定力;又要在转方式调结构、转换发展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积极作为、善于作为,在保持必要增长速度的基础上,大力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创造新的增长点,促进经济提档升级。
——转方式、提质量。就是要坚定不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要以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引导生产力布局优化和经济结构调整,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重统筹、促公平。就是要统筹推进“四化”建设,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经济社会、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更加注重资源要素在区域、城乡间的优化配置和公平使用,保证不同所有制经济、各类市场主体都能够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防风险、补短板。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找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领域和“瓶颈”因素,积极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精准施策、定向发力,在增强创新驱动能力、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千方百计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
——打基础、可持续。就是要从经济长周期着眼,适应发展动力转换,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兼顾当前稳增长与长远可持续发展,结合近期要解决的难题和长远要达到的目标,以“一张蓝图干到底”、“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胸怀,围绕打牢产业基础、完善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把夯实发展基础的工作做细做深做实,推进可持续发展。
三、着力完成明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点任务
明年改革发展任务繁重,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及早部署、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力争在“十二五”收官之年取得圆满成绩,为“十三五”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重点抓好以下十一个方面的任务:
(一)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重庆是衔接和联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以及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的重要枢纽,在国家区域发展新格局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明确各功能区域发展定位和主攻方向,促进全市一体化、区域发展差异化、资源利用最优化和整体功能最大化,是精准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实现重庆在全国“一盘棋”中科学定位、积极作为的战略选择。一要统筹好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促进全市一体化科学发展。按照产业跟着功能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建设用地跟着产业和人口走的要求,推动现代服务业更多地向都市功能核心区集聚;引导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向都市功能拓展区布局;推动新增工业和人口落户城市发展新区,发挥其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主战场作用。要坚持优化提升、做大做强,强化大都市区要素资源整体集聚辐射能力,发挥大都市区主引擎作用,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增强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生态涵养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发展区要进一步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推进人口有序转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加快特色发展、绿色发展,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提高长江上游地区生态屏障功能。二要加快建设外通、内畅、互联的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以都市功能核心区为中心的环状与放射状相交织的交通网络,加快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和市郊铁路,开工一批隧道和桥梁工程,破除各功能区域之间的地理阻隔。结合国家区域发展大战略,重点打通重庆南向大通道,畅通西向、东向通道,更好地发挥重庆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的辐射、承接、转移、疏解的作用。三要加强区域合作协作。完善区域合作体制机制,加强与周边省市的合作,带动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促进区域振兴、协调发展,共同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新战略。
信息化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机遇。在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中,要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关键作用,使信息化成为我市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发展的重要力量。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看,信息化有利于打破城乡壁垒,促进人财物等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优化配置。从构建外向型经济体系看,信息化缩短重庆与世界的距离,比如发展服务贸易,因为有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运用,重庆与沿海地区相对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地处内陆也可以“直通”全球,区位劣势逐渐淡化。从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看,信息化有利于促进生产模式、组织模式、管理模式、商业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孕育新的增长点。从促进社会发展看,信息化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进社会治理科学化、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的“利器”。要大力促进互联网经济,加快先进信息设施和网络建设,整合全市信息资源,创新电子商务发展,拓展重大应用领域,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生态涵养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发展区要在运用互联网、信息化引领绿色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全市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共享等方面多做些探索,走出一条发展新路子。有关部门要加强调研,抓紧制定方案,把这件事作为明年一项新的民生实事来办。
(二)着力稳投资、促消费、扩出口,推动“三驾马车”协同发力。投资仍是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关键,要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更加注重突出投资重点、优化投资结构、改革投资方式、提高投资效率、扩大有效投资。要把扩大有效投资与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结合起来,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推广ppp投融资等模式,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吸引社保资金、保险资金和社会资本参与投资。要把扩大有效投资与优化投资结构结合起来,科学把握投资方向和领域,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优化产业投资结构,以提高五大功能区域互联互通水平为重点优化区域投资结构,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为重点优化科技投资结构,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为重点优化投资主体结构。要把扩大有效投资与化解政府性债务结合起来,严防严控投资风险,建立健全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的体制机制,决不能走一边扩大投资、一边增加债务的老路。要把扩大有效投资与落实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结合起来,重点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城市交通网络等重大战略部署,抓紧启动一批近期带动力强、长远支撑作用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和生态环保产业项目,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些都是需要持续用力抓好的重大事项。
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是稳增长的基础。当前,我市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不到50%,要坚持不懈地扩大消费需求。一是着力优化消费环境。加快形成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特别要加快市场诚信体系建设,营造更加安全舒适的消费环境,让城乡居民愿意消费、放心消费。二是加快培育消费热点。要顺势而为,大力发展养老健康家政、文化旅游和信息等新兴业态,积极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健康、医疗等服务机构,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三是创新实体消费平台。着力升级改造商圈设施,打造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餐饮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中心,形成多梯次的实体消费模式,让消费者在购物中休闲娱乐,在休闲娱乐中体验消费。四是抓住消费模式变化机遇。网络购物等已成为消费新模式,电商等新兴零售业的蓬勃发展,本质上是购买力通过线上异地转移,既对传统零售业带来挑战,也为扩大消费提供机遇。要适应消费新趋势,加快引进和培育电商及关联产业,拓展本地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空间。
出口具有稳增长的支撑作用。我市经济结构外向度较高,这是长期努力的结果,是一个优势,一定要加以巩固和发展,千万不能忽视外需。要加快开放型经济建设,着力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档次,既要稳定传统优势市场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出口,也要积极拓展新市场,稳步发展一般贸易,积极优化加工贸易结构,大力推动服务贸易增量提质,形成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共同发力态势。服务贸易是我市外贸新的增长点。要继续狠抓五大服务贸易专项,加快拓宽教育、医疗、养老、体育等服务贸易新领域,加速形成新的外向型产业集群。
(三)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要在做大总量中优化结构、加快发展中提高质量效益、协调互动中促进转型,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不断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的筋骨,要把做强做大工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重点要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液晶面板、mdi、页岩气、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智能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下大力气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
服务业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愈加凸显。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坚持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重,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以集聚化、集群化、规模化发展为导向,着力推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发展,大力发展金融业、现代流通业以及健康养老、旅游等服务业,扩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促进服务业与工农业协同发展、跨界发展、创新发展。
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产业关联度大,就业机会多,是富民产业、绿色产业、可持续产业。重庆是世界著名的内陆山水城市,各类旅游资源达1300余处,拥有长江三峡、乌江画廊等世界级峡谷景观和武隆、金佛山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还有为数众多、底蕴深厚的古镇、古村落,旅游资源别具一格。要切实加强整体谋划和布局、市场和产品开发、品牌打造、集团化营销等方面工作,着力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开发新兴旅游产品,加强精品景区和线路建设,创新宣传推介方式,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我市的支柱产业。
(四)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持续夯实“三农”基础。“三农”工作始终是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一要大力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立足重庆各地实际,坚持宜粮则粮、宜果则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什么有特色、有效益就发展什么。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和农畜产品市场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