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诗词郴州 > > 详细内容

解读几首咏临武香花岭的古人诗

香花岭,古称桂岭。因为俗称桂为香花,当地人叫香花岭叫惯了,于是,“香花岭”这三个字就成了正式名称了。现在一般人谈香花岭,多半局限于香花岭矿区及周围几个村子。实际上,古代所说的桂岭,还包括了现在的东山林场一带。现在的东山林场所在地,原本就叫香花铺,公文往来叫桂香铺。而老百姓心目中的“香花大岭”,还广袤得多,包括了现在的镇南乡所属地、大冲乡一部分山岭,以及原三合乡所属村庄。总面积在25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不足4万人。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在汉、唐时期,这里的人烟状况。所以,当唐朝刘禹锡再次贬连州,由衡阳溯桂水(又叫岿水,即现在叫的舂陵江)到达桂阳,陆行过桂岭时,会写下《度桂岭歌》这样的悲歌:

 

桂阳岭,下下复高高。

人稀鸟兽骇,地远草木豪。

寄言千金子,知余歌者劳。

 

这首诗,作于唐元和十(815)年。这应该是迄今为止,所读到的最早写香花岭的诗。桂阳岭,应解作桂阳的岭,那时临武属桂阳,且刘禹锡从桂阳弃舟登陆后,走的就是从桂阳到临武的山岭,所以作者说桂阳的岭是对的。至于说桂岭即香花岭,我已在拙作《桂岭考》中说得很明白,这里就不重复了。不过,近来又出现一种说法,说这个桂凶冷是指临武、连州界上的顺头岭。我又不得不多说几句了,顺头岭,古称蓬头岭,是楚粤交通必经之处。一条青石板路,宽3米,上下八千八百级,完全是从岩石中开凿出来的。基本上是那种直上直下的地势,并非那种“下下复高高”的上岭下坡,重重复复的路。在湘粤边界上也确有过叫桂岭的地方,但那是在湖南江华与广东连县接界的临贺岭下,叫桂岭墟,并非是顺头岭。诗中的“下下复高高”句中的下下、高高为词类活用,第二个下字是动词作形容词用,第一个高字是形容词作动词用,这句诗极言其路途崎岖难行。第三、四句是写桂岭上人烟稀少,路途遥远,草木繁茂(豪:茂盛),野兽出没号啼的荒凉景象。这条路从桂阳、临武交界的月华铺起,经桃林铺、佛子铺、正南铺、金乡铺、桂香铺、西塘铺、万石铺,再进入临武城,十里一铺,共八十华里,也可谓远矣!顺头岭敢同日而语吗?怪不得在此十年前,韩愈经过这里后,会写下“十生九死到官所”这样的句子。远恶荒僻的状态,及前所未见的风土景象,诗人大大的被震慑了,因而有了第五句的寄语,“千金子”是指京师中那些权贵。第六句的“劳”,《韩诗外传》:“饥者欲食,劳者欲歌”,也作忧心郁结解。这两句是在向当权者抱怨度岭的辛劳,其实也是在表达强烈的愤慨。

 

从这首诗,以及韩愈的诗和汉唐羌奏罢荔贡那篇奏疏,我们了解到唐以前香花岭的人文、经济的一斑。到了五代,情况有了改变,铁砂坪上有了“银冶”业,而且是铸钱币那样的工业,一时的繁华,那是可想而知。

 

到了明嘉靖四十三年,任临武县令的费懋文,铅山人。他写了两首《香花岭》:

 

鸟道凌空数往来,舄凫时住白云堆。

人夸地有金银气,客厌山偏涧壑回。

润入晓林弥雾雨,声传幽谷动风雷。

流华荏苒那堪赋,为惜残春强自裁。

蹑蹬冲泥破谷云,独饶形胜眼中纷。

嵯岈石拥狮猊状,炳蔚林藏虎貌文。

雨沐树容开蒨美,风传花气霭氤氲。

春山漫说行无伴,一骥原空万马群。

 

到底一个是一贬再贬的贬官,一个是冉冉上升的现任父母官,心境不同,看待周围的事物、环境也就有了很大的差异。再加上事物的发展,环境的变化,时代的不同,所以,在费懋文笔下的香花岭就不再是荒凉地方,而是虎虎有生气的地方,是一处地下蕴藏丰富的地方,是一处树容蒨美,花气氤氲的美丽地方,是一处林藏虎豹,石拥狮猊,雾雨润林,风雷动谷的洋溢着生机的独饶形胜的地方。因此,作者用了极其赞赏,又饱蕴期许的两句话来结束这两首诗。两首诗都通俗易解,其中只需将第一首第四句的“厌”字当作“安静、安宁、安心”解(《诗.小雅》:“厌厌良人”)。再把第二首末句的“原”字作“原野”而不是“原来”解,就可以了。

 

衡山人曹家玉,清嘉庆十八(1813)年任临武教谕,纂修了《临武县志》。他奉文上香花岭编查保甲,恰遇大雪,写下了《雪度香花岭二首》:

 

霏霏玉屑净尘寰,匝地彤云雪满山。

一路通天风觱发,层霄在目岫孱颜。

光连洞谷花千树,白忆闾阎屋万间。

匏系一官无谏草,谁云此地即蓝关。

曾题冰柱忆刘叉,却畏尘泥没后车。

漫道因风飘柳絮,浑疑吹笛落梅花。

孤臣未逐身逾岭,素服无尘色似麻。

雪卧山中人宛在,不知何处是袁家。

 

第一首一开始就用了一个“净”字,表明作者对香花岭上的雪景是赞赏的,但此刻的心情是复杂的。一路上,寒冷的雪风,高峻的前山,虽说是没有韩愈当年“雪拥蓝关马不前”的感慨叹惋。但作者引用了“匏系”这一典故,不明白表露匏瓜徒悬,井渫莫食的哀怨,而那种“无官一身轻”的恣态是掩盖不了内心深处的东西。

 

第二首就不同了。一开始,作者就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唐代诗人刘叉的《冰柱》诗。这是一首长篇杂言诗,中心是借冰柱不为世所用,吐露诗人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曹家玉也担心这种前车之辙被淹没而重蹈故事。但作者究竟是现任官,且是司铎掌教的现任官,不便于再说下去。只好又绕回眼前来,用谢道蕴咏雪的故事和《落梅花》这支曲子,借飘柳絮和落梅花的对比来掩盖即将完全暴露的心情,来表明我不是逐臣逾岭,而是素服无尘。最后用后汉袁安大雪时,高卧不出是因为“不宜干人”的例子,来比喻此刻自己也有些像当时的洛阳令遇袁安的样子,交代冒雪上岭的任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