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08 > > 详细内容

给妈妈讲故事_成长岁月

    唠叨是妈妈宣泄自己情感的方式,爱她的儿女听她唠叨,就是按摩她的神经。她需要别人聆听,也需要聆听别人。
妈妈老了吗?
    也不知是哪一天,我突然发现妈妈不再是昨日的妈妈,不再为了生活、为了事业而精力旺盛地工作;她不再像往日那样宁静地注视着我,不断赞美,不断肯定。从前,只要一家人坐在饭桌前,妈妈就是我们快乐的源泉,如果饭桌前没有妈妈,就像天空少了太阳。现在妈妈逐渐离开了生活竞争的轨道,万般无奈地面对自己的力不从心。这时妈妈开始唠叨。
    学校这学期心理课有一章讲如何面对妈妈的唠叨,我回家实践了一番。当妈妈唠叨时,我不是躲闪,而是温柔地看着她的双眼,迎合她,给她鼓励,于是妈妈的唠叨顷刻间就变成了倾诉,语气和声调连同目光都会随着我的注意力变化。我这样是要让她明白:没人不重视她,她信了这一点,就不再焦躁、烦心,她的心就有了妥帖的着落。我们耐心地听妈妈唠叨,用专注的目光注视着她,就像我们咿呀学语时,母亲注视我们一样。
     我们听妈妈唠叨,妈妈听外婆唠叨。有一天我看见妈妈用耳朵贴着外婆的唇,听外婆用那沙哑的声音唠叨。她们没有主题,东一句,西一句。外婆的瘪嘴闭上时合不拢,张开时又张不大,可是妈和外婆都很开心。唠叨是每一个年华老去的女人宣泄自己情感的方式,爱她的儿女听她唠叨,就是按摩她的神经。
你今天放学早点回来,早点回来帮我浇花。花都干了,黄了,一片荒凉的样子。荒凉的样子让人看了难受,好像这家人家不想过日子。不想过日子是什么人家?二流子才那样好吃懒做……
     我决定自己讲故事及有趣的事给妈妈听,让她也听听我的讲述,她需要别人聆听,也需要聆听别人。
登广告找回爸爸
     妈妈不时独自一人坐在台灯下翻看相簿,一张一张地端详我们全家的合影。那些合影是十几年来一个又一个圣诞节拍的。不论是在照片上还是在生活中,妈妈用自己的心作证,她非常爱爸爸,可是爸爸并不这样感应。他后来常和别的女人约会。如果他回避妈妈,撒个谎就说有点事儿也好,可是他偏大大方方地告诉妈说他有了个女朋友,今晚一起吃晚饭,弄得妈一听这话就歇斯底里。
     我求过爸:“爸你不能不告诉她?你就说和朋友出去,不就好了么?”爸总是理直气壮地说,“不就是和朋友在一起吃饭吗?有什么可瞒的!”可妈就是为这类事大哭大闹,闹到最后爸爸离家出走。妈妈常常对我们说,你爸就算对我一点感情也没有,还有你们几个孩子呢,他就这么铁心不回来了!弟弟跟我说,要让爸回来,光凭妈不行,还得加上我们三个孩子。我们决定帮助妈妈挽救婚姻,也是帮助我们自己挽救家庭。于是我们设计了一套照片。
     第一张照片:我们在公园里露营,野餐桌上摆着刀、叉、勺、杯子。我们全都围坐着,妈旁边空着一个位子,位子上有着同样的刀叉勺和杯子。这是留给爸爸的。
     第二张照片:我们和妈妈在后花园修整草坪,爸的手套和工作服放在木椅上,还有一把大剪刀,那是平日里我们家集体劳动时爸常用的一套行头。弟弟在照片的下面题词:爸,这个大剪刀是你的。
     第三张照片是弟弟的脚扎破了,他绑着绷带拄着拐杖,一脚着地,另一只脚跷着。照片的题词是:爸,这个拐杖不好用,我要你扶我一把。
     第四张照片是我设计的:一个老人站在湖边孤单单的一个人,脚下是一群鸽子,人和鸽子一起吃面包。我是这样写这张照片的题词的:爸,比鸽子更可爱的儿子想念你。
     我们把这套照片冲洗放大,细心地装在精心制作的镜框里,然后就去本地报纸打广告。圣诞节期间什么都大减价,连广告也大减价;妈说减不减价都要打广告,因为爸走时没有留下地址电话。我们的广告内容是:请爸爸圣诞节前一天在梅西商店正门前接受圣诞礼物。为了给爸留面子,我们没写他的名字,只在落款处写了弟弟的名字麦可。
     圣诞节前一天,梅西商店前熙熙攘攘,购物的人群夹着各式各样的礼品盒。我一眼就看到了大块头、宽肩膀的爸爸,他正呆呆地站在人群中张望。我们立刻穿过马路,我和哥哥一人拽住爸爸的一条胳膊,弟弟扑在爸爸的怀里。旁边还有好几个男人,看我们来了,都不约而同看手表。原来这几个男人也都是离家出走的爸爸,都有个儿子叫麦可,看了广告以为是自己的儿子约他来,想不到当了“电灯泡”。我回头数了一下,竟有13个之多。
      妈妈在远处看着我们,这时情不自禁地走了过来,亲切地低声(你都想象不出她曾经对着爸大喊大叫)对爸说:回家吧。爸一声没吭,就和我们一起回家了。希望妈妈以往的活力也能回来。
  (资料来源:《黄金时代》,嘉琪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