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画开启孩子的创造之门_幼儿绘画教育
让儿童画开启孩子的创造之门
在
如:一次课上,孩子们正在专心作画,可却按照,选几幅自己认为好的,幼儿完成的作品开始讲评,而另一部分幼儿,只好在教师的强令下停笔,可又有谁在看在听呢?有的烦燥不已,意犹未尽,有的说笑打闹,......在这种情况下,在对少部分作品评价并给予表扬的同时,严重地打击了大部分孩子的积极性,使他们对绘画的热情降低,对自己的作品丧失信心。我认为这种做法在绘画指导中应杜绝,应鼓励孩子发现问题,探索新事物。孩子因为不懂,在探索的过程中犯一些错误是正常的,有的孩子在纸上尽情的画,涂满了横线、竖线、斜线、曲线……,看也看不懂,可是孩子们却高兴极了,他们一边画一边说:“这是山,这是水,这是我们的小伙伴。”儿童眼里的世界是非常有趣的。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我们的艺术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即使我们认为孩子画的是错误的,或者有不恰当的一笔,作为
,都应该正确的进行引导,哪怕是不小心画错的线条我们都可以引导孩子对它进行装饰,丰富我们的画面。
又如:我们,在不能读懂幼儿的画的情况下,对孩子的作品评价大而化之,这大大影响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没有用一颗童心去感悟的作品。一幅儿童画,就是一个幼小心灵的探索。现实生活在孩子们的幼小心灵里留下许多美好的印象,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使他们获得了大人们所体验不到的生活情趣,他们的画也因此而透露出一股天真浪漫的稚气。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自由的想象空间,去描述周围的一切。因此,通过他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东西可能会和现实差别很多。比如四岁孩子画了一幅画,画了很多的树,全都是是五颜六色的,这时候,我们应尊重孩子的创意,鼓励他继续画下去。如果说:“树不是彩色的”,并且马上教孩子把画改过来。这时孩子可能对绘画就不再感兴趣了,会觉得很沮丧,极力让自己的认识和我们达到一致,在我们的“指导”下,孩子没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其实往往在这种时候,我们根本就没必要去纠正孩子那些超常规的想象。画画是孩子表达自己感情的一种方式,如果长期受到限制,他学会的只可能是“依葫芦画瓢”。
不
“你这画的什么呀,乱七八糟的”、“,你多教教我的孩子,画得一点都不像,难看死了。”这种情况现在很普通,他存在
自娱自乐的产物,是真、善、美的体现,而正是这种游戏启迪了他们的心智,培养了他们的个性品质,想象力和创造力。和应该珍惜和爱护的这一特征,不要总在“形”上做文章,评价“像不像”、“美不美”,应该遵循他们年龄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善于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心理特征。只要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是愉悦的、投入的,和就不要过分挑剔。只有孩子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做到了敢想、敢画,才有可能画出真正的儿童画。
二、我们应该注重创造力的培养。
1、幼儿美术创作的主要特征是表达自己的稚嫩而纯真的内在情感。因此,我们的评价方法对幼儿的想象和创造的再现与诱导很重要。首先,不能简单地用“再现、写实、逼真”这样的标准来评价幼儿作品,而应从创造的新颖性、独特性及绘画技能表现等方面来评价。对作品的评价应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不宜采用幼儿与之间的横向比较,应从其个人的发展水平来评价。
2、尽量从正面评价所有幼儿的作品。千万别说“一点也不象”或类似的话。因为童年时代特有的想象、创造能力一经压制很难再萌发。 因此,不管幼儿画什么,和都应鼓励独立想象和创造,尽量与众不同,尽可能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因为一件作品我们成人看来或许没
什么,而孩子却是认真的。幼儿的创造力培养,是渗透在一日活动中,融入教学活动中的,我们应抓住发生在幼儿身上每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象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情景,让幼儿内在的释放出来。我们要充分尊重幼儿,始终保持积极、鼓励、赞许的态度,使幼儿敢想、敢为,能极大的发挥潜能。好奇心强,想象大胆,在他们充满童真的、稚气的想法中,都隐藏着创造性,我们应及时的发现并精心的培育。
3、尊重的个性。
鼓励幼儿的奇思妙想、好奇心,善于发现每一个幼儿的兴趣倾向,及思维的闪光点,让每个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都得到有效的提高。任何一个幼儿只要拿起笔来,当画第一笔时,他的创造性思维就开始启动了,不管他画的怎样,都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表扬。对于不敢大胆画的幼儿,除了进行积极的引导以外,还要肯定的告诉他们:你能画好,你一定能画好,相信你。要善于发现幼儿作品中的精华所在,表现出接纳、赞许的态度,只有这样才可能和沟通。
4、尊重个体差异。
一个班的孩子,同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其绘画水平也不可能是在一条线上,个体差异在任何活动中都存在,在绘画中也不例外,有的聪明灵活,有的思维较呆板,绘画作品也就千姿百态。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点滴进步,给予正确的评价,促进整体提高。
新《纲要》让我们领悟到,开放性教学给幼儿自由,还孩子本色,激发幼儿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每个都可以自由地画出他们心中的故事,表现他们的个性和他们心中的那片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