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14 > > 详细内容

人与社会_教育文集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本是个欲说不清、欲说还休的问题,本是个社会学家讨论的课题,想我这个无名小辈竟也“挥刀弄剑”,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在我看来,人与社会是一对辨证的统一体。
    一.怎样的社会造就怎样的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个社会到了危急存亡之秋,都会涌现出一大批仁人志士。越国的惨败,造就了勾践,并把“卧薪尝胆”的佳话留传于后世;春秋战国的诸侯割据混战促成了秦始皇的大一统,中国社会迈入一个新的社会世态;,并成为莘莘学子的行动指南,而封建科举制度的“一文定官”则产生了“悬梁刺股”的读书之士,诸如此类的事例真是举不胜举。
     不仅古代如此,现代也是这样。撇开中国的近代史不说,就现在而言,随着污浊不堪的社会风气的日益蔓延,便产生了一群腐蚀社会的“蛀虫”。虽然贪污腐败者锒铛入狱的比比皆是,但根本就是无济于事,因而在号称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出现《曼哈顿街头夜景》中那灰色的一笔,也就不足为奇;  ,这正是畸形的社会必会造就畸形的人。
    二.这样的人就要适应这样的社会,归依这样的社会。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人们一旦踏入社会,就得找到一个基点并为之奋斗。但当这不为旁人所认可时,人们大多会空虚、孤独甚至消沉而愤世嫉俗。此时一部分人会再去寻找另一个基点,以此激励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但当这次行为再次化为泡影后,多数人就归依了这样的社会,变得碌碌无为,一蹶不振,虚度甚至结素自己的一生。还有寥寥数人会另谋出路,一毛泽东的“置之死地而后生”为指导思想,背水一战。于是跳槽的跳槽,下海的下海。然而这需要的是意志、素质以及那份可遇不可求的机遇,因此,“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人就如凤毛麟角。不是脚断了,就是淹死了,还得归依这样的社会。
    写到此,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心中油然而生一阵莫名的慌乱:三年的奋斗没有丝毫的心灵抚慰,带来的只是迷茫、彷徨,将近一年的寻求又不知何去何从,鲜明的棱角被磨得平平整整,少年的英气被冲得无影无踪空余下满身的伤痛,满腹的委屈,满心的忧愁,满眼的期盼,企盼着别人的帮助,渴望着别人的理解,以激发残余的潜力,树立永不泯灭的信心,为灰暗的人生涂上一笔鲜艳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