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教师学生管理策略精选_综合研究
1.误解:有了规则后,应该知道怎么做了。
正解:学生从小学一年级起就知道该怎么做了。他们只不过要试一试水,看看你的容忍度有多大,你对规则的执行尺度是怎样的。
2.误解:我不能花太多的时间在规则上,因为我的任务很重。
正解: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研究显示,课堂上用于教学时间比例最高、用于处理纪律问题的时间比例最少的,在新学年的前两周花在教学生纪律规则、程序、标准和要求上的时间最长。
3.误解:规则宣布即可。
正解:规则是教出来的。
4.误解:规则是总的指导大纲。
正解:规则必须明确成文。指导大纲是目的和目标。
5.误解:如果你一开始很好地把规则教给了学生,你在一学年中就不用反复地重复它们了。
正解:必须在一学年中跟学生系统地复习规则。
6.误解:教学生规则必须严格。
正解:教学生规则是为基于相互关爱的合作打下基础。
7.误解:学生不喜欢且怨恨规则。
正解:学生欣赏且尊重课堂纪律严明的教师。
规则:教师应该告诉学生什么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规则是对某行为的要求和标准,以及发出这个行为的条件。我们每时每刻都会遇到规则,小到“红灯停、绿灯行”,大到国家的法律法规。社会的任何方面都是由规则来规范的。每一个机构、每一场比赛、每一项活动都有自己的一套特殊规则。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完全脱离规则的束缚。
此外,规则不仅仅是用来约束人的,设计合理的规则对学生的课堂行为有指导作用,对于师生间的互动与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堂组织良好的课,不仅意味着学生确切地知道他们应该遵守哪些规则,还意味着他们训练有素,能主动地遵守这些规则。
什么时候制订规则
纪律规则要尽早建立,从新课开始的第一分钟,到开学第一周,是建立纪律规则的黄金时间。
制订规则的原则
·规则必须要能够被接受,并从学生的角度看是合理的。
·重点聚焦于可观察的行为,应该对具体的恰当行为进行概述。
·所有规则都是公开的,规则制订之前的违规行为不予追究。
·规则必须是可执行的。
·规则应该表述得清晰,让学生确切知道教师对他们有什么要求。
·规则应该尽可能地简洁(在不影响清晰的前提下),学生理解、记忆和遵守起来相对容易。
·规则应该是对行为的合理要求。
·规则的措辞应该有利于积极、安全的课堂氛围的形成。
·尽可能地对规则进行正面表述。
·应该把规则及其道理认真地讲给学生听。
·纪律规则应该与学校和学区的有关政策保持一致,但并不是对它们的简单重复。
·纪律规则应该贴在教室的显著位置,并被教师经常提到。
·有的教师让学生参与纪律规则的制订,但无论规则是怎么制订的,都应该把规则正式地教给学生。
·不同的场景(如果教室和操场)使用不同的规则。
·规则的实行、违反所带来的结果,必须始终保持不变。
·不要制订你不愿意执行的纪律规则。
·全校性的规则,特别是有关安全的规则,应该向学生作详细说明。
·在达到目的的前提下,规则制订的条数要尽量地少,用1条规则涵盖多项内容,在给学生讲解规则时,要多举例。
·由于不同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对学生有不同的行为要求,因而需要分别制订具体的规则和程序,以确保课堂的顺利运转,这些环节包括:
一节课的开始和结束,包括出勤管理程序,在这段时间学生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对铅笔、卷笔刀等用具的使用的要求;
主要由教师讲解时的要求;
做课堂作业时的要求;
回答问题的要求,比如回答问题必须举手,叫到后才能回答;
分组活动的要求。
www.77y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