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戒课堂上的形式主义_综合研究
力戒课堂上的形式主义
——对学校现状的思考之二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随着素质教育的步步深化,在课堂教学中,以“为主体,为主导”的重要思想已被更多的教师领会,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先进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也被更多的教师接受和运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在逐渐形成,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
但是,从实际的课堂教学改革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有的甚至是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尤其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和原则,在相当程度上并没有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课堂教学中,“形式主义”的问题还严重存在。首先,从教学时间分配上看,虽然形式上也给了学生一部分时间,有的学校还强行要求教师讲授不能超过多少分钟,但这并不等于学生就成了的主人,就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多数情况下,学生仍是教师的附庸。有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看上几分钟课本(或练习题),自己讲一阵子,或干脆基本上由学生念题目,教师讲答案,要不就是让学生进行机械的反复练习,以求“牢固不化”。如此简单重复,看似学生活动占了不少的时间,其实只等于把要说出的题目用学生自己“看”来代替了,甚至还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的智能得不到开启与激发,学生仍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其次,在课堂教学形式上,形式主义也严重存在。在“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这两点上,有的人夸张“学生主体”地位,为了不让别人说自己“目中无学生”,就干脆课课搞学生自学、学生讲解、学生讨论。眼下,讨论似乎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环节与不可或缺的方式,但相当多的教师对所要讨论的问题不加选择,不提要求,也不予以适当的引导,只求“热闹”。
其三,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与运用上,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形式主义。
要解决目前课堂教改中形式主义的问题,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与原则,关键首先是领导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要一起转化。推行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而重大的工作,教育系统的每个领导和同志都应该深入学习和领会素质教育的理论与观念。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把人的主体地位(人的存在)和人的主体性(人的创造与创新的主观能动性)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教育。它不单是一种“适应性”教育,更重要的是“创造性”教育。作为教师,无论选用什么教具,采用什么方式,如何分配课堂教学时间,进行课堂教学,最根本的一点,是应把学生当“人”看,重视学生的存在(客观的实际与需要);作为领导,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不管有多少“高明”的见解,都应把教师当“人”看,不要动不动就随意地用一些所谓的理论去生硬地束缚或指责他们。教改本身就应是一种创新。当然,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也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我们要千方百计地从各个方面去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应该导兴趣、导信心、导思路、导方法、导人生的哲理与启迪。唯有如此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才能够使学生的文化、心理、品质、人格各个方面的素质得以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和构建,才能够使课堂教学的新模式逐渐地建构,使素质教育的思想得以全面而深入的贯彻。(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政府教育督导室 刘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