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诗词郴州 > > 详细内容

解读韩愈咏郴的几首诗(一)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唐·韩 愈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洞庭连天九嶷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州家申名使家抑,坎坷只得移荆蛮。
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有酒不饮奈明何。 


这诗写于已经确定量移江陵,还住在郴州时的中秋夜晚,有人说这时张署已经不在郴州。但从诗中的“相属”和“当歌”,说明此刻当同在郴州,而且同度中秋,共忆往事。在这中国人的传统的团圆佳节,触发了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而作。诗歌通过借张署的口叙写从被贬到获赦,期间所受的困苦艰难,抒发了诗人自己对仕途坎坷的悲苦心情。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空吹空月舒波。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纤云:微细的云。

四卷:四面巻起,全收起来,无影无踪。
天无河:由于月光辉映,天上不见银河显露。
月舒波:舒,舒展;月光如水,映照万里,犹如水波流布。
相属:相互劝酒,属,倾注。

当:对着我。

这四句主要写中秋夜饮的环境。天高云淡,明月当空,凉风习习,万籁俱静,两人把酒望明月,低头忆往事。

  “君歌辛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辞:言词、歌词。

这两句是还没听完,也实在无法再听下去这种辛酸往事的回忆。对着明月而下泪,这可有些儿煞風景,但是,在特殊遭遇中度中秋,没了雅兴赏月,应该是可以理解的。下面从“洞庭连天九疑高,”到“天路幽险难追攀。”共十八句是“借”张署的“歌”。

  “洞庭连天九疑高……海气湿蛰熏腥臊。”
  猩:猩猩。
鼯(wu):一种能飞的鼠类。
号:号叫。
十生九死:也即九死一生,差一点死了。
官所:指临武县城,因为这里是借张署的“歌”,所以不应是指阳山。
如藏逃:像躲藏的逃犯一样。
食畏药:怕吃到有毒的东西。
湿蛰:指蛰伏在潮湿地的虫(郴州<志>作湿热)。

熏腥臊:蒸发出来的腥臊气。

 这六句是述被贬期间生活的凄苦和转移的曲折,表达了对无辜被贬和仕途坎坷的不满:南迁途中艰难险阻,山高水阔,千里迢迢,地僻人稀,蛟龙出没,猛兽当道,犹九死一生,历尽万苦千辛才到得任所,还得要像逃犯一样躲藏,行畏蛇蝎,食怕中毒,住在恶劣的环境中。这里的“下床畏蛇食畏药”,诗人在这里应该是双关语,蛇、药当另有所指。

  “昨者州前捶大鼓……涤瑕荡垢清朝班。”
昨者:早些日子。
州前:指郴州衙署。
捶大鼓:古代朝迋有什么大事要向老百姓宣告,便在衙署前鼓楼上擂鼓召集官吏民众。
  嗣皇:接位的皇帝,这里指唐顺宗李诵。
  豋夔皋:豋:进用。夔(kui),舜时的乐官,他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皋陶(yao)舜时执掌刑法。这里指新皇帝进用贤臣。
  大辟:死刑。
  除:免除。
迁者追回:这里指召回贬谪的官员。
流:流放,即充军,古代五刑之一。

 涤瑕荡垢清朝班:有人说是指清除奸邪小人。也有人说涤瑕荡垢是指获赦后迁者流者都因此而洗清自己的污垢和耻辱;清朝班:是韩愈想到可以返京参加清明的贤臣行列,从全诗看,我认为后者较为合理,它符合被压抑,被冤屈而一旦得到解脱平反的人的当时心情。

  这六句是说获赦的原因和获赦后的心态。这时诗人对前程抱有很大希望的,似乎光明就在前头。

  “州家申名使家抑……天路幽险难追攀。”

州家:指郴州刺史。
申名:申报名册。
使家:湖南观察使。
抑:抑制、压下不上报。
移荆蛮:指调任湖北江陵,即荆州州治所在地,
判司:诸曹参军的总称,评判一司事务,到唐代只是一闲职而已。韩愈被安排为荆州法曹参军,张署为功曹参军。
捶楚:被鞭挞。
尘埃间:指伏地受刑,唐制,参军簿尉有过错,须受笞(chi)杖之刑,即棍打鞭抽。 
同时辈流:指和他们同时迁谪的人们。
上道:上路回京。

天路:比喻进身于朝廷的途径。

 这六句是说刚好有的一线回京的希望又破灭了。先是观察使压下名册不报,后来又量移江陵,只是刺史下属的办事人员而已,官卑职小倒没什么好说, 有时还免不了要受刑杖之辱。

  “君歌且休听我歌……有酒不饮奈明何!”
  休:暂时停止。
  殊科:不一样。
  多:指月光特別明亮。
  他:在这里读tuo。

  奈明何:怎么对得明亮的月色呢!也有说:明,不是指明月而是指明天,是说今天不饮,到明天怎么办呢。

 这几句既用“明月”和“酒”照应诗的开头,又別出新意地自劝自解,命运在天,面对明月,理应举杯邀月,开怀暢饮。“人生由命非由他,”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宦海浮沉,身不由己的感慨。

这首诗精心选用对歌的形式来结构,虽为赠诗,却又以君歌为主,借张署的口来抒写自己的内心,因为两人在被贬前同时进为监察御史,同时遭贬,又同时并辔南来,同时遇赦,量移的地点、官阶又相同,可以说张署即韩愈,张歌即韩歌,所以这首诗用这一形式结构能获得成功。全诗情感波澜曲折,从被贬的悲到获赦的喜,马上又跌入被压甚而量移江陵的不平,最后在无奈中自解。历代对这首诗评论很多,有“怨而不乱”(<<竹斋诗话>>)和“运实于虛”(<<唐宋诗举要>>)之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