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 帝 揭 秘
郴之有郴,始于《史记》,缘于义帝。义帝,姓熊,名心,乃公元前328年战国楚怀王熊槐之孙。战国楚怀王在位30年,导演了楚国由盛转衰的历史活剧。他初受张仪之骗,放逐屈原,绝齐和秦,却因疆域未得,与秦反目成仇,大动干戈,反迭遭丹阳、蓝田兵败,精锐尽失,诸侯欺凌。最令国人同情的,是他应秦昭王之约,会盟武关,却被秦军武力裹挟至咸阳,后逃亡不成,客死异乡。其归丧之时,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楚怀王死后74年,秦并六国,统一天下。时人楚南公评曰:“秦灭六国,楚最无辜,楚虽三户,灭秦必楚”。大一统的秦王朝仅仅维系了15年,公元前209年秋7月,陈胜、吴广在大泽揭竿而起,天下群雄响应。“当此之时,诸将之徇地者,不可胜数”。由此揭开了轰轰烈烈的亡秦战争。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下,楚怀王之孙熊心被推上了历史舞台。公元前208年6月,熊心从一个民间牧羊人一跃而为各路起义军的首领,袭其先祖楚怀王之名与强秦相抗衡。历史上称战国熊槐为旧楚怀王,称秦末熊心为新楚怀王。熊心即位1年后,即公元前206年10月,“子婴为秦王四十六日,楚将沛公破秦军入武关,遂至霸上,使人约降子婴。子婴即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帜道旁,”秦朝灭亡。然而拥兵自重的项羽自号“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徙义帝于长沙郴县”,密令九江王英布追杀义帝于郴。由此,郴字与义帝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在现今多数人的印象中,义帝不过是一个受人控制,被人利用,任人摆布的“傀儡皇帝”、“倒霉皇帝”而已,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之辈。果真如此吗?唐代诗人胡曾有诗悼曰:“义帝南迁路入郴,国亡身死乱山深。自从埋向穷泉后,几度西陵片月沉”。让我们根据史籍记载,撩开历史厚重而诡秘的迷雾,探究2200年前义帝的真实面目。
一、灭秦亡项 义帝是一面高举的旗帜
短短3年的灭秦战争,一共诞生了5位楚王。一是陈胜,二是襄疆,三是景驹,四是熊心,五是项羽。陈胜首倡反秦,初称将军,后自立为王,号“张楚”,意为张大楚国,不料仅仅6个月,即公元前208年腊月却兵败陈县,在退却途中被自己的御夫庄贾杀害;襄疆、景驹皆身不由己,被人匆匆立为楚王,不消2个月,襄疆于公元前209年9月被自己的拥立者葛婴诛杀;景驹于公元前208年元月被项梁追杀,走死梁地。襄疆、景驹系何许人也?史无明载,估计皆为战国末年楚王的同族。否则的话,在严格讲究礼制的当时,也不可能被人推为楚王。但他俩与楚王族的血脉关系不一定密切,纯粹是应景式人物,恰逢乱世之秋,其悲剧也就难以避免。而项羽为楚王,则属于另类。他本为楚怀王麾下次将,在北上救赵途中,假借怀王之令诛杀自己的顶头上司——卿子冠军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又在决定命运的关键战役——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九战秦军,“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侯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自此项羽拥兵自重,“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出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后天下约”,又怒义帝不肯封他为秦王,“乃佯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当他率兵进至咸阳,“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遂屠咸阳,烧其宫室,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之”。他召集诸侯于戏下,鼓动说:“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惧其威严,皆应声附和。项羽乃大封十八诸侯王,自号“西楚霸王”,强行夺了义帝的名号,凌驾于诸侯之上。更为甚者,项羽视义帝为自己称王的最大障碍,必欲致其死而后快。他不但强占彭城为都城,还密令九江王英布追杀义帝于长沙郴县。这些僭越擅权、大逆不道的行为,引发了以汉王刘邦为首的一批诸侯王的强烈不满。就在分封甫定,项羽引兵东去之时,公元前206年8月,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举还定三秦,由此揭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经过5年血战,终于兵围垓下,项羽自刎乌江,天下从此尽为汉家所有。司马迁对项羽有一段评价最为精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项羽力能扛鼎,勇气过人,身为楚军主帅,独撑危局,屡立奇功,横扫秦军如卷席,在亡秦战争中,功勋卓著,固为一旷世英雄。但他越权犯上,愚昧而不遵循法礼,是他最后成为历史悲剧人物的主要原因。与上述4位楚王不同,熊心是战国楚怀王之孙,属楚王族嫡系血脉,在崇尚礼制的封建社会里,他的这一特殊身份使得他天生具有极高的社会感召力。有人可能会提问:“亡秦之战,为何一定要立楚王?”当时著名谋士范增游说项梁时有一席话,或许可以解答这一问题:“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当项梁召集诸位别将于薛县会盟,拥戴熊心继承楚怀王名号,作为与暴秦相抗衡的一面旗帜时,立即就被各路起义军首领所接受,可谓众望所归。熊心就任楚怀王之时,正值陈胜溃败,死于非命,不久,项梁又兵败定陶,惨遭屠戮,各路起义军群龙无首,惊恐不安,秦军大兵压境,局势岌岌可危。这时楚怀王熊心充分显示了他的宏才大略,采取迁都整编,抚定军心,北上救赵,西取关中等一系列正确举措,迅速扭转了危局,为推翻秦王朝的统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楚怀王的贤明,得到各路起义军将领的一致推崇。以至秦朝灭亡后,即公元前206年元月,诸侯齐聚戏下,共尊楚怀王为义帝,公议是年为义帝元年。即便义帝去世后,刘邦依然高举义帝这面旗帜。这年10月,刘邦闻义帝被项羽所害,“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之河土,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直斥项羽为楚之叛逆,以此表明自己的正义。楚汉相争,刘邦以弱对强,屡败屡战,而以完胜告终,其中义帝这面旗帜给他以道义民望上的帮助是其他任何力量都不可比拟的。旗帜是方向,是核心,是民心所向,是力量之源。义帝这面旗帜两次被高高举起,在秦末汉初这段短暂的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怎么评估也不会过高。
二、北战西征 义帝是杰出的战略家
公元前208年6月,项梁于薛县会盟,集别将拥立熊心为楚怀王。在此之时,“戍率陈胜等反故荆地,为‘张楚’。胜自立为楚王,居陈,遣诸将徇地。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卫令丞反,以应陈涉,相立为侯王,合从西乡,名为伐秦,不可胜数也”。至公元前208年冬,陈胜遣部将周章将兵数十万,进抵陕西临潼,逼近咸阳。秦二世皇帝无奈大赦天下,尽遣郦山囚徒,使少府章邯为将,击破周章军,“二世益遣长史司马欣、董翳佐章邯击盗。杀陈胜城父,破项梁定陶,灭魏咎临济,楚地盗名将已死,章邯乃北渡河,击赵王歇等于巨鹿。”严重的军事态势,对楚怀王的才能无疑是严峻的考验。正是在这“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危机时刻,楚怀王当机立断,“徙盱眙,都彭城,”迁都以避敌锋芒;“吕臣军彭城东,项羽军彭城西,沛公军砀”,调整军队部署,集中优势兵力在彭城周边形成犄角之势,相互呼应,严阵以待;俟军情稍缓,即召开军事会议,派出宋义、刘邦两支精锐大军,一路北上救赵;一路西征灭秦,并“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正是这一正确的战略决策,一举奠定了亡秦战争的胜局。从陈胜起义到项梁战死,历时1年5个月,起义军虽奋勇作战,但相对秦军而言,并未取得战略上的优势,反而受秦军压制,数路大军被击溃,主帅牺牲,人心惶恐,起义濒临失败的边缘。熊心即楚怀王位后,各路起义军重新集聚起来,军威复振。从公元前208年闰九月刘邦率军西征,到公元前206年10月秦王子婴投降,历时1年3个月。因此,义帝与陈胜、项梁相比,显然更具战略眼光和王者气概。说他是杰出的战略家丝毫不为过。
苏轼在《论范增》一文中说“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之关,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可谓一语中的。
三、治军选将 义帝是说话算数的统帅
“张楚”军溃散,陈胜被杀,熊心登上历史舞台。此时的他,虽袭楚怀王之号,却无战国楚怀王之尊。严格地说,只能算幕后人物。这是当时历史特定环境所决定的。陈胜死后,公元前208年端月,“涉将召平矫拜项梁为楚柱国,急西击秦。二月,梁渡江,陈婴、黥布皆属;四月,梁击杀景驹、秦嘉,遂入薛,兵十余万众。”此时,刘邦兵力不足万人,“沛公如薛见项梁,梁益沛公率五千,击丰,拔之。”各路义军领袖统归项梁节制,表明项梁取代陈胜,成了反秦义军的核心。可惜天不佑梁,由于骄恣轻敌,公元前208年9月,项梁大军在定陶被秦军衔枚疾进,偷袭击溃,他本人也死于乱军之中。此时,作为即位不久的楚怀王熊心,敏锐地把握住历史给他的机遇,迅速将指挥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一面迁都,组建王室;一面整顿军队,“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一面任命军队将领,“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封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吕臣为司徒,其父吕青为令尹”,“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这时熊心尽显君王之象,牢牢掌握着军队最高指挥权,是楚军实际上的统帅。可惜这段时间不长,宋义、刘邦两支精锐大军派出后,“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特别是项羽,矫楚怀王之令擅杀主将宋义,并取而代之。楚怀王也无可奈何。为亡秦大计,虽不情愿,也只得任命项羽为上将军。项羽取得巨鹿大捷后,诸侯皆仰其鼻息,莫不俯首听命,实际上取代楚怀王,成了凌驾于各路诸侯之上的霸王。即便如此,面对项羽的骄奢暴虐,义帝也是不卑不亢,坚持原则,表现出君王应有的气度。如“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彪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挟义而西,告渝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僄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更令人敬佩的是,当刘邦先入关中,受降秦王子婴,而“项羽随后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项羽遣人还报怀王,要求封他为秦王。对此项羽信心满满,认为他歼灭了秦军主力,功劳最大,威信最高,封王之事顺理成章,就像他矫杀宋义自命为上将军一样,怀王不可能不同意。谁知这次怀王的态度却非常明确,“如约”两字,掷地有声,不容分辩。当然,这也就彻底得罪了项羽。项羽干脆将义帝一脚踢开,夺了义帝天下盟主之位,自作主张分封诸侯。殊不知,这样一来,项羽就有了“背主篡位”的恶名,由此走上了众叛亲离、引颈自杀的不归路。
苏轼评曰:“项羽之兴也,以立楚怀王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可谓一针见血。
四、建陵凭吊 刘邦为义帝举行国葬
《国语·齐语》称:“陵之为终,以为葬地”。我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礼仪典章制度完备。作为礼仪典章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丧葬制度,规定得十分明确。只有帝王的坟墓才能称之为陵,而且陵园的建设,皆由官府监办,谁也不敢在这个问题上以身试法,否则肯定杀无赦,灭九族。因此,义帝陵肯定是刘邦亲自批准,下旨建造的。应该说,作为楚怀王的熊心,对刘邦是格外眷顾的。封沛公为武安侯,为砀郡长,将砀郡兵,又认定刘邦是“宽大长者”,独遣刘邦“挟义西行”,收陈王、项梁散卒,一路避开秦军主力,招降纳叛,终成气候。义帝生前对刘邦可谓慧眼识英雄,偏爱有加;死后又以其声望助刘邦高树道义之旗,使刘邦在楚汉争霸中赢得了主动,这也是刘邦在与项羽的交锋中,尽管一次又一次被打得溃不成军,却能很快重振旗鼓,最终消灭项羽虎狼之师的重要原因。义帝给予刘邦政治上的巨大号召力,是其他任何力量都不可比拟的。而刘邦对楚怀王也是感恩戴德,对其嘱托更是一体遵行。当他攻入咸阳,“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因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当他听说义帝被害,“袒而大哭,缟素三军”,当即为义帝发丧,亲自举办了三天的丧礼,并告示天下,誓与项羽不共戴天。更难能可贵的是,刘邦称帝后,马上下旨将义帝之都郴县升格为桂阳郡治,于义帝被害处修建陵墓,并派遣安国侯王陵、威武侯周勃、临武侯樊哙一干朝廷重臣专程赶赴桂阳郡,为义帝举行了隆重的国葬。据《万历郴州志》记载,三侯所过之郡县,以后都建有三侯祠,可见刘邦为义帝建陵凭吊影响之深远。
五、心有余悸 司马迁不敢为义帝作传
司马迁作《史记》,独创体例:帝为本纪,王为世家,名人为列传,秦汉之际风云人物皆有所属。其中项羽入本纪,陈胜列世家,均专题介绍,独立成篇。班固作《汉书》,体例更臻完备。他认为项羽非为皇帝,不应入本纪,故将其与陈胜合著一篇,归入列传。虽有变化,两人好歹均在史书上占有专版,格外引人注目,流芳后世。而令人感到非常奇怪的是,同样在秦汉之际作出重大贡献,甚至是于成败有决定性意义的义帝熊心,司马迁、班固这两位鼎鼎大名的史学家恁给生生地遗忘了!是熊心的地位不够吗?非也。熊心先贵为王,后尊为帝,即使不入本纪,至少当进世家;是熊心的贡献不大吗?非也。熊心受命于危难之际,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果断制定一系列军政大计,一举扭转乾坤,厥功至伟。义帝的人生经历远比陈胜、项羽要坎坷,任职时间比陈胜要长,职务比项羽要高,可为其作传的题材比陈胜、项羽更详实、更丰富。这些,司马迁、班固不可能不意识到。可此二君就偏偏不为义帝单独立传。这其中的缘故岂是“疏忽”二字可以敷衍的了!仔细阅读《史记》,联系司马迁本人的辛酸经历,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奥秘。首先,在亡秦战争中,刘邦作为楚将,一直受命于熊心麾下,熊心为君,刘邦为臣;其次,亡秦之后,诸侯共尊熊心为义帝,是年定为义帝元年。而刘邦统一天下后,也是将这一年定为汉元年,可知刘邦建国是继承了义帝的统绪;再次,刘邦登基,虽主要是群臣拥戴,但刘邦自己的理由却是“义帝无后”。假设义帝有后,刘邦岂不有篡位之嫌吗?事关汉家宗庙社稷大事,司马迁、班固岂敢擅写?更何况司马迁已在李陵降匈奴一事上,得罪了汉武帝,受到残酷的“腐刑”。谏言尚且如此,白纸黑字写成文章,又事涉皇绪秘讳,其后果谁可预料!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称:“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彀下,二十余年矣。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誉,自洁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又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积日累劳,取尊宦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四者无一道,无所缺长之效,可见如此矣。……尽思索,今以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阘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又说:“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因此,司马迁不为义帝立传,原因只有一个:政治因素。班固写《汉书》时,依旧是大汉天下,他也深谙其理,不敢触碰义帝这一敏感话题。而汉以后,时过境迁,史家更不复赘叙。但我们还是要感激司马迁,虽然他没有专门为义帝作传,但他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诚以考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凭着一个正直而严谨的史学家的良心,他巧妙地将义帝的主要生平事迹分别写进了《史记》的其他章节中。我们通过这些描述,依然可以还原义帝当年“擢污泥而不染,挽狂澜于即倒,富贵不淫,威武不屈”之一代君王的谦谦形象。
六、读史论道 何孟春为义帝鸣不平
凡论秦汉之际的历史,义帝是一道绕不过的坎。其令人唏嘘的一生,自汉以降,历代都有人评说。而其中最为精辟的,莫过于明代礼部尚书、郴籍名士何孟春。现将他《馀冬叙录·君道》中关于义帝一篇全文照录:
吾楚于春秋弗与也。然六国之灭,言者以楚最无罪,岂齐晋诸君不足惜亡,若怀王之为民痛念耶?怀王过听轻行,固秦所诱弄,齐晋所递笑者。而民特怜之,不怀王故矣。田氏代,韩赵魏分,齐晋非夫旧脉。惟楚由颛顼溯鬻熊,而迨怀王,其统未之奸也。齐之田,晋之韩赵魏,国皆不义。赢秦续吕得天下,重无复仁义焉。义之名,楚可丁耳。虽在春秋必捋。楚与六国之灭,所以楚最无罪,而民特怜之,此其亡秦必楚与。陈胜不立楚后以败,此居巢人立楚之后之言,所以拳拳而为楚世将劝与。怀王孙心,复为怀王,从民所望,义所当矣。秦亡楚帝,则天下自此有归。项籍知尊名乎义,而心出于佯,命焉不用。江南之逐,旋杀于郴。羽其时,虽犹冒楚之称,已知不可姜,虔籍斯不可姬,统而已奸,一无复仁义,天下负羽以不义之名。义之名,于是乎始归于汉。呜呼,以涉而势乃不长,既帝之,又弑之,狐埋狐搰,长如何也。楚之所以帝者,楚之义也。羽杀义帝,是羽自堕其不义,而自灭其楚矣。今羽之言,以为吾家所立,非有功伐,夫何以论功伐为哉!顾此吾家主,凡奉吾主行事而已。而谓其主之无所服役,至忿戕乎主,擅主之家,则凡同吾奉主行事之人,孰肯忍倓然而主乎家也!呜呼,汉欲不兴,楚其欲不灭耶。汉鼓大义之名,义不以力,董公之说行,缟素三军,于此乎得以击楚之杀义帝者矣。向使其义帝之名以尊,大统以定,高材捷足,得鹿以献。羽其所称霸,犹春秋桓文之义,俱天下诸侯以朝盱眙之都,芊庙世楚,吾家其不为有主乎?而羽不然,九江王纵未叛楚与汉,而义与不义,已潜归于此。义与不义,其为兴灭要如此哉。春观楚汉相距之际,疑汉败楚之难,虽然吾不能尽许汉也,隆准公新城发丧,袒哭三日,义兵加贼,何所向而足诛,而爰于彭城;置酒交会,销感激流涕之气,遣隋何私约九江王,用杀义帝者,而击楚之杀义帝者,此不足为名矣。是以睢水荥阳,几临危绝,汉难以楚,其义之未甚奋邪。楚之未即灭,汉之未即兴,其义之未甚奋之过也。吾惟深悲夫义帝,故因论义不义为兴灭之机。遂有暨刘项之事而反复之。刘项于义帝,事等北面。义帝生存之时,尝为帝矣。作史者曾无楚义帝纪,楚世家又不缀其事,始末不具。始云在民间为人牧羊,不知何人,踪迹何地;方立之之时,不知其年;方杀之之时,不知其敛葬之礼;方汉即帝位之时,其遣官临祭,分户奉守之举,不知其有也不也,悲乎!亡秦必楚,楚最之罪,秦亡楚帝,帝楚之义。涉楚乎怀王之未立,羽楚乎义帝之已杀。怀王之未立楚而张,楚之伪也;义帝之已杀楚而西,楚之逆也。楚怀王孙心之为楚王,为义帝,楚之义也。义帝以首汉可也。而史氏首逆楚于本纪,首伪楚于列传,于义帝不列之纪传之间,其梗概略附注之刘项之事,此吾暨刘项之事而反复之。所以论义不义为兴灭之机,而重致辨乎伪逆。呜呼,义动人心,为人所怜,楚人立庙,延祀永年,至于今日,不亦宜乎!
何孟春是郴州人,生活在明代成化~嘉靖年间,少年聪颖,一生笔耕不辍,有数十篇著述收入《四库全书》,为有明一代鸿儒。作为郴州人,他对发生在郴州的人和事当然格外关注。此篇关于义帝的文章,虽篇幅略嫌短小,却鞭辟入里,令人叹服。
后记:义帝陵作为申报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项目之一,已经省文物局评审通过,正报国家文物局待审。国保单位,每5年评审公布一次,机会难得。在此之前,义帝陵已两度申报,均以“建筑本体为现代建筑,无文物价值”而宣告失败。此次申报能够顺利通过省级评审,一赖我市全国人大代表的提议;二赖省里专家的临场点拨——申报重点由物转人,轻本体建筑,重历史人文。思路一改,义帝的历史价值赫然突现,申报成功的前景遂一片光明。公元2010年1月17日,北湖区召开义帝历史价值暨义帝陵保护利用专家研讨会。省市专家、市区领导齐聚一堂,讨论殊为热烈。会上,因时间关系,本人仅作了提要性发言。北湖区文化局拟将会议成果辑集出版,促使我在原提纲的基础上,再多方查阅义帝相关资料,遂成此文,一为义帝正名,二为义帝陵申国保尽宣传之责。
2010年1月30日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
2、班固:《汉书》
3、何孟春;《馀冬叙录》
4、刘华寿:《郴州历代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