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写作知识 > 最新写作资料 > 日用范文 > > 详细内容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 记录纪要

 当余秋雨踏上这沉积下五千年文明的华夏旅途之时,在苍莽的大地之上,他寻觅到的只能是历史无言的厚重,与沧桑,因为这些是时间赋予这片土地的内涵,从远古的凄渺歌律直至近代的烽烟兵戈,时间不停地研磨着每个时代的自己的骄傲与哀歌,慢慢地将其酿造,并用用历史来刻录它的醇香,最后用文化承载起那最终的精粹。无论是荒荒大漠,还是凄凄江南,在时光的雕琢下,无不烙下文化的印记,那些盛衰与凄迷在文化的富美中由狂野变为深邃,由喧嚣化宁静。当面对这些文化之时,思想和灵魂总能变得松弛下来,享受着心灵因对其敬畏而产生的庄严与宁静之感,秋雨老先生大概也正是在对这些文化的喟叹之中,使笔尖一点点地变得深沉,心境一点点地变得沉着。这便是文化赋予一代代人的睿智

   但中华文化的厚重与肃穆不仅仅因为它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更是因为它有苦难中的回味,辛酸后的成熟,这也便是余秋雨在文中声嘶力竭地呐喊着却又哽咽在字句中的文化的苦涩。敦煌古洞历经千年来的浩荡,沉默地屹立在厚实的黄土地之上,阳光在石壁上变换流动着,那些丹红赤清的色彩在光影的划刻下熠熠生辉,我想它并不是仅为了展耀它千年来积淀下的华美,而更是告诫华夏子孙永不去忘怀那些劫难,那些耻辱,那些对文化的背叛。

   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无论历经多少年的烟雨,它仍是我们的根,民族生命的原点,它的绚烂可以是我们骄傲的资本,它的浩劫却也可以引起我们无限地焦灼与忧虑,但也正是在这种对文化的苦苦冥思中,我们才能认清了自己,认清了历史,让内心涌动起强烈的责任感,用自己的力量托举起整个民族,使它不必再地苦苦地匍匐着,苦苦地哀叹着。

   文化的苦旅不仅仅只能停留在余秋雨一个人的足下,更应该由全民族来践行,肩负起历史与文化,不断地走下去,用文化去成长心境,用文化去复兴民族,永远永远地走下去。

    

 范文二:

   中国灿烂的文明正在被时光磨灭,不知在角落里边回味心酸史边唾骂历史罪人的人们是否真曾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看过先生的文化苦旅,心中莫名的感慨,《道士塔》不知道这是第几次读这篇《道士塔》了。每次的感觉却都是相同的,凝成那三个字:“我好恨!”恨愚昧无知、愚蠢透顶的王道士;恨数不清的贪官污吏,把珍贵的文物随意糟蹋;恨斯坦丁、伯希和、吉川小一郎……他们尽情地、冠冕堂皇地把书卷、画像、雕塑掠走;我甚至恨石窟的建造者,你们为什么不把密室得再隐蔽些、再牢固些,让文物过一百年再重见天日,让我国的研究者们好好地钻研。

   而现在在莫高窟,成千上万的游客是否只把莫高窟当成一处名胜、一处由前人开凿后人欣赏的艺术殿堂,然后就轻飘飘地走过那10华里,丝毫不觉得劳累,对于历朝历代沉重的文化视而不见,那么就把那些石像当成泥土堆好了。

      《阳关雪》,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其实哪有什么法术,如果一定要说个答案,那我看两字足矣:文化。这是人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崇敬的表现。

   这便是大唐,能包含一切美与丑、繁荣与衰败。所以有了唐朝诗人的洒脱、肆意。但可惜唐朝是会结束的,于是经历了五代的纷乱后,一切全变了。

    “风雨天一阁”的藏书令人称奇。在这里我知道了天一阁是一个藏书楼,但实际上它已经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范钦一生的心血需要他的子孙后代们用无私和奉献来延续,需要他们有人义无返顾、别无他求地承担起这艰苦的藏书事业,要么只能让一切都随自己的生命烟消云散,这本身就是对文化遗产的一种捍卫,这不由得不让我们对此苍老的屋宇和庭园倍加注目了。

   在余秋雨“西湖梦”一文中使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西湖另外一个不被我所知的一面,林和靖这位以梅为妻、以鹤为子隐居孤山二十年,远避官场与市嚣看透一切的机智、狡黠的文人,一句“流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千古绝唱,然而,春去秋来,梅凋鹤老,剩下一堆梅瓣、鹤羽、象书签一般,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从他的“上海人”一文中,让我们更加佩服他的生活和文化阅历,他用大量的篇幅从各方面描写了上海人,尖锐地刻画了上海人的那种无法自拔、中国近代史开始以来的最尴尬的一群,并引人思考撞出这种上海文明的契机。上海人、上海人的生活环境、上海的地理优势是各具特色。上海文明,首先是一种精神文化的特征,而对实际效益的精神估算却又是另一心理品性,还有就是发端于国际交往、历史的开放型文化追求,他们已经倾听过来自黄土高原的悲怆壮歌,也已经领略过来自南疆海滨的轻快步履,将整个城市陷入思索之中,继而又很深刻地指出如果要继写上海新历史,关键是重朔新的上海人,“如果人们能够从地理、空间上发现时间的意义,那就不难理解:失落了上海的中国,他就失落了一个时代;失落了上海文明,是全民族的悲哀”。 X   从那篇《五城记》,我更加了解了背靠一条黄河、脚踏一个宋代的开封和《清明上河图》;只需六朝金粉就足以垂名千古的《石头城》南京,何况它还有明清两代的政治大潮,还有近代和现代的殷殷血火,展望气可吞天的未来;还有群山密布的西南边躲藏着一个“怕不辣”的成都,

     作品是作者以一个文化人的身份,站到时代的角度上,发现生活和挖掘文化的极点!最大限度地批判了民族文化的微软之处,

   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与心灵的挣扎,作者运用沉重的笔调阐释演绎了生命之歌。如歌如泣,如怨如诉,让人荡气回肠,读后久久回味不已。

    这部《文化苦旅》的三十七篇文章文字优美,见解独到,是一部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好书。它记录了大半个中国的人文故里、风土渊源,从莫高窟到江南小镇,从唐朝走到宋代,涉足当今,纵横交错,

   从余秋雨的书我们能够读出他的人,他的文笔、睿智和探求人文的足迹都让我望尘莫及。苦旅,不仅仅在人文。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处处都要有这种勇于探求的精神,我们行走在苦旅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