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23 > > 详细内容

武汉中考历史(课改)考试说明解读_中考历史

    考试范围增加 教材必须吃透
    受访者:武汉六中初中部教研组 
    [考试形式]
    、历史合卷。考试方式为开卷笔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
    [试卷结构]
    两科合卷的满分为80分,两科各占40分。历史部分包括选择题30分和非选择题10分。考试成绩以等级呈现。难度系数在0.80左右。相关变化
    1.考试范围有所增加。教材由去年的3本增加到4本,使考试范围也增加了,去年是从抗日战争开始,今年从鸦片战争开始。
    此外,中国近现代史所占比重由原来的38%增加到40%,世界近现代史所占比重由原来的62%降为60%。
    2.内容有增有删。
    增加的内容有: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近现代化的起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解放后科技与文化等,在“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中增加了“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等。
    删减的内容有:社会主义道路的探求、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亚非拉国家独立和振兴等,另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中删了“最可爱的人”和“土地革命”这两个内容,在“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中删了“近代自然”部分。
    3.题目呈现的方式更加多样,情景设置十分鲜活,但终极答案还是教材。
    4.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考查,三者不可偏废。
    具体而言,重点知识的考查强调基础,主要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基本能力的检测主要包括阅读和理解简单历史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的能力,迁移和整合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评说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的能力;相关情感的考评,重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的感悟。
    5.设计科学,题型简约,反映出考试在体现课改精神上的有益探索。例如《考试说明》中例题10,既体现历史的三维目标要求,又反映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还包括了材料解析、填空、选择与问答等多种题型的考查,具备较强的开放性,很难得。课改下的历史命题,将努力做到主题思想集中、三维目标突出、现实意义明显、考查形式合理,反对过分讲究形式,单纯测试技能,盲目追求创新。
    6.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发展性。历史试卷在体现基础性的同时,努力做到贴近的生活实际,加强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努力做到识记与理解、探究与创新同步,加强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现实问题的能力考查,彰显学生个性。
    [备考建议]
    1.重视四本教材的复习。
    2.结合全市下发的“政治、历史知识与能力要点”中列举的考点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历史专题。
    3.认真分析四套试卷,从中找出相关内容进行有效复习。它们分别是:1月调考课改区和非课改区的试卷、2005年武昌区课改试卷、考试说明中的样卷。
    4.学会通过历史联系现实。联系自己熟知的生活情景考查主干知识,是课改命题的基本趋向。这种考查方式的目标要求主要是再现基础知识,它与传统考查方式的最大不同就是有情景。有了情景,就有心境;有了心境,就有智慧。另外,依据现行教材,联系乡土历史,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知乡爱国之情,也是考试命题的常见做法。
    5.灵活运用学科知识,处理相关史实。依据内容标准的规定,对学科的核心知识进行深层次的考查,体现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以及学科知识与现实问题的综合思考,是课改倡导的基本方向。如何灵活运用学科知识,是学生和应该认真思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