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入园现象初探_小班幼儿教育专题
每年夏天,都会有一批宝宝离开妈妈的怀抱,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进入园。然而他们对妈妈还是那么的依恋,妈妈走到哪儿就“黏”到哪儿。可是,宝宝必须融入社会中,不可能永远生活在被妈妈精心照料和完全保护的小空间里。因此,怎样让宝宝快乐入园成为妈妈们最迫切了解的问题。
针对这一现象,有的幼儿园在托班尝试使用了分批入园的方法:即在第一学期时将人数本来可以编成一个班的幼儿插成两个班,这样,各班幼儿各为十多个,然后在第二学期每班插入十几名新生。从实际情况看,这批新生对集体环境的适应能力较第一学期入园有了明显进步,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由于各班老生基本都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并建立了初步的生活常规和学习常规,可以为这批新入园起到一个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2,这些新生较第一学期入园时,普遍年龄略大一些(除个别未满2周岁),因此适应能力相应也会强一些。
3,由于采用分批入园,因此,对已适应园孩子的照顾主要集中在生活、学习常规的巩固上。这样,
会利用更多的时间、分多些的精力去帮助新生适应集体生活,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开展一些游戏,吸引新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对园生活的热爱。
当然,为了尽快帮助适应集体生活,除了采用“分批入园”方法以外,还可以在园内开展下面一些活动:如,“双休日入园前儿童半日亲子活动”向介绍园的作息时间,以便于对孩子的生活作息进行调整,作好入园准备,还能让孩子对学校有一个初浅的认识,并逐渐熟悉;如,“入园前的家访”让孩子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认识教师,也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认识并了解孩子的生活习惯,这样可使开学时,孩子觉得教师并不陌生,对孩子也有一定了解,并给予适当及时的照顾和帮助,那样的入园场景就不会“一团糟”,妈妈们也不用“多烦恼”了;又如,“循序渐进入园法”即入园的第一天,允许家长带孩子逗留一个小时左右就可以把孩子领回家,第二天只须逗留半小时,而第三天孩子要单独在幼儿园呆上两个小时,妈妈可以来陪孩子吃午饭,第四天孩子要在幼儿园与及小朋友呆一上午,中午吃过饭才可以被接回家,到第五天孩子就要在幼儿园睡午觉了,这种循序渐进的习惯过程虽然不是人人适用,但通常用这种办法来让孩子适应园的生活,基本上还是奏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