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活动室墙面环境的创设_幼儿园环境创设
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其不断地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幼儿对世界的认识是在不断地看到自己对客体作用的结果中得到调整、扩展和深化的。《纲要》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第八条中也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有效的促进的发展。可见,我们不仅应对儿童环境予以足够的关注与重视,而且应该积极创设、发展支持性的环境,以有效的促进儿童的发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越来越觉得环境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其中,园墙面环境的创设,由于其具备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一个重要的部分。
分析目前园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创设的多,参与的少。
由于这种创设是从教师的设想和愿望出发的,幼儿的思维和行为依附于的思维和行为,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现有发展水平,因而失去了影响和促进发展的价值。
2、美化功能多,实用价值少。
幼儿园墙面环境的创设重视作品的精致、漂亮、完整,使墙饰的价值更多的体现在装饰美化教室、或供参观检查者欣赏和评判的水平上,忽视了对的发展是否有价值。
3、固定的多,活动变化的少。
幼儿园墙饰大多是在开学前就布置好。长期固定不变环境创设的内容,那种单一的创设手段,影响丰富的想象力,减少孩子动手操作及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的机会。
4、重视主墙面创设的多,重视小墙面的少。
那么,幼儿园活动室的墙饰怎样才能符合幼儿的特点,适合的需要,怎样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让墙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呢?近二年来,我们对幼儿园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的目标、原则、策略进行了新的审视,实践墙壁与的互动。
一、让成为墙面环境创设的主人。
在墙面创设的各个环节中,我们是组织者、倾听者、合作者,引导幼儿发表见解,提出主题,参与实践,运用多种技能手段表现经验和自己的想法,在环境创设过程中学习思考、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我表现能力,使从环境的观察者变为环境的创设者。
1、鼓励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参与墙饰主题的选择。
主题的确立应以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为基础。首先,我引导参与墙饰的设计。我对他们说:“这一大块墙壁请你们来布置,你们喜欢什么就做什么。”孩子们一听,有的说:“我喜欢各种小动物”,有的说:“我喜欢海底世界”,有的说:“我喜欢飞机”------你一言,我一语,五花八门。经过讨论,我们将墙饰确立了一个大主题〈为我们找朋友〉,然后按区域隔断分为三个小主题〈水里游〉、〈空中飞〉、〈地上跑〉。
2、引导收集材料,做好准备,参与墙饰的制作。
幼儿参与墙饰制作的过程,也是幼儿学习技能、展示才能的机会。选择好内容以后,我们共同准备了大量的材料,孩子们按兴趣分组进行活动,一直都很兴奋,表现出了高度的合作精神。他们在〈水里游〉这一主题中用泡沫饭盒和手工纸制作了各种鱼、螃蟹、贝壳,然后用皱纹纸做了背景,添加了水草等,变成了漂亮的海底世界。在〈空中飞〉主题中用吸管、乐百氏、卡片纸制作了飞机、小鸟、鸽子等。在〈地上跑〉主题中用彩色纸制作了兔子、小狗等喜欢的小动物。
3、帮助
合理利用空间,选择适当位置,参与墙饰的布置。
幼儿园的结构不同,墙饰的布置应根据空间特点,合理选择位置,做到错落有致。可以和幼儿一起探讨,每一个版面放在哪个位置最合适,提 高幼儿对美的空间感受力。最重要的是要把墙饰布置的位置放得尽量低一些,便于欣赏,这一点至关重要。
二、让墙饰随着季节更替与节日变换而经常更换。
以往在开学的时候,我们总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布置墙饰,挑选一些富有情趣和儿童化的画面,再根据园所提供的材料,来制作一幅幅很精美的美工作品。
然后一直保存到学期结束。这样的墙饰布置其实只是一种大大的资源浪费,我们应努力创设不断与幼儿相互作用的墙面环境,让墙饰始终追随的发展,随时调整。
1、根据主题随时调整。
比如新生入园初,教师在环境创设上充分考虑到幼儿来园可能会出现的焦虑和不安,在环境创设中,以“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为主题,教师在新生家访时就提出幼儿入园时带一张高高兴兴的照片并将其放入教师创设的“幼儿园”园景中,对那些有入园焦虑现象的幼儿,会指着墙面上的照片说“玲玲在幼儿园里真高兴”。随着的情绪逐渐稳定,
又在墙面上添加滑梯、草地等,主题也转变成“我在幼儿园的那里?”并不断改变照片摆放的位置,促进小班幼儿熟悉园环境。
2、根据季节更替与不同的节日随时调整。
我们不仅根据季节变化布置春、夏、秋、冬,还根据节日的不同创设各种主题内容,如儿童节时“快乐的节日”、春节时“热热闹闹过大年”画灯笼、做灯笼、剪灯笼、做鞭炮、剪烟火、剪窗花、贴春联等活动,
三、让幼儿同墙饰进行对话,使墙饰为的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1、利用墙壁引发探究,让墙饰成为探索的准备。
如中班的墙饰“地球妈妈”就是为配合环保宣传而设计制作的一幅宣传画。幼儿看到后提出“地球妈妈怎么了?”“地球妈妈为什么会生病?”“我们应该怎么做?”等等问题。于是自然而然引导幼儿和一起收集有关地球妈妈生病的原因和为地球妈妈治病的方法。在收集的过程中,幼儿参与了许多环保活动,自觉、主动地保护身边的环境。在的兴趣点上又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把环保引向深入,并与幼儿的日常行为联系起来。这些做法为真正理解环保的意义、形成自觉的环保行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让墙饰成为孩子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记录。
墙饰的创设,不应该追求速度和结果,一两天全部完成,而是随幼儿学习活动主题的不断深化而展开、丰富,从而构成一个渐进的系列。使墙饰成为幼儿表达经验、想法的空间,成为记录学习的过程的场所,让墙壁成为体验成
功的展台。
每一面墙饰某一主题下的每个栏目,都是一个有序的整体。由孩子们用绘画和语言(儿童口头表述,或的记录)表达的所见、所闻、所想组合而成。而某一主题下的栏目之间,也构成了一个有序的整体。墙饰是反映不同领域的活动对的作用,是儿童学习过程和经验的,起到强化和概括、提升的作用。如小班主题活动“香香的茶叶”,由三个栏目组成:茶场茶叶多、茶叶的颜色、茶叶的味道,由这三个栏目分支开来,产生多个小栏目即一个个活动内容。这一系列的墙饰是伴随着设法让小班知道茶叶的种类、名称、味道及对家乡劳动人民的热爱这一教育活动而完成的。活动过程从参观茶场--认识颜色、种类--品尝味道--体验情感。每一个栏目孩子们都用图文并茂的方法记录他们在探索活动中的体验、认识、和发现。如为茶叶穿新衣(涂色)、采茶舞、我到茶场去(记录)、茶的味道(统计)、香香的茶叶蛋(品尝)。随着的指导,利用各种途径资料丰富幼儿的经验,使幼儿的想法更加充实、生动、完善,在区域活动中不断制作一些新的内容添加到三个栏目中,主题往往能形成一个渐进的系列。这时,孩子们已经真正参与到了活动中,在活动过程中,墙壁、活动区、课程已经融为了一体。
3、让墙壁成为动手操作的舞台
过去我们常常把幼儿操作材料放在桌上、地上,却忽视了墙壁的利用,其实,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墙壁,把平面和立体布置结合起来,不但能形成一定的空间层次感,还能为幼儿创设更多的操作空间,更好地激发主动、积极地动脑、动手,使其在亲自感知、操作中能够获取有益的直接经验。
如墙饰“大转盘”:
将两个大小不一的彩色圆盘钉在墙壁上,圆盘边上分别写上数字和形状,幼儿自由旋转圆盘后,根据指针所指说出有几个什么颜色的几何图形,并把相应数量的形状贴在墙壁上。它既美化了环境,又使充分获得边玩边说边操作的机会,体验学习本身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功感,达到在玩中学,玩中求进步的目的。
又比如中班游戏“几何图形拼搭”,过去我们让幼儿将各种图形按底型纸的要求拼搭成房子等事物,虽然幼儿十分喜爱该游戏,却不利于游戏成果的存放和讲评。所以,我们做了小小的改革:先将图案画在墙壁的瓷砖上,再把五彩的吹塑纸剪成大小不一的各种形状,操作时只需在吹塑纸上蘸些水就能把它吸附在瓷砖上,而也只要用湿布一擦,便可更换瓷砖上的底图了。象这种墙壁操作法既省时、省料,又方便操作和讲评,可谓一举多得。
四、由"大墙饰"向"小墙饰"扩展,拓宽活动空间。
主墙因为面积大,处于活动室最明显的位置,所以教师普遍都非常重视,将其布置得精美异常,而往往忽视了小墙面的利用。我们利用小面积的、角落的墙壁开展区域活动,能为幼儿创设更多的操作空间,更好地激发幼儿主动、积极地动脑、动手,使其在亲自感知、操作中能够获取有益的直接经验,又能为幼儿开辟展示才华、培养自信、锻炼能力的空间。比如大班语言区在墙裙部位,固定几块用各色布包好的泡沫板,准备一些背景图和小图片放在板的旁边,开展活动时,幼儿可根据自己的讲述内容选择角色,操作角色图片在大背景图中讲述,墙面为幼儿展示了一本美丽的故事书。结束后,泡沫板上的“作品”可以保留一天,一来美化环境,激发幼儿的参与欲望,二来又可为的评价提供参考依据。又比如在表演区墙壁上贴上与主题相应的背景,提高的表演兴趣。在娃娃家创设“过家家,我们的快乐生活”墙饰,
幼儿扮演一家人照片记录的形式展示在墙饰上,把更多的联系在了一起,同时在生活和活动中暗示孩子应该互相关爱等等。
总而言之,墙壁是一种潜在的因素,它在对幼儿的知识、情感、信念和行为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恰到好处地利用墙壁,才能保证幼儿有更多动眼、动手和动脑的机会,才能让幼儿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真正达到与墙壁充分互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