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有家乡特色的班级环境_幼儿园环境创设
随着“让环境成为孩子的第三任”、“让环境为课程搭建平台”等口号的提出,班级环境创设的内容、创设的过程、存在的形式等都在不断的悄然变化着。而新《纲要》强调的给孩子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多层次、具有选择性和自由度的、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到的环境的理念,更是促使了我们在环境创设工作中的实践、研究与反思。通过从观念到行为上的不断调整与转化,我们把班级环境的创设作为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把创设具有家乡特色的环境作为园本课程构建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在们的努力下我园的班级环境已初显现代理念,并逐步向园本化课程靠拢。下面是我们园班级环境创设的一些尝试与做法:
一、 围绕园本特色,班级环境凸显家乡文化的氛围
《纲要》第三部分指出: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有效的促进的发展。我们家乡宜兴素有“陶都”的美称,古老的陶艺更是源远流长。在这浓浓的陶文化氛围中,我们及时抓住了这一有利的资源,把一些陶艺、民间传说、民间游戏等方面的内容有机的融合进了我们的课程,在创设富有民家乡文化特色的育人环境过程中更是肯花心思、狠下功夫,创设了一个又一个让孩子们乐而忘返的小天地。一走进我们幼儿园,不管是大环境还是小环境,扑面而来的就是那浓浓的陶文化之风。看!那古老的龙窑、墙面上的陶源图、还有那龙缸、龙盆,让你仿佛置身于古老的年代;那些造型别致的紫砂壶、透着灵气的青瓷花瓶、精致的均陶堆花陶台,更是让你感受到了“本土化”和“国际化”的融会贯通;而那些千姿百态、神情夸张、结构和谐、富有意蕴的陶艺作品无一不在向你诉说着孩子们对民间文化的独特理解。
当你走进每个班级,也很容易捕捉到课程内容与家乡文化的相互渗透。大班五个班,每班给陶瓷五朵金花一个展示的天地,有的是千姿百态的紫砂壶,有的是大拇指堆叠的均陶,有的是“东方蓝宝石”的青瓷,有的是清淡疏远而具现代节奏的精陶,有的是被称为“橱柜佳友”的美彩陶,那一张张精美的图片,一幅幅稚嫩的图画,让孩子们享受着艺术的美,感受着家乡文化的独特韵味。每个班级的
活动区域更是丰富多彩陶吧、茶吧,娱乐苑、科探区、巧手坊-----孩子们可以在这里用花盆敲打节奏,可以在这里用瓷碟对弈,可以在这里喝茶聊天,可以在这里探索研究,特别是我们的孩子可以在这里进行陶艺创作。陶土无形,童心无忌,陶土的可塑性给了孩子们恣意想象的空间,无拘无束的心态给了他们把握“神似”的可能,陶土的自然变形又给他们带来灵感,儿童的天性和陶艺的特性相吻合。这里是孩子们的工作室,更是孩子们的乐园,在这里只有成功,没有失败,在这里享受着快乐,完善着人格,在这里学到了课堂上无法学到的东西,加深了对陶瓷艺术的了解和认识,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习得了一些操作动手、谦让合作的技能。
当发现孩子们对家乡一些民间文化的兴趣越来越浓时,们还积极获得的理解与支持,收集有关民间文化的素材以及制作一些民间游戏的玩具,如高跷、竹马、竹龙等。晨间活动时,常常可以看到孩子们随着稚嫩的童谣走高跷,玩缸、跑马、舞龙……民间童谣更是穿插在玩具与游戏之中,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自然与审美相融合,班级环境呈现良好的艺术氛围
孩子的世界是美丽的,在园,他们眼睛所触及的每一处风景、每一个角落都应是美丽的。而我们认为,这种美丽应该是一种源于自然又超于自然的美。因而,我们在反思以往环境由老师精心设计、制作多、成品材料多,但往往制作费心、孩子却使用无心、好看不好用、好用不经用的现象,充分发挥家乡的特色,一些安全、卫生的自然成品都被我们请进了教室。我们的家乡不光有“陶的古都”的美称,还被誉为“竹的海洋”、“茶的绿洲”、“洞的世界”,竹子、竹叶、鹅卵石等材料在孩子们眼中无一不是宝贝,在的构思和孩子们的遐想中更是变化无穷,把活动室、橱柜、自然角装点得生气盎然,富有情调。中(2)班,用雪碧瓶剪竹叶,用笋壳粘画,把春天的竹海带进了活动室;小班的小朋友最喜欢玩竹马,中大班的小朋友最喜欢踩茶叶罐制作的高跷,那劲头别说有多高兴;大(5)班小朋友搭建的洞天世界吸引了多少“游客”留恋往返;大(3)班的小墙面竹竿造型,主要材料只是些我们常见的几根竹子,在孩子们的合作下却转眼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还有小(2)班的家长园地,一把茶壶,几只冒着热气的茶杯就勾勒出了一块独特的版面,和就这样保持着零距离------一些原本不起眼的自然弃物,在这里却成为艺术想象和审美创造的重要素材,从中我们品出了它对孩子发展的意义,观察、留心、收集、呵护、设计、制作、欣赏……这是自然与审美的环境,谁能说在这种氛围中孩子们受到的艺术熏陶、那种对美的感受不是每时每刻的呢!
三、关注孩子生成的内容,班级环境体现孩子是环境主人的理念
班级环境的创设长久以来往往是决策的东西比较
多,包括选择的内容、所选的材料、如何摆放、布置等。如今,们首先考虑的是本班孩子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需要,而在一日活动中,孩子生成的内容已成为班级环境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如大一班的小墙饰“化蝶”就来自一位小朋友带来的一只玩具蝴蝶,这位小朋友星期天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善卷洞旅游买回来的,蝴蝶的翩翩起舞引来了小伙伴争相的模仿练习,看到后马上参与了进去,向大家介绍了善卷洞的文化旅游,以及蝴蝶的由来,小朋友们非常感兴趣,于是就有了欣赏“化蝶”,手工制作“蝴蝶飞”,在活动中,孩子们大胆想象、创作、表演对蝴蝶的认识。这个活动还促使孩子们和一起积极的从书籍中、网上寻找一些有关梁山伯和祝英台的传说资料,带来与小朋友分享,为了这个活动能够更大程度的激发孩子探索的积极性,将孩子们收集的内容上了墙,于是就有了这个小墙饰。
主题与环境创设一直相依相随,环境为主题而设,主题依靠环境更深入、更具体的展开。在参观陶瓷街后,大班的孩子对陶瓷的认识更是进一步加深了,孩子们常常会聚在一起讲述家中的陶瓷物品,讲述自己的发现,在美工区也发现孩子们有的用泥在素盘上贴出各种图案,有的用模具印出各种造型,有的用画笔描绘未来的陶瓷街,更有小朋友设计了一个茶壶滑滑梯,许多小朋友在茶壶上玩耍、游戏……抓住时机,与孩子们共同讨论如何把小朋友眼中的陶瓷街布置在墙上,让更多的人知道。小班则是根据孩子们的“参观时我们拍了很多漂亮的照片”,把小朋友眼中的陶瓷街收进了胶卷:“我们去参观,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陶器。”“我看到宗舒奕妈妈堆的龙就象飞起来一样。”“那些杯子上的花,真漂亮”“我们的爸爸妈妈真棒,会做出这么好看的茶壶。”……一些好词句,如;各种各样、千姿百态、五颜六色等也常常会在小朋友口中脱口而出。小朋友眼中的陶瓷街就是如此美丽,孩子们心中的家乡就是这样美丽,那种对父母的敬佩、对家乡的热爱的那份情感油然而升。随着墙饰内容的不断增加变化,孩子们的故事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充实……
由于墙饰的内容和区域的材料主要孩子的生活、孩子的家庭和孩子周围的环境以及孩子关注的话题,孩子所喜闻乐见的事物,所以孩子乐于关注,互动也更为积极,班级环境的价值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发挥。
以上是我们在班级环境创设工作中的一些摸索与收获,当然,我们在活动区的创设与运用、在特色化的环境与课程的联系上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但以“为本”是我们环境创设的根本点,我们也就是从这里出发,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空间,我们也将更加更新观念与行为,使我们的园本课程更加丰富、更加充实,使我们的
班级环境更具特色!
今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