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21 > > 详细内容

今年高考语文复习的计划和策略_语文计划


    今年的硝烟还未散尽,2012届高考总复习的序幕又即将拉开。如何针对语文的自身情况,合理安排好复习,统筹兼顾,达到预期的复习目的,是高三语文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提供一些设想与建议,以期成为老师和高三同学制定复习计划的参考。
    第一轮复习
    一、指导思想:  
    全面复习,不遗不漏;厚实积累,拓宽视野;发展智能,提高素养;积淀文化,修炼文气;蓄养文才,提升文品。
    二、主要策略:
    1、重视基础,全面复习。
    一轮复习要根据今年《北京高考考试说明》从字音到写作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既关注“热点”,也留心“冷点”(如近义词辨析)甚至“冰点”(如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决不能存有任何侥幸心理。现在各地试卷题量有减少趋势,因而个别考点在高考试卷中轮空,比如近几年全国卷十几套试卷中对语基知识的考查,没有出现标点题。还有有的试卷有字形题,无字音题;有的却相反,有字音题,无字形题;有的卷考文学常识题,有的则不考。所以上一年未考的考点并不意味着不重要,更不意味来年仍然不出题。其实,过去一些“冷点”完全可能变成后来的“热点”,比如说北京卷在今年之前有好几年没考“语句衔接题”,但在今年基础知识的板块里“语句衔接题”卷土重来,并且与词语辨析合并考查,成为“热点”考题。所以,我们一定要全面复习,要兼顾“热点”与“冷点”,不放过任何一个考点。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同时,要注意回归教材,查缺补漏。认真分析一下高考,几乎都可以用中学教材里的知识来解决。教材提供给我们词语注音和解释、文学常识与名句名篇、写作素材与范例等。尤其是文言文,试卷上的每个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每种句式的特点等,都能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的知识点。特别是近几年高考,有相当多的课文中现成的句子直接搬上了试卷。试想,如不熟悉教材,这些题目又怎么能答好?
    2、突出重点,主攻读写。
    备考过程中,应突出阅读鉴赏和训练。这两大方面占分多,一招不慎将满盘皆输。
    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需要循序渐进,先要准确理解有关鉴赏术语的含义,然后阅读一些鉴赏文章,再尝试答题,答题思路,做到有观点有分析,这样就可以尽量避免方向性的错误,保证得分率。
    作文方面,要全面训练各种常见文体,广泛阅读各类文章,大量积累写作素材,从而写出构思新颖、材料新鲜、用语贴切、有表现力、见解独特的好文章。同学们作文,现存在一种较普遍的不良现象:一味追求选材、手法和语言的新奇,而忽略对文章立意的推敲、斟酌和提炼。对此,我们要在立意上下功夫,做到“袖手于前,疾书于后”,也就是说要认真研读、品味原材料或话题,仔细揣摩、领会出题人的意图,准确把握材料话题或标题的内涵,结合自己熟悉的素材,从而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立意不仅要符合题意,还要健康,深刻,要在文中自然、真切地表现爱国心、父母恩、师生情、同学谊、奋斗志、英雄气,弘扬真、善、美,学会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其内在的因果关系。
    3、研究题型,把握。
    分析研究前三年高考试题的题型变化,对于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至关重要。虽然北京新课改高考已经两年,题型上已貌似稳定,但从今年的高考卷就可以看出出题人还是在不断调整的,与上一年相比是有变化的,比如阅读延伸题的考查形式。另外《考试说明》附录的一些高考例题年年也有些变化,我们就要分析这些例题以及它们变化的情况,掌握高考动向,了解常见题型,从而总结答题技巧,提高得分效率。因此,认真分析这些从这么多年高考命题中筛选出来的有代表的题目,把它们用好。
    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考试说明”,因此,考生在语文复习过程中要认真学习,以明确复习和训练的具体内容与范围,避免走弯路、费时间。同时还必须研究近三年高考题,找准高考的演变轨迹和发展趋向,以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具体要求
    (一)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高考语文注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让那些平时阅读面广、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能得高分。因此,在和复习备考中,要在“用”字上花功夫。要善于从学生语言运用的实际和教材、报刊杂志以及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语言实例入手进行分析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讲完一个考点后,要有针对性地做专题训练,发现问题继续追测,让知识在不断运用中得以巩固。
    (二)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在高考中所占比重大,能力要求高,学生得分难度大。由于现代文阅读考查目标的多元性(主要是阅读能力,如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感悟能力、审美评价能力等),大多生都感到很棘手,是复习中的难点之一,如果缺乏系统的训练观念,漫无边际或零打碎敲,必然会事倍功半。现代文阅读要围绕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实施“分项训练”的策略,不能一味地做题讲题、就题讲题。复习中务必做到“三个准确”:一是准确理解《考试说明》中关于现代文阅读的具体要求,领会其精髓。二是准确地选择训练材料,不求其杂,但求其精;不求其多,但求其真。三是准确地评价学生的训练情况,评价准确才能导向正确,尤其是主观题的答题要旨要确保准确。
    (三)文言文阅读及断句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内容紧扣《考试说明》,主要检测通过课内的学习把知识迁移到阅读课外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阅读试题与课本结合紧密,因此,必须扎扎实实地学好课本。要多整理、多积累,掌握《考试说明》规定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为能力迁移夯实基础。文言断句要注重句意的理解,当然也有必要掌握相关技巧。在文言文复习中,必须以掌握实词,读懂文言文为重点。
    (四)重要作家作品的识记及名句名篇的默写
    目前,暂按北京市考试院《今年高考考试说明》附录中规定的篇目进行复习。要求背诵的38篇古诗文,一定要不折不扣地背诵。对有些“名句名篇”,不仅要熟练背诵,而且要能准确地默写出来。另外,对在中外文学史上有较大影响的作家、作品,要加强识记。
    (五)文学鉴赏
    训练的两项基本要求:一要立足课内,巩固知识,学会迁移;二要理解作品,解读内蕴,确切表达。复习的三个基本方法:一是“读”,即读典型精要的鉴赏短文;二是“写”,即写简短而完整的鉴赏文字;三是“练”,即选择适量的符合考纲要求的练习题进行训练。
    (六)作文
    作文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的成败直接关系到高考语文成绩的好坏,应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作文训练的总体目标是:在文体上,不限中求擅长;在内容上,自由中求最佳;在角度上,稳妥中求新颖;在表达上,得体中求文采;在书写上,规范中求美观。
    第一,储备要宽。要引导学生拓宽视野,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了解时代脉搏,注重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表达生活、评价生活,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此外,要多读书报时文,占有鲜活材料。只有生活储备丰富,知识储备充足,才能写出动人的文章,才有了创新的基础。
    第二,审读要准。无论是“话题”还是“材料”,审读都是最初的关键一步。对“话题”或“材料”的准确把握,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在教学和复习中,要提高学生审读材料的能力。审读能力以思维能力为基础,因此,培养思维能力乃是关键中的关键。
    第三,要求要严。一方面,要给写作以自由度,由“戴着镣铐跳舞”变为“放飞的风筝”;另一方面,对写作的基本素质诸如标题、书写、用词、标点等各方面要严格要求,字要规规矩矩书写,词要反反复复推敲,句子要认认真真组织,苦练写作基本功。此外,质量要以数量为基础,作文训练必须达到相当的数量。
    (七)其他要求
    1、文学常识的复习适时穿插其间,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自始至终穿插其间。
    2、作文训练应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的始终,训练要在文化、文气、文品上下功夫。
    3、每周至少安排两节自由阅读课,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和作文材料。
    4、选择题的训练要扎扎实实,确保有较高的通过率。
    5、要特别重视第二卷所涉及的内容,复习时间要占总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第二轮复习
    一、    指导思想:
   

[1]  


【温馨提示】所有资源完全免费,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你不愿意作品在本站发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