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无为 品书香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22 > > 详细内容

物理课程标准_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 言

 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思维的有形体现。
  在义务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探究实践,注重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
  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
  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研究的基础;学理论则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
  义务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习初步的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基础课程。
  在义务阶段,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终身的探索兴趣。
  (2)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3)通过科学探究,使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态度。
  (4)通过科学想像与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5)通过展示学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观。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注重全体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义务阶段的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发展的基本需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全面提高公民的素质。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走向社会
  义务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实践能力。
  (三)注重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研究方法,培养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技术渗透于教学之中。
  (四)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结合国际的理论和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使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的世界观。
  (五)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课程应该改革单一的以甄别和选拔为目的的评价体系。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不断进步。

 三、课程标准设计
  (一)课程标准设计框图
  图1为物理课程标准设计框图。《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为:提高全体的科学素质。由此,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组成。探究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内容含有三个主题: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在课程实施建议部分,分别为教师、教材编写者、管理人员提供了教学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以及学习评价建议。
  (二)课程标准设计的几点说明
  (1)义务阶段的课程以提高全体的素质为目的,因此《标准》规定了面向全体的基本学习要求。
  (2)《标准》不仅对“知识与技能”提出了基本要求,而且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均提出了相应要求。
  (3)《标准》特别将科学探究纳入内容标准,旨在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不仅应学习知识和技能,还应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了解科学·技术·社会(sts),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探究应渗透在教材和教学过程的各个部分。
  (4)为了进一步将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渗透到内容标准中,帮助教师更好解内容标准,《标准》特别在内容标准中增设了样例和活动建议,它们不是必学内容,仅供教师参考。
  (5)《标准》为义务阶段的教材编写留有自主空间,也为课程的具体实施留有回旋余地。
  图1 课程标准设计框图

义务教育阶段 培养目标定位

▲提高全体的素质

课程基本理念

▲注重发展,改变学科本位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走向社会

▲注重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内容标准
(含样例和活动建议)
探究内容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定与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分析与论证

●评估

●交流与合作

物 质
物质的形态与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新材料及其应用
运动和相互作用
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
能 量
能量、能量转化与转移,机械能,内能,电磁能,能量守恒,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教科书编写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

▲学习评价建议

 

此文章共有4页  第 1 2 3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