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创设心理环境,促进幼儿健康发展_幼儿园环境创设
《纲要》指出:“创设与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与条件。”近年来,在贯彻与实施的过程中,广大幼教工作者对物质环境的建设已经有所重视,特别在美化、绿化、儿童化等方面做了大量投资,使幼儿园园貌园舍有了较大的改观,但对心理环境的创设还不够重视。这样,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出现了严重的偏颇,不利于保教质量的提高和幼儿的全面发展。《纲要》还指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因此,身与心也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由此可见,,“健康”应当包括个体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生理的健康发育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有机结合的,在重视身体健康的同时,心理健康不容忽视。因此,努力创设心理环境,促进的心理健康是十分必要的。
一、从园内部环境的创设来讲: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的心理健康。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是幼儿与教师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心理氛围,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师的因素,幼儿期幼儿的情感是十分脆弱的,容易受到伤害。应从尊重、关爱、理解、帮助等多种角度去感化、幼儿,成为幼儿生活中的楷模、学习中的伙伴。站在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处理问题,例如:我们班裴佳栋小朋友,由于性格内向,不敢和其他小朋友交往,甚至经常会有小朋友欺负他,遇到什么事情他也不敢告诉老师,对于裴佳栋小朋友的性格,我作为,就主动地接近他,经常和他谈心,以伙伴般的身份和
他一起玩,并且经常帮助他解决一些生活、学习中的难题,还经常在其他小朋友面前表扬他、关心他、鼓励他,还经常带他和其他小朋友玩,慢慢的他就变得喜欢和老师接触了,比起以前,他进步了,主动的和老师交往了,遇到什么事情他也主动的告诉老师,师生关系融洽,就能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相反,以一位人民的身份处处管教幼儿,如:上课的时候:“不要讲话”,“不要乱动”、“不能随便乱跑”等一些不尊重幼儿的语气,使幼儿的行为活动受到限制,幼儿敢不听话,就遭到的训斥,这样孩子的天性受到压抑,使之性格变得胆怯、内向,不爱参加集体活动,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与人交往产生困难。这样,严重的影响着的心理健康。
2、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的心理健康。
良好的同伴关系,在于教师如何引导。现在的独生子女,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什么都是“我的”,“我要”很霸道,不懂得互相谦让。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引导幼儿互相谦让,例如:吃点心的时候,有的小朋友就开始争先去拿点心吃,这时不能让孩子放任自由,及时引导幼儿有秩序地拿点心吃,甚至拿不到点心的,小朋友要帮忙拿,互相谦让、互相帮忙;小朋友进洗手间时教育幼儿不争先、不推挤、不争抢位置;吃完点心玩玩具的时候,出现争抢现象,老师要及时地教育幼儿要懂得把玩具分给同伴玩,或者和同伴一起玩;同伴之间引起纠纷人时,要站在公平的角度去处理问题,并教育要与同伴友好相处等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可以随时幼儿,引导幼儿了解园是一个集体,是小朋友的另一个家,小朋友在一起是好朋友,好伙伴。要经常深入到
当中,进行接触与交流,要与同伴和睦相处,在同伴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
二、从园的外部环境来讲:是工作和社区
1、家园配合,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家庭是幼儿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是最后的合作者,没有谁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家长应配合改善幼儿在家中的行为和密切与家人的关系,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给儿童以后对社会的态度奠定了基础。在个性、社会性、智力发展等方面,父母是孩子第一个和最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天伦和乐的生活氛围。因此,要通过家访、家长会、家教宣传栏等各种有效途径,深入了解幼儿及家庭情况,及时向反馈幼儿在园的表现情况及了解幼儿的在家表现情况,家园合作,共同提出宝贵的育儿经验,避免出现:“一个宝宝两个样”,共同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有利于促进的身体健康。
2、社区,促进的心理健康
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需要得到社会力量的支持,社区的积极参与将使幼儿园教育变得更生动,更富有时代气息。不少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直接利用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让幼儿走进社会大课堂,如:让幼儿参观社区中的各种机构、设施、景物、景观、社区中的劳动模范、公安人员、医务人员、警察叔叔共同活动等,社区的文化氛围、精神文明行动对的心理健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充分挖掘社区的重要资源,多渠道的改善教学活动,例如:我园举行的家长助教,让
也来当幼儿园的老师,取得了重要的学习资源,幼儿有自己的父母当也感到欣慰,增强了的学习兴趣,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是一种新型的手段。
总之,只有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重视幼儿心理环境的创设,才能有利于身心健康、活泼的发展,有利于保教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