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19 > > 详细内容

从感兴趣的开始_课改与自主学习

从感兴趣的开始

在探究教育活动中,能否在过程中自由、主动地参与,能否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现和创造,是否注重幼儿的体验以及好奇、探索、合作的学习态度的培养是幼儿能否获得主动发展的关键。本文试图以一次从幼儿生活经历中引发的学习活动为例,对培养探究能力作些探讨。

一次,参观社区水族馆,孩子们对鱼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个孩子自信地对身边的伙伴说:“这条大鱼肯定是这条小鱼的妈妈。”

身边的小伙伴不屑一顾:“你怎么知道?”

“真的,我在这里看了很久了。大鱼游上去,小鱼就跟上去;大鱼好厉害,瞧!它浮在水面上了。”一个女孩激动地说,“又停在中间了,快看!沉到水底去了。”

……

孩子们对鱼为什么能在水里自如地“游上游下”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并一直延续到回幼儿园之后。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我鼓励幼儿查寻有关这方面的知识,自主地交流讨论,最后又通过小实验“鱼儿的秘密”让明白鱼调节自身在水中位置的秘密武器是鱼鳔。

渐渐地,孩子们从鱼的秘密扩展到了对生活中物体沉浮现象的思考、探究。于是,我将园的戏水池作为实验场地,准备了萝卜、石头、气球、海绵、泡沫、橡皮泥、木制品、小贝壳、毛线等材料,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欲望,推动孩子们的自主探究活动。

一个小男孩试图用一些小鹅卵石将一块盘子般大小的泡沫板压沉,但没有成功。他换了一块碗吕大的泡沫板,再把小石子一块块放上去,也众所周知了。接着,他又拿来一块大砖头压在泡沫板上。“成功了!”他高兴得又蹦又跳。

有三四个孩子正在探究萝卜的沉浮现象。其中一个孩子很自信地对我说:“,萝卜这么重,肯定会沉下去。说完他将萝卜放进水中,萝卜果然沉到水底。我笑着对他说:”你有没有办法让它浮上来呢?“几个孩子听了,立刻行动起来。他们拿来塑料刀等工具,有的萝卜上挖了一个小洞,发现萝卜还是下沉,便将小洞慢慢挖大,变成小船状,萝卜果然浮在了水上;有的将萝卜切成片状使其漂浮在水上……

一个小男孩把气球的气放光,换成水,气球就沉下去。一个女孩正用氢气球吊沉在水底的小贝壳。还有一个男孩将塑料小鱼踩在脚下,高兴地对旁边的孩子说:“你看,小鱼沉下去了。“旁边的孩子看了看说:“你脚一松开,它就会浮上来了。我

的办法比你更好,不信你看。”说着,他用橡皮泥将鱼包起来,放在水里,可鱼还是浮了起来。这个孩子没有放弃,他又加了一点橡皮泥,……也许是被同伴执着的探究精神所吸引,旁边脚踩塑料小鱼的小男孩开始与他合作了。他们换了一条更小的鱼尝试着,最后终于使塑料小鱼沉下去了。……

孩子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在观察、交流、合作中形成了互动式的探究关系。

为了有效开展探究性活动,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非常重要。

第一,追随孩子的兴趣。兴趣是孩子们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动力。从上例中可以看出,探索“点”始终来自孩子的兴趣,而我只是在孩子们需要的时候,和他们一起查找资料,交流讨论,并为他们提供充分而多样的操作材料,努力成为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第二、提供丰富的环境。丰富多样的环境是幼儿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诱因和基础。在上例中,我正是利用社区水族馆这个社会环境为幼儿提供了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契机,并通过投放有探索价值的材料引导幼儿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将的探究性学习引向深入。

第三、构建学习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有的是在有意识地组织下形成的,有的是幼儿自发形成的,幼儿共同体内的儿童文化和游戏精神对幼儿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在上例中,之间自发的交流、启发、合作是探究活动得以深入的关键因素。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孩子的学习不但轻松自然,而且积极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