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19 > > 详细内容

在结构游戏中引导幼儿主体性发展的几点策略_课改与自主学习

幼儿主体性是指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作为主体所具有的特征和属性。幼儿主体性包括整体性、独特性、选择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幼儿期是人的主体性初步确立的时期,培养幼儿的主体性是的重要内容,而开展结构游戏是发展幼儿主体性的一个重要和有效的途径。结构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的游戏活动之一,其最本质的特征在于主体性,在游戏中幼儿的主体性可以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在游戏中幼儿以想像为中心,利用各种结构材料和废旧物品,通过手的创作来主动地、创造地反映现实生活。那么,作为影响幼儿的最积极、能动、起主导作用的关键因素应该怎样摆正在结构游戏中的位置,最大限度地利用结构游戏激发培养的主体性,促进孩子主动发展,其中需要哪些策略和技巧呢?结合实践,我想就以下几个方面谈些初浅的认识。

一、因势利导,师幼共同确定游戏的主题。

游戏主题的确定,首先影响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主动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发现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关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捕捉游戏主题形成的契机。例如,国庆放假以后,与交流各自的假期见闻。在谈话中,有一个孩子在不经意间谈到了“人民广场”,孩子们就热烈地讨论开了。大家认为“人民广场”很美,很好玩。于是,“人民广场”的主题结构就这样自然产生了。又如,在一次春游

活动中,孩子们被“安居小区”的建筑所吸引,有一个幼儿说:“我回去以后要搭和这里的房子一样的房子。”于是,春游结束以后,就自然生成了“美丽的小区”的主题结构。在游戏中我们发现,由于游戏主题是幼儿提出的,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很高,而且创造欲望也较为强烈。如在建构“美丽的小区”时,幼儿发现小区中的车没有地方停放,怎么办呢?经过讨论,幼儿提出要在小区中搭建一个“停车场”,他们认真地商量了如何建构“停车场”,并且找来了材料,在幼儿的努力下,“小区”中又增添了一座豪华的“停车场”,同时也使充分体会到游戏的喜悦。

二、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和加深对建筑物的印象

幼儿结构游戏的开展必须以幼儿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周围事物的深刻感知印象为基础。只有对周围生活中的物体有丰富而深刻的印象,才能主动积极并创造性的开展结构游戏。可采用参观、绘画、录像、照相等多种手段,有目的、有地引导幼儿留心观察建筑物,加深幼儿对建筑物的印象,从而有效地激发幼儿游戏的积极性。例如,在确定了“人民广场”的游戏主题以后,我们请家长带领幼儿参观广场。在这之后,幼儿在开展结构游戏“人民广场”时兴致很高,但是幼儿建构的水平很低。这主要是因为在带领幼儿参观广场时没有有效地引导幼儿进行观察,从而导致幼儿获得的印象比较模糊,进而影响了建构的效果。为此,再一次组织参观“人民广场”,这一次,我们针对

幼儿原有经验的不足,重点引导幼儿观察了广场的全貌、布局以及亭子、文化馆、广电大厦等主体建筑物的特点和结构。第二次参观以后,我们将广场的照片、图片进行了展示,还引导幼儿进行了谈话、绘画、制作广场的平面图、观看录像,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加深幼儿对广场的印象。又如:在第一次搭建“美丽的小区”时,我们发现幼儿之间合作得很好,但是,搭建的水平不高,房子搭建得不够鲜明、突出。于是,我们专门开展了“房子”的主题活动,通过主题活动,引导幼儿认识了各种房子:平房、楼房等,并认识了房子的结构特点,知道房子要有门、窗、窗户是对称的等等。当逐步积累了这些清晰的印象后,就能在以后的游戏中积极地反映出来。

三、因地制宜,为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

幼儿主体性的确立,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为此,在组织幼儿的结构游戏时,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借助良好的游戏场地、丰富的游戏材料、适宜的活动区等形式为提供有利于主动发展的游戏环境。

1.游戏场地是幼儿结构游戏必备的空间条件,理想的结构游戏场地应该是宽敞、安全,能使幼儿按意愿自由活动,并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发现。为此,有必要从本园、本班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空间,相对减小活动的空间密度,减少建构时发生碰撞、拥挤及由此引发的攻击性行为与同伴纠纷等现象,使孩子在安定、友好、宽松的环境中自主建构。与此同时,

要为幼儿提供保留和展示作品的空间。这样,一方面保留搭建较为成功的作品,便于其他幼儿参观学习,使搭建的幼儿有成功感;另一方面保留未完成的作品,提供在其他时间继续搭建的机会,便于结构主题的延伸扩展 ,建构水平不断提高。例如,在建构“美丽的小区”时,幼儿第一次建构的内容仅限于房子,而且房子的造型比较单一,游戏后,通过评议,对部分房子进行保留。在第二次建构时,就增加了花圃、健身房、停车场等,而且房子的造型也丰富了。这样就避免了低水平的单调的重复建构,从而使建构的内容不断丰富,建构水平不断提高。

 2.结构游戏能否顺利开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建构材料的提供。积木、积塑是结构游戏的主要材料,而废旧材料、半成品材料等辅助材料也是不可缺少的。与幼儿共同收集一些废旧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自主想像,大胆假设,既可以为幼儿提供多角度的选择机会,又满足了幼儿游戏时一物多变的需要。除了让幼儿使用废旧材料进行建构外,教师还可以启发幼儿根据建构需要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半成品材料,补充废旧材料的不足,激发幼儿使用辅助材料的兴趣。建构材料的投放应分阶段,每隔一个阶段,有意识地投放新的建构材料,以引起幼儿对新材料的注意与观察,进而促使其使用新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想像进行建构,丰富幼儿结构游戏的内容和操作材料,增加的建构兴趣。

四、适宜指导,推进游戏的发展

1.教师在游戏中应是幼儿最好的玩伴,并与幼儿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要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关注的游戏过程,分析其游戏行为,发现其遇到的困难,记录其成功的做法,并根据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及每名幼儿不同的个性特征,进行启发性指导。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给幼儿启发性引导,使他们在自然的过程中主动发展。例如:在建构“美丽的小区”时,有两个孩子将健身器械搭在马路上了,于是教师就设置了一个情景,引起幼儿思考发现道路怎么变得不畅通了,并让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在小区里搭建一个健身房,将这些健身器械搬进去。启发性引导代替了指令,不但尊重了幼儿的主体性,而且使幼儿有了更多想像创造的空间,为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机会。

2.教师的指导要抓住时机,适时介入,如果过早地进行指导,幼儿便失去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介入晚了,幼儿面对困难、挫折,无法解决,就失去对结构活动的兴趣,不利于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为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游戏时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通过观察幼儿的表情、动作来判断他们已有经验与困难之间的距离,决定是否予以帮助,以引导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例如,在建构“美丽的小区”时,泽昆小朋友用一个空的小药瓶来固定“树”,他试了好几次,可是每次都被风吹倒了。最后,泽昆不耐烦地叫到:“我不做了”。这时,教师及时进行引导:“其实,这棵树搭得挺好的,只要想办法将它固定住。”还引导泽昆仔细观察别人是用什么办法固定的,并比较哪一种方法最好。最后,泽昆找了一个装有沙子的饮料瓶将树固定住。的适时引导,打消了放弃继续建构的念头,激起

幼儿坚持到底取得成功的愿望与行动,从而促进自然的发展。

总之,在结构游戏中,要善于捕捉幼儿的兴趣,与幼儿共同确定游戏主题,同时面对灵活、开放的游戏过程,要善于观察、引导,做幼儿游戏活动的支持者、游戏材料的提供者,从而有效地发挥在结构游戏中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