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苏东坡效应~(绝对原创)_教育文集
什么是“苏东坡效应”呢?70年代末,语言学教授孙汝建提出汉语研究中存在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现象,他称这种现象为“苏东坡效应”。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明就站在这个山中,却偏偏不识其真面目。明明自己就拥有“自我”,却偏偏不自悟,或者仅是个模模糊糊的认识。这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几乎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是这个意思。 “苏东坡效应”的产生有其一定的必然性,自从一位美国控制论专家创立模糊集合理论以来,以模糊集合论为核心的模糊理论在全世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矛盾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中,模糊性亦寓于万物运动之中,鸡蛋可以孵鸡,当小鸡未啄出蛋壳之时,总不能说它仍是蛋,亦不可称之为鸡,石蜡从固态变成液态,也未经过明显的中介过渡,客观世界就是在模糊与清晰的矛盾斗争之中发展的。 对自我的认识也是如此。客观事物的模糊性反映在人的大脑之中,便产生了概念上及思维上的模糊性,由于人的思想往往不能全面地、精确地反映客观,这就常使人脑的主观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大于客观模糊性,又因为人类还具有自己的伦理、道德,意识、情操,这又使得这一人文领域的模糊性变得更为复杂。 “苏东坡效应”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做出错误的判断,如果遇到别有用心的人还有可能被心理暗示,造成损失~ “苏东坡效应”对人来说无疑是有害的,那么怎么才能避免它或者减轻它的影响呢? 我大致找了找好象也没有什么特别有效的措施,我给大家几点建议,虽然不能消除它,减轻一些还是可以的~ 一、遇到事情把心放宽,这没有过不去的坎,车到山前必有路,不要着急,且等事情发展一下再说,如果自己确实是个急性子,控制不了不着急,就要有意识的压制,或者可以使用想象转移法,注意转移法,深呼吸放松法等~(这些方法的具体操作我过几天再仔细讲) 二、遇到事情换个角度看看,大家都知道苏东坡的那首诗还有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初一看很大的事从另一个角度看可能根本就是小事,从一方面看是坏事,从另一方面看就是好事,有时实在换不了角度可以让时间帮你,先放下不说它,过几天再看。 三、遇到事情听听别人的说法,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遇到事情跟别人讨论讨论,也许就找到好办法了,而且借别人的眼睛看,不带偏见,才能做的更合适,别人的眼睛看到的肯定不是你看到的,也就是说,这也是从另一个角度看的方法,当然这牵涉到人际交往,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过一般人做的都不错(关于人际关系过几天我再详细讲) 四、遇到事情考虑多方面,事情往往有很多方面,利益也有很多方面,有时摆在面前的利益也许受到损害了,但是看看其他,是不是受益了呢?有时这些往往是不好想的,不妨干脆坐下来拿支笔把好处和坏处写下来,想不出来就编造,一直写到好处比坏处多一倍然后好好看看每一个理由,想一想到底是真的还是编造的,把编造的划掉~这时你会发现其实好处虽然不多但是也足以抵消坏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