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无为 品书香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12 > > 详细内容

刍议消除学生的心理挫折_教育心理

三河市大曹庄小学  陈宏伟

目标是一种期望,是人的各项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在主观上的超前反映。每个人所从事的活动都是为了达到某中目的,但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其结果一种是目标实现,一种是目标受阻,后一种结果客观上的挫折往往造成主观上的挫折感,这就是心理挫折。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帆风顺,也有艰难险阻,特别是现今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孩子,在长辈们的呵护下养尊处优,在困难面前无法正视自己,正视现实,会产生强烈的心理挫折而悲观失望,从而引发自杀、出走、杀父弑母的众多惨剧。因此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淡化或消除心理挫折,给其创造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至关重要,在“教书”的同时,不忘“育人”。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工作者面前最迫切的任务,也是责任所在。

一、何为心理挫折。

心理挫折是人通向目标的路上遇到自感无法可恶的阻碍干扰而产生的一种焦虑、紧张、愤懑或沮丧失意的情绪性心理状态。

就学生管理来说,应尽可能避免学生心理挫折的产生,一旦产生尽可能的去淡化减轻消除它,防止带来消极后果;如果产生消极后果,就应及时帮助学生将它们转化到积极方面上。作为如果忽视这一点,就会使矛盾激化,既不利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

二、心理挫折的表现——情绪行为

任何人在经历心理挫折时,都难免要出现焦虑、愤懑之类的挫折感,但在行为表现上却不相同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失常的、有控制的、并逐渐摆脱挫折情况为目标的理智性行为,另一种为失常的、失控的、没有目标导向的情绪行为。盲目性和冲动性是情绪性行为的两个特点,大多生受传统道德教育、法律约束、家庭父母养育之恩的牵挂,遭受挫折时仍不失理智。但是如果这种心理挫折不能通过某种心理方式得以渲泄淡化,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挫折感,一旦受外界条件的刺激,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转化为失常失控的盲目性性,对遭受挫折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关怀,如果出现情绪行为则更应善于对待。教师应对学生情绪行为有一定的正确的了解,情绪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攻击。学生在受到挫折时,难免生气愤怒,如果失控往往在行动上表现为攻击。独生子女家庭的大量出现,独生子女的未来就是一个家庭的未来与希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愿望转嫁到子女身上产生的巨大压力,考入理想的学校的巨大竞争力,使学生大有不堪重负之感。当这些目标在预想中不能够实现时,特别是在受挫目标的期望值越高,则攻击行为会更加激烈,这是就会出现直接攻击,如父母希望孩子考上名牌学校,但落榜了受到父母的责备时,就会直接同父母发生冲突。在直接攻击中,最显著的特点是,不分时间、地点、场合、人物而与他人吵闹,如果双方解决不当,不能控制情绪就会出现谩骂互相殴打而使矛盾进一步激化加深,出现严重的后果。

在受挫时,还可能出现转向攻击,即攻击的对对象则是“无关的”、“替罪羊”、“出气筒”有时也包括受挫学生本人(即:自虐)。转向攻击在旁观者看来是毫无道理荒唐滑稽的,当事人事后冷静下来会意识到不对而后悔不已,但在当时本人往往不认识。不论是直接攻击和转向攻击,其效果都是消极的,盲目性和冲动性很易造成破坏性后果。

(2)倒退。这是指在遭受挫折时会发生与其年龄不符的幼稚的情绪行为。正常的人的行为表现有一定的年龄特征:期的情绪是任意发泄的,说哭就哭、说笑就笑;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会了控制并与情境相适应,该哭则哭、该笑则笑。有些学生在受到挫折后会表现出像小孩一样哭闹或暴怒,而令其他人无所适从,不知所措。

(3)畏缩。有些学生受挫后会发生消极悲观、孤僻、离群、沉默寡言、盲目服从、唯唯诺诺等行为表现。认为自己得不到赏识失去自信,往往会沉沦失去与世抗挣的毅力,长期下去会出现神经质,造成学生学习上丧失自己的个性,丧失创造力。

(4)固执。还有些学生在受挫后回发生顽固地坚持某种不合理的意见或态度,盲目的重复某种无效的动作,不能合理的作出判断,他们往往我行我素,听不进别人的劝解,或表面顺从而背后在行动和心里上仍采取固执己见。

(5)另外不安和冷漠也是学生常见的挫折性情绪反应。“不安”,即遭到心理挫折时出现的焦虑困惑、情绪不稳定及生理上出现的头昏、冷汗、心悸、脸色苍白等不良反应。“冷漠”,即遭到挫折后出现麻木不仁、无动于衷、呆若木鸡、失去喜怒忧惧等表情的反应。

以上的情绪反应,要想纠正而不令其表现是相当不容易的。心理受挫折时的情绪状态,无论对谁都是一种不适的困扰,甚至是折磨。因而了解学生心理挫折的各种表现,通过改变生活及学习环境,并在日常管理上,通过做细致的思想工作来改变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相当有意的。

三、学生受挫的因素

学生受挫的因素可以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类。

1、客观因素。

(1)学生学习的地位和性质造成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成才需要。学生一般都把自己学习成绩的优劣,教师对自己的褒贬态度作为自身成长好坏的重要标志,但由于一个学生在德才上的成长受到遗传、家庭、社会、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事实上不能按自己的意志而转移,当自己的目标愿望经过努力仍不能实现或达不到自我欣赏时,心理上就会产生挫折感。

(2)学生在学校主要任务是接收上和现实的正向的真、善、美的东西,在教师传统教育中“理想化的”、“理应如何”的东西,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然而当走出校园会发现还有很多假、恶、丑的东西,还有很多与教师说教相矛盾的方面。现实感对理想化构成的尖锐冲突,也会让学生感到困惑不解而产生挫折感。

(3)学校管理者的作风和方式方法,各项规章的制约及惩罚而忽视对学生的恰当尊重,从而限制了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发展,也会造成学生心理挫折的产生。

(4)学校及班级内部不良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上下左右没有建立通畅的有效的沟通方式,没有同心力,凝聚力的班级环境都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

(5)年龄因素,由于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发育期,他们对事物好奇勇于探索,但具有盲目性和局限性,个人经历的事少,对事物的好坏缺乏正确的判断,而会形成好事办坏,好梦难圆的结局,从而引发心理挫折。

(6)还有学校的环境如绿化、教室通风、照明、湿度、布置、噪音、卫生等如不理想,容易产生心理疲劳,增加产生心理挫折的可能。

2、主观因素。

学生生理上的某些缺陷(身材矮小、色盲、口吃等)与健康状况对学生实现目标成功与否的限制;心理上如知识、能力、性格气质的限制,这些身心限制会造成学生的心理挫折,在挫折来临时,如果认为无所谓时就不会有挫折感,当认为挫折严重时自然会有挫折感,人生的目标越远大到挫折越容易产生挫折感。对挫折的忍受力越弱,挫折感越容易产生,感受越深。

四、学生的心理受挫消除方法

消除学生的心理挫折,净化孩子的心灵,使其身心健康成长,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是关系伟大民族复兴,保持国家千秋万代长盛不衰的需要。消除学生的心理挫折的最根本方面是尽可能的帮助学生避免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挫折,在心理挫折产生时,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消除。

1、正确认识和谅解。对于处于心理挫折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受挫折的人往往在危难中是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学生又处在生长发育的不稳定不成熟期,产生挫折心理是必然的,受挫折时的行为是一种情绪性的、非理智反应,他们往往是低意识或未被意识的失控状态下的表现,这样就需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关心和谅解。学生受挫折时教师本身的豁达大度、富于爱心、同情心而伸出友爱援助之手,必然会产生良言一句三冬暖的效果,危难之时见滴水之恩,必然会带来涌泉相报,学生的心理挫折就会消除。

2、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受挫折时的情绪得到释放。教师要善于创造和提供机会,让受挫的学生能抒发他的情绪而不被压抑。只有把积郁在内心深处的受挫情绪给予释放,才能使他的理智得以恢复,才能把心中的积怨倾诉出来,达到消除的目的。

情绪在释放的时候,教师可以冷静的自控,倾听学生的诉说;或避其风头让其发泄,事过之后再做礼遇,切不可火上浇油。还可以采用谈心、征求意见簿、调查问卷等方式方法,让学生把心中的积怨诉说出来,化解心理挫折。

3、思想教育。学生心理受挫折作为一种主观感受,是否产生挫折感,产生何中程度的挫折感,与受挫学生本、人的主观状况及承受力有重要的关系,因此消除心理挫折,从根本上讲要加强思想教育,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一个学生如果在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下,有了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有了百折不挠的精神,有了顽强坚定的意志,有了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就可以避免或者消除心理挫折。

4、及时解决,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量变到达质变的过程,为了防止学生心理挫折的严重的不良后果,教师要善于观察,做到口勤、眼勤、腿勤、手勤,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通过观察现象看清本质,及时发现苗头,及时将问题解决,消除在萌芽状态。这样才是真正的消除学生心理挫折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