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的育儿经_成长岁月
泉州七中 孙贻莲
(一)
女儿今年四岁多了,一张十分玲珑的小脸。这倒让我常常想起父亲送我的第一份礼物——一只毛发绒绒的花点小猫,一样玲珑的小脸。先生和我都喜欢猫,女儿是我们的掌上小猫。
女儿出生时,红通通的身子红通通的脸。先生常笑谈他第一次见到女儿时的刹那间的肉跳心惊:门“嘎吱”一声,产房外徘徊不安的先生急促上前。女儿在护士阿姨的怀里安静地眯着。许是感受到了父亲的目光,她咧着快到耳根的大嘴,瞪着一双三角眼瞥了一眼先生。这位父亲大人被女儿的这一瞥瞥出了心慌神疑:天!此等怪物真乃爱妃心头的那一块肉?
这一瞥啊,女儿从此有了小名“丑丑”。
我对“丑丑”的理解不同于先生:“丑丑”是一婴儿用品名牌,女儿是我的名牌产品。
从女儿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就把她当成我的体己。我总不厌其烦地向她表达我对她的爱和期待:在她“吧嗒吧嗒”吸奶时,在她“叮叮咚咚”尿尿时,在她“咿咿呀呀”学语时,在她跌跌撞撞走步时,我总不厌其烦地向她表达我的对她的爱和期待!
对女儿,我有“三不”原则:不对她大声说话;犯错时,也不呵斥她;决不对她动用我的拳头和巴掌。
我的态度只有一个:给女儿永远的和风细雨。
先生总人前人后地说我过于溺爱孩子,犹如当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所表诉的激愤感情,先生曾痛心疾首地说:“常此以往,人将不人啊!”
每每,我都笑而不答。
我很喜欢但丁的那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对女儿,我也如此这般。
(二)
对女儿,我总给她我竖起的大拇指,我总对她说:“宝宝好棒,妈妈爱你!”
当然,我的爱不是没有原则的爱;我的赞扬也不是没有原则的赞扬。诸葛亮在奏章《出师表》中,对后主刘禅充满谆谆的嘱咐:“……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时时在我的耳边萦绕。所以,对女儿,我奖罚分明。
有一次,阿姨告诉我,念三年级的小侄子打了女儿,女儿的腰上还留有一道深深的紫印。我很心疼。但我没有马上责骂小侄子。我把他们俩叫到跟前,把事情问了清楚——
原来是小侄子太调皮,爬到沙发椅最上面坐着看电视。女儿就对他喊:“哥哥,你下来,要不会摔死的。”小侄子没听,甚至还作出一些高难度动作。女儿便上前推了一下他。小侄子摔了下来……爬起来,小侄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拳头发泄他对女儿的愤怒……
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我便和女儿有了如下对话——
“宝宝,浩浩哥哥离开他的爸爸妈妈,来我们泉州读书,住在我们家里,他就是我们的客人。对待客人,我们要怎么样啊?”
女儿低着头,声音细细地说:“要友好地对待客人。”
“是的。浩浩哥哥不仅是我们的客人,还是我们的亲人,我们是不是对他更要友好啊?”
女儿看了看一旁耷拉着脑袋的小侄子,再看了看我,很认真地点了点头。
“宝宝,你是我们家的小主人,所以,妈妈希望以后你能多照顾浩浩哥哥。让他在我们家里感到快乐感到幸福,好吗?”
女儿坚定地点了点头,说:“妈妈,我知道自己错了,我要向浩浩哥哥道歉,就是个好孩子了。”
和小侄子,也有如下对话——
“浩浩,四婶知道你一个人来泉州读书,会很想念爸妈妈姐姐。你是个男子汉,四婶希望你能独立坚强和大度。凡事别和妹妹计较,疼她爱她,把她当你的小伙伴,教她读书、画画,和她一起游戏。好不好?”
小侄子的眼眶红了,泪珠在打着滚。他低低地说:“好。四婶,我知道自己错了,我也要向妹妹道歉。”
干戈化玉帛。女儿和小侄子从此更加相亲相让。
(三)
最让我引以为豪的是女儿的棒棒的身体。
女儿吃了一年多十六个月的奶,我想这只是原因之一。最为重要的是我对她生病时一向的措施——
心理上,我不紧张;在女儿面前,更是一脸的春风。
语言上,“宝宝,别担心,这不过是点小病而已。爸爸妈妈和你在一起。我们一起努力,把病赶走!”
行动上,不轻易上医院。不轻易给她吃药。即使吃,也是仅一二次而已。我以为温开水是最好的良药。
记得有一次,女儿发烧四十度。我看她能吃能玩,就不太在意,只是时不时地给她量量体温,喝喝开水。到了晚上,高烧没下,先生一边可急了。这时,女儿睁开眼睛,对她爸爸笑了一下,说:“爸爸,没关系的,不过是发发烧而已。你和妈妈在我身边,我很快就会好的,别担心啊。”
那一刻,我看到先生眼眶红了。
那一刻,我想起了曾在报纸上读过的一则新闻:美国校园里曾发生过一起严重枪击。一个十四岁少年中了十几弹,生命垂危。当医生护士看到他时,都蹙着眉头,一致认为没救了。但出于人道主义,还是例行公事地给他清洗伤口,给他注射。注射时,护士小姐问了他一句:“小弟弟,请问你对什么过敏?”
男孩努力睁开眼睛,嘴角一咧,一丝笑容爬了上来,他微弱地说了一句:“阿姨,我对子弹过敏。”
当时在病房里的医生们都被小男孩这句话震撼了,也逗乐了。
小男孩最终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我想救活小男孩的不是高明的医术,而是他的乐观。同样的乐观在美国总统雷根身上也上演过。有一次他被枪击,纵然生命垂危,他仍不忘对夫人南茜开玩笑道:“对不起,我忘了闪开子弹了。”
乐观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有幸的是,女儿传承了我的乐观。
有了乐观的精神,我想女儿今后的人生路一定好走。
每个孩子都是一把锁,家庭则是一把钥匙。愿普天下的父母都能找到并好好珍惜开启孩子的那把钥匙。
(一)
女儿今年四岁多了,一张十分玲珑的小脸。这倒让我常常想起父亲送我的第一份礼物——一只毛发绒绒的花点小猫,一样玲珑的小脸。先生和我都喜欢猫,女儿是我们的掌上小猫。
女儿出生时,红通通的身子红通通的脸。先生常笑谈他第一次见到女儿时的刹那间的肉跳心惊:门“嘎吱”一声,产房外徘徊不安的先生急促上前。女儿在护士阿姨的怀里安静地眯着。许是感受到了父亲的目光,她咧着快到耳根的大嘴,瞪着一双三角眼瞥了一眼先生。这位父亲大人被女儿的这一瞥瞥出了心慌神疑:天!此等怪物真乃爱妃心头的那一块肉?
这一瞥啊,女儿从此有了小名“丑丑”。
我对“丑丑”的理解不同于先生:“丑丑”是一婴儿用品名牌,女儿是我的名牌产品。
从女儿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就把她当成我的体己。我总不厌其烦地向她表达我对她的爱和期待:在她“吧嗒吧嗒”吸奶时,在她“叮叮咚咚”尿尿时,在她“咿咿呀呀”学语时,在她跌跌撞撞走步时,我总不厌其烦地向她表达我的对她的爱和期待!
对女儿,我有“三不”原则:不对她大声说话;犯错时,也不呵斥她;决不对她动用我的拳头和巴掌。
我的态度只有一个:给女儿永远的和风细雨。
先生总人前人后地说我过于溺爱孩子,犹如当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所表诉的激愤感情,先生曾痛心疾首地说:“常此以往,人将不人啊!”
每每,我都笑而不答。
我很喜欢但丁的那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对女儿,我也如此这般。
(二)
对女儿,我总给她我竖起的大拇指,我总对她说:“宝宝好棒,妈妈爱你!”
当然,我的爱不是没有原则的爱;我的赞扬也不是没有原则的赞扬。诸葛亮在奏章《出师表》中,对后主刘禅充满谆谆的嘱咐:“……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时时在我的耳边萦绕。所以,对女儿,我奖罚分明。
有一次,阿姨告诉我,念三年级的小侄子打了女儿,女儿的腰上还留有一道深深的紫印。我很心疼。但我没有马上责骂小侄子。我把他们俩叫到跟前,把事情问了清楚——
原来是小侄子太调皮,爬到沙发椅最上面坐着看电视。女儿就对他喊:“哥哥,你下来,要不会摔死的。”小侄子没听,甚至还作出一些高难度动作。女儿便上前推了一下他。小侄子摔了下来……爬起来,小侄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拳头发泄他对女儿的愤怒……
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我便和女儿有了如下对话——
“宝宝,浩浩哥哥离开他的爸爸妈妈,来我们泉州读书,住在我们家里,他就是我们的客人。对待客人,我们要怎么样啊?”
女儿低着头,声音细细地说:“要友好地对待客人。”
“是的。浩浩哥哥不仅是我们的客人,还是我们的亲人,我们是不是对他更要友好啊?”
女儿看了看一旁耷拉着脑袋的小侄子,再看了看我,很认真地点了点头。
“宝宝,你是我们家的小主人,所以,妈妈希望以后你能多照顾浩浩哥哥。让他在我们家里感到快乐感到幸福,好吗?”
女儿坚定地点了点头,说:“妈妈,我知道自己错了,我要向浩浩哥哥道歉,就是个好孩子了。”
和小侄子,也有如下对话——
“浩浩,四婶知道你一个人来泉州读书,会很想念爸妈妈姐姐。你是个男子汉,四婶希望你能独立坚强和大度。凡事别和妹妹计较,疼她爱她,把她当你的小伙伴,教她读书、画画,和她一起游戏。好不好?”
小侄子的眼眶红了,泪珠在打着滚。他低低地说:“好。四婶,我知道自己错了,我也要向妹妹道歉。”
干戈化玉帛。女儿和小侄子从此更加相亲相让。
(三)
最让我引以为豪的是女儿的棒棒的身体。
女儿吃了一年多十六个月的奶,我想这只是原因之一。最为重要的是我对她生病时一向的措施——
心理上,我不紧张;在女儿面前,更是一脸的春风。
语言上,“宝宝,别担心,这不过是点小病而已。爸爸妈妈和你在一起。我们一起努力,把病赶走!”
行动上,不轻易上医院。不轻易给她吃药。即使吃,也是仅一二次而已。我以为温开水是最好的良药。
记得有一次,女儿发烧四十度。我看她能吃能玩,就不太在意,只是时不时地给她量量体温,喝喝开水。到了晚上,高烧没下,先生一边可急了。这时,女儿睁开眼睛,对她爸爸笑了一下,说:“爸爸,没关系的,不过是发发烧而已。你和妈妈在我身边,我很快就会好的,别担心啊。”
那一刻,我看到先生眼眶红了。
那一刻,我想起了曾在报纸上读过的一则新闻:美国校园里曾发生过一起严重枪击。一个十四岁少年中了十几弹,生命垂危。当医生护士看到他时,都蹙着眉头,一致认为没救了。但出于人道主义,还是例行公事地给他清洗伤口,给他注射。注射时,护士小姐问了他一句:“小弟弟,请问你对什么过敏?”
男孩努力睁开眼睛,嘴角一咧,一丝笑容爬了上来,他微弱地说了一句:“阿姨,我对子弹过敏。”
当时在病房里的医生们都被小男孩这句话震撼了,也逗乐了。
小男孩最终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我想救活小男孩的不是高明的医术,而是他的乐观。同样的乐观在美国总统雷根身上也上演过。有一次他被枪击,纵然生命垂危,他仍不忘对夫人南茜开玩笑道:“对不起,我忘了闪开子弹了。”
乐观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有幸的是,女儿传承了我的乐观。
有了乐观的精神,我想女儿今后的人生路一定好走。
每个孩子都是一把锁,家庭则是一把钥匙。愿普天下的父母都能找到并好好珍惜开启孩子的那把钥匙。
- ← 跳街舞的男孩女孩_成长岁月
- → 爱心_成长岁月