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放吾
1992年4月11日,洛杉矶《世界日报》登载了一条消息。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芝加哥的卡尔登酒店大厅里,紧紧握住93岁高龄的中国抗日老将军刘放吾的手,再三感谢他50年前于缅甸仁安羌解救英军的壮举。4月20日,仁安羌大捷50周年当天,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彼得·威尔逊致函这位将军:“我很高兴与你一同庆祝第二次世界大战缅甸仁安羌大捷。我知道你亲历大战,且对50年前这段历史记忆深刻。只有热心忠诚的人,才能领军在战斗中取胜,或奋不顾身参加战斗,你已经证明了自己出类拔萃的才能。身为中国远征军第113团团长,你曾面临解救英军、美国记者及传教士的艰苦战斗,虽然兵员损失三分之一,你及官兵仍然克敌制胜,完成任务。你的英勇,促成战役捷报。”美国洛杉矶议会议长迪恩·巴纳也于同日向这位将军致贺。
6月10日,英国国防部长马尔科姆·里夫舍德致函这位将军:“今年是仁安羌战役50周年,我愿在此向你及你团官兵对英军的支援,表达最诚挚的谢忱。”7月27日,美国总统布什也致函这位老将军:“在仁安羌大捷50周年之际,我愿再次代表国家,感谢你解救500名美国记者、传教士及数千名英军的英勇行为。”而刘放吾老将军面对如此种种殊荣,却只是淡然一笑,说道:“那是并肩作战的友军,友军遭遇危难,援救是应该的,不能列为战果。”刘放吾老将军对自己因种种错综复杂的原因致使半个世纪来承受的莫大冤屈却只字不提。
然而,历史是公正的。真正的民族英雄刘放吾的功绩得到了社会的公认、赢得了公众的爱戴。台湾当局在半个世纪后,给这位老将军补发了一枚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于1942年1月下旬从泰国入侵缅甸,3月8日占领仰光后,便兵分三路向北追击英军。西路第33师团由仰光地区沿伊洛瓦底江向仁安羌方向发起进攻,企图迅速占领仁安羌附近的油田地区,并协同东路和中路日军在5月下旬清除缅甸境内的英军,切断美、英援助中国军队的路线。4月14日,日军第33师团进攻仁安羌之荒本部队,击溃宾河南岸的英缅军。原田部队也夺取了沙斯瓦、东敦枝等地。
当日下午2时,曾指挥过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鉴于前线情况紧急,面告中国远征军代表侯腾,要求中国远征军迅速予以援助。17时,中国远征军长官部即令新编第38师第113团赴皎勃东地区增援。斯列姆将军于4月17日向刘放吾团长发出手令,请求立即驰援。刘放吾团长正是在这样危急万分的关键时刻率部驰援被围困的英缅军部队的。
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先期到达皎勃东地区的中国远征军第113团,按照英军司令史莱姆的命令,于17日进抵宾河北岸,并于18日拂晓,向该地区日军展开攻击,将其击溃。刘放吾将军生前曾回忆:「当时我们面对的是战斗力很强、配备也很精良的日军第33师团……他们不但有战车和大炮,还有一队飞机。18日凌晨,我的部队在协同作战的英军战车及配属炮兵的掩护下,向宾河北岸的日军采取两翼包围态势,开始攻击。这样一来,敌军包围了英军,我军包围了日军,日军腹背受敌,形势不利,但仍持其精良配备,负隅顽抗,同时以巨炮及飞机向我军阵地猛烈轰射。我军以昂扬战志,必胜信念以及炽热活力,除施以两面夹击外,并向敌正面反复冲杀,直到午后4时,敌军伤亡惨重,放弃阵地,纷纷涉水逃窜。
当年刘放吾团长在枪林弹雨下率部出生入死,解救出众多的被围盟军,立下赫赫战功。但在长期以来的历史记载中,多只提到中国远征军新38师挥师解救盟军甚少突显隶属于新38师的第113团的战功,更少谈及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第113团团长刘放吾。而刘性情敦厚,淡泊名利,沉默寡言,也从来不提“当年勇”。在这种情况下,他的事迹开始被淡忘,并受到不应有的冷遇,甚至不得不靠卖煤球为生。1943年7月18日,他在给孙立人的信中写道:“现职家有七旬余老母在堂,素乏奉养……下有妻儿数口,大者尚不盈十岁,正在求学之中,小者犹在怀抱,嗷嗷待哺,年来全赖几斗军米勉强维持生命以度活……际此困难严重物价高涨数百倍之日,全家大小惟有束手待毙而已。”他虽曾数次向军方求助,竟无雪中送炭之人。
当年刘放吾在仁安羌大捷后,随部队到达印度,即由孙立人保送到陆军大学第七期受训。抗战胜利后,他先后被委派了诸如少将参谋之类的闲职,薪水甚少,不得已做起了煤球生意,但也仅能糊口,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另外,由于孙立人在台湾以发动所谓「兵谏」而下狱,涉及孙将军的一些史料多被销毁或刻意被隐匿。一直跟随孙立人将军的刘放吾将军显然也受到了冷遇、排挤和打击,连一枚应得的奖章也迟迟到不了他的手中,留在身边的,只是一纸发黄的奖章执照而已。谁也没想到这倒反被“冒牌将军”林彦章钻了空子。这个骗子,经过精心策划、巧妙包装后,把自己打扮成在仁安羌战役中解救出英军炮兵团长菲士廷的恩人,而且骗取了时任驻香港英军司令菲士廷的信任。他到处招摇撞骗,捞取大量钱财,直至 1963年8月东窗事发,林彦章在香港被捕才算水落石出,真相大白。真正英雄
刘放吾1963年10月10日,中央军校第14期毕业、于远征印缅各役追随孙立人的方宁,在香港出版《孙立人将军与缅战》一书,提及“冒牌将军”故事。他指出,“新38军师团长级以上的长官姓名中,固然无‘冒牌将军’某某人,即香港报道所载‘林国章’团长云云,在全师的营连长中亦无此名”。那么,真将军又是谁呢?10月18日,《中国时报》的前身《征信新闻报》刊出刘放吾将军专访,至此真假将军的谜底终于揭晓。骗子林彦章的假面具终于被彻底揭穿:他是广东高要县乐隆区马鞍乡人,所受教育不多,是个粗人。1934年左右在高要县念过初中,不久在当地自卫队当队员,两年后升为小队长,开始了军旅生涯。高要县失守后,便逃至广西柳州,以贩卖衣物为业。柳州沦陷后,1944年跑至云南。在混迹昆明期间,他结交了许多人,其中有一位是新1军的吴待旦团长(华侨义务团团长),他曾经说过为英军菲士廷解围的故事。说者本无他意,听者却别有用心。于是,林便在香港冒充起“菲士廷的救命恩人”,别人对他也深信不疑,直至他被捕为止。实际情况是,据吴待旦说,在昆明时确曾见过林彦章,至于救菲士廷事不得而知,所谓援救菲士廷之具体细节,纯系林个人杜撰。回忆录
一些当事人在写回忆录时,因事过境迁难免会有记忆上的错误;有些史学工作者照抄他人书上的错误记载往往也会产生以讹传讹的情况。前贵阳《中央日报》战地记者、现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的戴广德先生认为,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副司令长官杜聿明在他的《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述略》书中把第113团团长写成孙继光是错的。
时任史迪威将军联络官现为南京市政协委员的王楚英先生,是缅甸战役的见证人,他也指出,“刘放吾将军1942年4月17日至20日参加仁安羌之战时为中国远征军新38师第113团团长,这是铁的事实。”孙立人去台后被蒋氏父子制造的冤案下狱,因孙将军被软禁而有关其史料多被销毁或被刻意隐匿,其中有些史实被歪曲后以讹传讹,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八旬老兵写中国远征军回忆录披露《我的团长我的团》主角原型。
“67年前中国远征军入缅抗击日军,近40万参战将士,以近20万人伤亡写下抗战史上的悲壮一页。”昨日是侵华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64周年纪念日,曾任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史迪威将军联络参谋兼警卫队长、现年86岁高龄的王楚英,历时3年写下一部45万字的回忆录《军碑一九四二》,翔实揭秘中国远征军滇缅抗战全过程。前日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披露了60多年前远征军出征缅印的诸多鲜为人知的泣血记忆。
1500名中国伤病官兵不堪受辱引火自焚的悲壮一幕;远征军新5军军长杜聿明率部败退“野人山”,近10万将士忠骸埋骨异域的惨烈情景……昨日是侵华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64周年纪念日,曾任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史迪威将军联络参谋兼警卫队长、现年86岁高龄的王楚英,历时3年写下一部45万字的长篇巨制回忆录《军碑一九四二》,翔实揭秘中国远征军滇缅抗战全过程。
王楚英跟随史迪威见证了中国远征军在印缅战场上的胜败荣辱。在调到史迪威身边不久,就爆发了仁安羌战役。仁安羌是盟军油料供应基地。1942年3月中旬,日军以两个联队(相当于我军两个团)的兵力占领了仁安羌油田,7000余英军被围困。
4月19日拂晓,经过周密计划,新38师师长孙立人麾下113团团长刘放吾带着部队秘密渡河,奇袭仁安羌。清早天不亮就开打了,一下子就摸到日军炮兵阵地,又是手榴弹又是冲锋枪。敌人的炮兵连开炮机会都没有,掉头就跑。后面的日军以为是整个阵地崩溃了,慌忙派了一个大队来增援。刘团长带的两个营,其中一个已迂回到敌人援兵的后面,前后夹击,把援兵也打垮了。
“仁安羌大捷”是中国远征军取得的第一场胜利,以少胜多轰动世界,以1121人的兵力,打败了装备精良的近万日军部队。
“一部《我的团长我的团》掀起了尘封的一角,引起国人对远征军的关注,团长确有其人,就是仁安羌奇袭日军建功的刘放吾团长,一位爱吃辣子的湖南人。”王楚英说,刘放吾也因这一战由上校荣升少将。
1948年,刘放吾自南京抵台,任职凤山陆军军官学校。刘放吾任教时薪水甚少,两袖清风的刘放吾求助做煤球生意的旧部,学会了在哪里买煤灰,怎样做煤球,于是在屏东开了一家煤球店,买煤球者戏称“将军煤球”。
1977年,刘放吾夫妇移居美国。1992年4月,仁安羌大捷50周年,撒切尔夫人访美,拜访了坐在轮椅上的刘放吾。撒切尔夫人握着刘放吾的手说:“我听说过你的英勇故事,感谢你当年救了7000多英国人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