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无为 品书香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18 > > 详细内容

塑造健康心理,培养和谐人才_个人文集


湖北省竹山县大庙乡中心学校  陈恒艳 

 

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

——爱因斯坦

现代人与社会的关系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人是服务于社会的,其对社会的反哺,包括风气的养成、道德的教诲和文化的创造等等,这些规律昭示出,培养和谐的人才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独特的作用——学校所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种资历,一种生存资本,而且是一种激情、一种责任、一种信仰。

学校将如何实施素质,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适应现代社会的和谐的人才,“心理教育”这一课题尤其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这里仅就个人的认识谈点看法:

一、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处于现代化、化、网络化社会中的青少年,大多聪明伶俐,思维敏捷,兴趣广泛,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心理素质问题。例如,近年来时有发生的中小学生辍学、轻生、暴力指向家庭等悲剧事件,使得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成为全社会密切关注的大问题。直接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如何面对学生众多的心理问题,如何有效地预防、干预和矫正各种心理障碍,如何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我们认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更是一种的、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面向21世纪的崭新教育模式,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1、改革评价体系,提倡因材施教,营造快乐课堂

在全社会倡导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观、教育观和人才观。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能动的、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有差异的人,要通过教学媒体创造一个能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的教学环境,让每一个学生在课程教学中都有成功和收获的体验。对学生的评价,要把学生的自主性、自律性、创造性、能力、爱好、特长和个性品质列为评价指标,在承认学生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尊重每一个学生价值,相信每一个学生有发展自我的潜能。教师不仅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躬行实践、诲人不倦,更重要的是善于与学生交流,平等待人,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友善、和谐的成长环境。

2、改善社会大环境,减轻学生负担,注重“原创动力”培养

社会环境就像树木生长于其中的气候条件,是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提高中小学生乃至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应试教育,急需向素质教育转变,但减“负”不但减不下来,反而加重了,主要是加重在心理上——即升学压力、就业压力。“资源紧缺”和“竞争过度”难以阻止学校、家长甚至学生自己加重学习负担和考试负担。针对这一问题,我国要改善“一考定终身”、“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扩大高校招生,实行“宽进严出”,增加就业岗位数量和用人要求合理化,使各层次岗位人才都能发挥作用,都有前途和合理的工资待遇。这样,学生的成才道路选择会更加多样化。从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的学生,将更加注重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因为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我们应努力在全社会推行面向未来的教育观,努力培养学生的“原创能力”。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培养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求知。素质教育的灵魂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精神”与“原创能力”。

二、要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良好的心理造就良好的习惯,教育最大的关键就是培养中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造就他们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呢?

1、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学生的生活态度指导着他的学习和生活,支配着他的一生的生活,积极进取表现在能正视现实,积极向上,顽强奋斗,正确的对待荣辱、苦乐、义利,顺境与逆境,成功与失败。积极进取的学生能有信心、决心,有探索精神,竞争意识,抓紧分分秒秒的时间,一步一个脚印前进,不会因为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固步自封,裹足不前。

2、培养学生豁达开朗的心理状态

应该培养学生以豁达开朗的心理状态去面对生活,无论是过去的偶然失误,还是未来的不良预兆,都不应懊悔或懊恼。对于过去的事情,即便有错误,也已经成为,不必总是念念不忘、闷闷不乐,而应该将其放在适当的位置,吸取教训,以科学的态度他,以豁达的心态对待他,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他,以积极的心理接受它,以加倍的努力改善它,不应该让无法改变的过去影响现在的情绪,浪费现在的时间 ,破坏现在的形象,毁掉现在的事业。对于未来的事情,更没有理由悲观、忧虑、失望、烦恼、庸人自扰。

3、培养学生全神贯注的心理状态

古往今来有成就的人都拥有全神贯注的心理准备。许多科学家常给人以书呆子的印象,其实这恰恰是全神贯注、用心专一的表现。具有全神贯注的心理状态是学生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学生将来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

4、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决态度

成功者往往想人之所未想,见人之所未见,探人之所未探,做人之所未做,这样难免遇到困难,甚至失败。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是不一样的,后者多了克服困难的坚决态度。有克服困难的坚决态度的人会知难而进、愈挫愈强。

5、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坚定态度

古今中外败于无恒的人和成于有恒的人不胜枚举。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于一天曝十天寒。有不少学生做事最大的弱点就是妄想一劳永逸,难以善始善终,热情来得快,去得疾,所做的事情常常功亏一篑,半途而废。

6、培养学生知错能改的积极心态

“人非圣贤,熟能无过”。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也免不了要摔跟头、犯错误。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关键是要引导他们对错误有“除恶务尽”的积极心态,当然也要防微杜渐,争取不犯或少犯错误。

7、培养学生具有与众不同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学生的好奇心可以转化为创新意识,强烈的自信心是创新意识的保证。居里夫人曾经说过:“我们不仅要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力。”学生有了自信,才有可能不迷信权威、才敢闯“禁区”,才不怕冷嘲热讽,才会有与众不同的创新意识。

三、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心理

人格一般是指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可以表现个体过去和现在的特性,也预示他今后可能的行为。他包括需要、欲望、动机、兴趣、爱好、信念、责任心、好胜心、能力、气质、性格等。

1、培养学生兴趣爱好

兴趣是对客体需要的一种带情绪色彩的表现,它进一步发展,成为从事实际活动的倾向,就成为爱好。兴趣是爱好的基础,爱好是兴趣的深化。随着学生生活领域的扩展、年龄的增长等,兴趣的内容也会发生变化,但学习兴趣应该始终是学生的主导兴趣,它的好坏常常与教师的教法好坏相联系。教师要利用学科特点,引起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引发学习兴趣;讲究教学艺术,调动学习兴趣。教师只有通过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对各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促进兴趣产生良好循环,让学生体会到乐趣,觉得是一种艺术享受。

2、培养学生的自信与自尊

自信心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无论在智力上、体力上,不是在处世能力上,都有着支持性的作用。信心就像人的能力激素,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将各部分的功能引入最佳状态,自尊心与自信心是互相依存,彼此制约的。自信心是自尊心的基础,自尊心是自信心的条件,缺乏自尊,不可能有自信。避免学生表现出一些不利于上进的消极情绪,如妄自菲薄,消极悲观,自暴自弃,缺乏韧性等,教师应该让学生多体验成功,信任每一个学生,教育学生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教育学生学会自我评价,正确对待别人的评价。同时,学校还应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氛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一个人生活在相互尊重、彼此信任的环境中,那么就容易有自信与自尊。如果一个人生活在人际关系紧张、互不尊重信任的环境中,那他的自尊心就容易受到伤害,也就会导致他对自己不自信。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责任心是成人的基础,自我实现的基础。进取精神、科学态度、创新能力等是优秀人才的可贵品质,但是离开了责任心,这些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聪明才智,只有建立在强烈的责任心的基础上,才可能放射出耀眼的火花,否则只能是徒有其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从小着手: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自己的行为自己负责;自己的诺言自己兑现。学校教育要做到:分配任务,从职责入手;目标训练,从管理入手;榜样感染,从模仿入手;习惯训练,从小事入手;专题教育,从典型入手;游戏活动,从课外入手;创设情境,从直观入手;情绪感染,从心灵入手;心理辅导,从问题入手。同时还应该加强社会锻炼,要求学生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主动关心帮助别人;积极参加公益性活动。

4、培养学生正确把握好胜欲望

好胜欲望的发展有积极和消极的,积极的发展方向是上进心;消极的发展方向是嫉妒心。把握积极的好胜欲望能促进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学生年龄越小,好胜欲望表现越明显,越希望得到他人(特别是和家长)的夸奖。我们要善于发现保护学生的好胜欲望,并加以积极引导、肯定、鼓励,能使他们充满自信、自尊、敢想、敢说、敢为。

应该提倡好胜,鼓励竞争,使学生积极投入这种角逐,努力锻炼,以便培养竞争的韧性,以此激励他们的好胜欲望,激发他们潜在的能力。在成败面前,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要充许学生失败、犯错误,使他们不断消除对失败的恐惧心理。

5、塑造良好的性格

人的性格是后天形成的,是可以塑造的。学前时期是性格初步形成的时期,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塑造十分重要。例如父母过分溺爱、夸奖,这会养成儿童任性和骄傲的性格;父母过分严厉,经常训斥、打骂儿童,使他们总感到家庭没有温暖,易使他们形成孤独、执拗的性格。作为家长,应该利用各种机会,采用适当的方法对子女的性格进行塑造,对不良性格进行矫正。

学校风气、风尚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无形的教育力量,它支配着全校师生的思想行为,自然也会影响到学生的性格。校风端正、积极向上、学习气氛浓,学生就会形成积极上进等良好性格特征。

个人的生活经历,对性格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史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孔子小时候,经常看到大人们祭祀的场面。于是,孔子就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游戏,常摆弄各种祭祀用的器皿,学习大人们祭祀的礼仪动作……17岁时,孔子就博学好礼,用诗书、礼、乐教人,成为“圣人”。

当然,还应该从培养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人处世能力等方面去健全学生人格。社会是个大染炉,“学好千日难,学坏一日成”。学校的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我们的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成长成为一个和谐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