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17 > > 详细内容

调整政校关系唤醒“主体意识”_综合研究

       

创建良好的学校环境(四)

 

 调整政校关系唤醒“主体意识”

 

  进入新世纪,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作为非义务教育的高中学校,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中,仍然在社会转型和新课改来临的变革中苦苦挣扎。


  经济欠发达地区高中学校面临的困顿与艰难有哪些呢?


  经费被地方财政以种种名目调控、挤占、挪作他用。这本不该成为问题,因为国家明确规定,不允许以任何名义、以任何形式挤占、挪用、平调教育经费,但事实上这种情况发生在许多财政拮据的地区。高中学校规模扩大、学费提高后,三五千人的学校一年收入便在500多万至1000多万元,这笔收入在贫困地区,是个不小的数字。于是,“财政包干”、“部门综合预算”、“财政补差”等等办法就来了。目的只有一条,就是拿走学校学费收入的一部分。你要申辩吗?答复是,收费标准是政府制订的,学校只是代表政府收费,资金使用由政府统一调配。


  高中学校规模的过度扩张。十多年来,稍有“名气”的学校,都发展成了“超级学校”。目前情况下,一般县级高中的在校,规模3000人的已成“小学校”了,通常在5000人左右。对于这样的学校,多被冠以“有效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渴望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的美誉,实际上是政府缺乏办新学校的资金,而将现有高中的规模不断扩大。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被稀释、淡化,规模扩张,班额扩大,学校管理的难度加大,质量明显下降。同时,在“做大做强”理念支配下,贷款负债经营,对学校的后续发展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学校之间的发展也更加不均衡,凡是规模扩大的,多是重点校、实验校、示范校,这些学校的“做大做强”,其实是对该地区教育资源的重新挑选和集中组合,其相应的负面效应则是普通校、薄弱校、偏远校的“变小变弱”,生源流失、规模萎缩、优师调离、生存处境日益艰难。


  行政干预多,学校无所适从。目前行政职能的划分越来越细,学校的“婆婆”越来越多,纵横交错,让学校校长们的很大一部分精力在与这些职能部门的协调交涉中耗费殆尽。学校经费由财政部门掌控,职称由职改办决定,人事由本级教育行政部门与人事部门双重管理。下达招生的,不管编制有无;编制经费预算的,不考虑事业发展需求;负责物资采购的,不懂教学的时段性;主管人事调动的,不管招生计划扩大……工作程序相当繁琐,遇事要逐级上报签批。还有审计、物价、财税、安全、消防、卫生监督、防疫体检……林林总总的计划部署、执行检查、督导评估……一年之中数不清要多少次,接待应酬、汇报被查、材料准备不知道花去多少时间与精力。毫不夸张地说,市县级高中学校,每年都需要安排三四个人专门应付这些事,还不算无数次的临时布置安排。校长们静下心来真正思考教育教学的时间还有多少呢?


  学校被过度关注,社会定位极不准确。最为敏感的话题便是高中学校在角逐中的升学率。一所学校考好了,再有个把“状元”,几名清华、北大,领导给庆功,政府给奖励,媒体赞誉;可某年少考了几个学生,上级批评,舆论指责,家长谩骂……学校是在缺乏同情、理解和宽容的社会环境中办教育。学校与社会处于极不正常状态;社会“认定”学校有多重责任,而学校处于自身的境遇,无论怎样去做也承担不起这些责任。因此,学校总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小心翼翼,而又总是免不了被抱怨、被批评、被指责。


  面临高中新课程改革,人财物缺乏必要的准备。眼下真正为课改思虑操心的,仅仅限于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当然,任何教改都是发生在教育行业内的事情,但新课改,不只是教育行业的事情,的配备,教学设施的增添,资金投入的扩大,都离不开政府的统筹、协调,少不了人事、编制、计划、财政等方面的支持。可目前,课改只是教育上“剃头挑子一头热”,支持就意味着加大投入,眼下的窟窿都捂不住,哪儿来新的经费。


  反思上述问题,涉及的无非是政府和学校两个方面,可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支配与被支配的不对等关系。政府习惯于长期计划经济模式下以行政命令、上级文件的形式指挥学校,政府行为与学校行为的界限不清晰;学校作为法人单位独立行使法人权利并不到位,学校对学校使命、教育价值等办学方向的问题,在这种指挥下也无从思考,应有的权利被剥夺,只能消极被动地、应对式解自上而下的政策与要求,主体意识消失,办学活力不强。


  学校要变革,事业要发展,最为需要的是什么呢?是主体意识的觉醒,是独立精神支配下的思维创新。经济欠发达地区之所以经济发展滞后,社会事业落后,除了地域的的原因之外,教育落后是其重要一条。教育落后,政校关系不正常又是其中重要原因。为了尽快摆脱落后,让教育有效地服务经济,政校关系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陕西省商洛中学校长 殷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