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读几首古人咏临武秀岩诗
秀岩,在临武县城南7公里处。楚粤古道横贯其侧,临双公路穿越其境。因其洞口如人的头部前额突出,所以土名“奔头岩”。又因传说岩中观音殿建成时,有凤鸟来朝,所以又名“凤岩”。也有一说,是相对于石门的龙洞而言。到宋朝临武县令王淮来此一游,认为“奔头岩”欠雅,于是在岩壁上摹写米芾的“秀岩”二字(现存),从此便易名秀岩。岩洞口高12米,宽31米,内深42米,内宽63米,内高平均6米,面积约2640平方米。可攀沿至山顶,顶上有圆洞可出。岩前有小溪横阻洞口,溪前为一坦坪。“秀岩风月”为临武古八景之一。个中风味,尽可从诸多古人咏诗中领略:
这首诗是迄今为止,所能找到的最早咏秀岩的诗,作者徐经孙,丰城人,南宋淳祐庚戌(1250)年任临武县令。在临武时,卓有政绩,有赞词“徐宰临武,争田罢讼;客、主复安,比户弦诵。”官至太子左庶子,太子詹人,最后授端明殿大学士、赠金紫光禄大夫。
第一句是写秀岩所在地。岩在官道之右,远望“石崖斩然峻拔,岩居其高之半”。但要进岩,还得从官道右下十米左右,至一个俗称脚盆底的草坪上。第二句是指岩内较平,特別是那块被称作千层石的巨石,从岩内的中间稍前伸出岩外,可坐近百人,前人谓为“其平如砥”。砥,磨刀石。有人将“砥”作“底”,误。第五句是指岩的后门,即山顶圆洞,山顶高空的光亮直射入岩中。第六句是指岩前溪水,水从贝溪方向来,伏流一段距离后,从岩的左方出来,成为广二十余米,长二百余步的清溪,径流岩前,又从岩的右穴伏流出去,所以谓之“踪莫明。”最后两句是为韩愈、张署当年期会界上,再此经过都没能一游而可惜,其实这也是在说“胜境之彰显自有时”(见王准《秀岩易名记》),而人的际遇也自有时。
这两首七律的作者曾希颜,庐陵人。最近有人把这两首诗说成是曾晞颜,误。曾晞颜是山东武城人。也曾在湖南当官,任湖南道儒学提举,南宋亡,隐居不仕。曾希颜在元朝至元元(1264)年任桂阳路承直郎、学正。卸职后定居临武东城,现东城曾姓均为其后人。
第一首首联是说这里环境幽雅僻静。第三句是用“彩凤”点出这里本来的岩名,由此而引出凤凰集木丹穴中,引火自烧的凤凰湼槃故事。第四句是指岩洞内一块较大的钟乳石,从岩顶下垂,极似莲花,被称为“倒垂莲花”,“华峰” 即西岳华山,其西峰顶有巨石如莲花,所以被叫做莲花峰。第五的“宫商应”,宫、商均为古五音之一,应,在这里指回声,指人们在洞内笑谈所引发的声音。第六句是说这里一切景物非人工所为。第二首尾联是诗人的感慨。馽:音zhi,同絷。宁须:与何须、无须同。
诗作者丁胜,宜宾人。明隆庆六(1572)年任临武县令。此诗刻有石碑,现还完整保存在岩内。“锦”同“景”;“韬”,本意为弓衣,此处应作“藏而不露”解。“玉镜”,喻明月,这里指岩顶的洞。,大风。“云谷”,原名芦峰,朱熹曾在此读书,改名云谷山。“山涛”晋代竹林七贤之一。
诗作者陈源俊,临武人,清乾隆四十五年恩贡。无尽藏,本佛家语。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里指清风、明月、怪石、碧水之无尽。书传汉:指南宋时,临武县令赵汝瑄将汉蔡邕的遗墨“无尽藏”三字大书、深刻于壁上。烂樵柯:故事出自《水经注》,说是晋时,樵夫王质入石室山看仙人下棋,一局未终,樵斧柄已烂。客姓成:临武从前也有传说,说是成武丁成仙后,不忘家乡,时常回临武看望,每次回来便在这里和好友下棋,现在还留有一棋盘石,石面围棋棋盘和残存棋局宛然可见。济流,即济水,源出河南,经山东入海,大致与黄河平行。古人说“济清河浊,济水三隐三现,穿越黄河而不浑”。《东原考古录》也说“水清莫如济”。不让:即不逊于。
诗作者杜万程,临武人,清道光十五年岁贡。枰:棋盘。九夏:夏季九十天,南朝萧统“三伏渐终,九夏将谢”。米公碑:即王淮所摹而镵诸石的“秀岩”二字。后人都奉为米芾亲书,杜万程却在这里用了“仿佛”二字,表示他并不赞同为米芾真迹。
四山环抱似围城,石屋中间地砥平。天隔俗尘飞不到,神开宝藏画难成。
窍通上下光皆透,水有往来踪莫明。可惜韩张期界上,当时过此不知名。
这首诗是迄今为止,所能找到的最早咏秀岩的诗,作者徐经孙,丰城人,南宋淳祐庚戌(1250)年任临武县令。在临武时,卓有政绩,有赞词“徐宰临武,争田罢讼;客、主复安,比户弦诵。”官至太子左庶子,太子詹人,最后授端明殿大学士、赠金紫光禄大夫。
第一句是写秀岩所在地。岩在官道之右,远望“石崖斩然峻拔,岩居其高之半”。但要进岩,还得从官道右下十米左右,至一个俗称脚盆底的草坪上。第二句是指岩内较平,特別是那块被称作千层石的巨石,从岩内的中间稍前伸出岩外,可坐近百人,前人谓为“其平如砥”。砥,磨刀石。有人将“砥”作“底”,误。第五句是指岩的后门,即山顶圆洞,山顶高空的光亮直射入岩中。第六句是指岩前溪水,水从贝溪方向来,伏流一段距离后,从岩的左方出来,成为广二十余米,长二百余步的清溪,径流岩前,又从岩的右穴伏流出去,所以谓之“踪莫明。”最后两句是为韩愈、张署当年期会界上,再此经过都没能一游而可惜,其实这也是在说“胜境之彰显自有时”(见王准《秀岩易名记》),而人的际遇也自有时。
何代神仙碧玉宫,攀援直上与天通。拓开四壁层梯峻,幻出千形五色融。
后拥前遮山作卫,左嘘右吸水成弓。咨诹我欲呼猿鹤,一笑今谁此兴同。
第一、三句指从岩东北隅的洞壁间,有层石如梯可攀援至山顶出,从岩内看上去,似乎直与天通。第四句指钟乳石形成的各种形状。王淮在《秀岩易名记》中是这样描写的:“岩之石,其形如钟磬,如鸟之企、兽之蹲;其流石如芙蕖之倒垂,云气之屯聚;下于地者,如柱、如几、如格。奇怪万态,殆不可状”。第六句因溪水自左穴出,所以为“嘘”,入于右穴所以为“吸”。咨诹:咨询。
琼楼玉宇落荒村,鸡犬无声到洞门。彩凤从藏丹穴羽,青莲倒续华峰根。
笑谈疑有宫商应,剜刻浑无斧凿痕。莫讶空中能卓立,亭亭一柱柱乾坤。
一番春事付风埃,屐齿参差织翠苔。野鸟避人犹巧语,山花背日此迟开。
奇峰自是平地起,活水不知何处来。天若便教羁馽脱,宁须海上觅蓬莱。
这两首七律的作者曾希颜,庐陵人。最近有人把这两首诗说成是曾晞颜,误。曾晞颜是山东武城人。也曾在湖南当官,任湖南道儒学提举,南宋亡,隐居不仕。曾希颜在元朝至元元(1264)年任桂阳路承直郎、学正。卸职后定居临武东城,现东城曾姓均为其后人。
第一首首联是说这里环境幽雅僻静。第三句是用“彩凤”点出这里本来的岩名,由此而引出凤凰集木丹穴中,引火自烧的凤凰湼槃故事。第四句是指岩洞内一块较大的钟乳石,从岩顶下垂,极似莲花,被称为“倒垂莲花”,“华峰” 即西岳华山,其西峰顶有巨石如莲花,所以被叫做莲花峰。第五的“宫商应”,宫、商均为古五音之一,应,在这里指回声,指人们在洞内笑谈所引发的声音。第六句是说这里一切景物非人工所为。第二首尾联是诗人的感慨。馽:音zhi,同絷。宁须:与何须、无须同。
秀钟洞口锦如韬,更上云梯不计劳。隙透天光悬玉镜,虚传谷响和风。
水澄石窍龟龙静,烟锁崖巅燕雀高。此日可返云谷兴,何妨载酒访山涛。
诗作者丁胜,宜宾人。明隆庆六(1572)年任临武县令。此诗刻有石碑,现还完整保存在岩内。“锦”同“景”;“韬”,本意为弓衣,此处应作“藏而不露”解。“玉镜”,喻明月,这里指岩顶的洞。,大风。“云谷”,原名芦峰,朱熹曾在此读书,改名云谷山。“山涛”晋代竹林七贤之一。
崇山曲曲类重城,轩敞灵岩入室平。无尽藏中风自扫,漏光洞口月常明。
门悬铁画书传汉,地烂樵柯客姓战。休讶寒泉时伏现,岩流不让济流清。
诗作者陈源俊,临武人,清乾隆四十五年恩贡。无尽藏,本佛家语。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里指清风、明月、怪石、碧水之无尽。书传汉:指南宋时,临武县令赵汝瑄将汉蔡邕的遗墨“无尽藏”三字大书、深刻于壁上。烂樵柯:故事出自《水经注》,说是晋时,樵夫王质入石室山看仙人下棋,一局未终,樵斧柄已烂。客姓成:临武从前也有传说,说是成武丁成仙后,不忘家乡,时常回临武看望,每次回来便在这里和好友下棋,现在还留有一棋盘石,石面围棋棋盘和残存棋局宛然可见。济流,即济水,源出河南,经山东入海,大致与黄河平行。古人说“济清河浊,济水三隐三现,穿越黄河而不浑”。《东原考古录》也说“水清莫如济”。不让:即不逊于。
信是藏无尽,灵岩久孕奇。仙枰长日静,石乳隔年垂。
月朗三秋候,风寒九夏时。何人题峭壁,仿佛米公碑。
诗作者杜万程,临武人,清道光十五年岁贡。枰:棋盘。九夏:夏季九十天,南朝萧统“三伏渐终,九夏将谢”。米公碑:即王淮所摹而镵诸石的“秀岩”二字。后人都奉为米芾亲书,杜万程却在这里用了“仿佛”二字,表示他并不赞同为米芾真迹。
- 上一篇:解读韩愈咏郴的几首诗(二)
- 下一篇:解读韩愈咏郴的几首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