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23 > > 详细内容

对青年教师不能一味“催赶”_综合研究

  李敏是我以前的,去年从师范学院毕业后到一所高中任教。早在上高中的时候,她就梦想有一天自己能够登上三尺讲台。所以,刚开始工作时,李敏的内心充满了激情,决心要成为一位受学生欢迎的好。

    可是三个多月之后,李敏就告诉我,她准备报考研究生,想永远离开这个行业。我本想再给她鼓鼓劲,年轻人在成长的路上难免遇到挫折,要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可李敏说她去意已决,因为她感到自己就像一头时刻被人用鞭子驱赶的驴子,没有了思想,没有了自信,只是在匆匆地赶路,内心迷茫而痛苦。

    原来,李敏所在的学校为了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让他们能尽快胜任工作,采用了这样的管理办法:一是听课制度。学校由主管各年级的校长牵头,加上各科的骨干教师组成一个听课小组,他们可以随时进入青年教师的课堂听课。而且,对于李敏这样刚毕业的教师,必须保证每节课都有人听。二是赛课制度。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每两周进行一次赛课活动,评委是年级组长、主任和相关学科的骨干教师,连续两次赛课排名后三位的教师将减少所教班级的数量,连续四次排名在后三位者将调离教学岗位。三是与学生同考制度。学生进行月考、期试和期末考试时,青年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参加考试,考试成绩要同本人的年度考评、奖金等挂钩。

    对于李敏来说,这些制度就像镣铐一样束缚着她,使她的精神整日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本来在课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但因为初为人师的拘谨,因为教学经验的不足,还因为听课领导和教师在场,课堂便没有了预想的精彩,尤其是课堂上出现的一些意外,更让她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这种“失败”的课堂招致了学校领导的不满和批评,也严重挫伤了她的自尊和自信。每天“伤痕累累”地走出教室,她无法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课堂,从中汲取经验、发现不足,而是要战战兢兢地去面对又一个灰色的明天。渐渐地,她感觉到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遥远。

    笔者以为,李敏所在学校实施这些管理措施的初衷是好的,但他们对这些青年教师不应一味地“催赶”,而应以一颗仁爱之心、宽容之心,积极地引领青年教师的成长。在笔者所熟悉的一些学校,就有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为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选好“师傅”(通常都是本学科教学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使青年教师可以从“师傅”的课堂上不断汲取营养,从“师傅”的点拨中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日渐丰富、充实而灵动;不仅为青年教师提供本专业方面的书籍,让他们在本学科教学方面游刃有余,还提倡教师多阅读教育经典,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陶行知教育教学名篇》等,使他们能够在不断的和反思中逐步成长起来;青年教师每一个月上一次汇报课,在汇报课上听课领导和教师可侧重于发现青年教师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成绩。这种成功的喜悦将使他们前进道路上的脚步更加坚实有力。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要多给他们一些实实在在的引领,这比一味地强制“催赶”,效果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